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DSM(需求侧管理)的需要和电力负荷管理发展的不同,介绍了现有的需求侧管理实现的技术手段,分析了DSM的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提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和发展电力负荷管理的新功能。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负荷管理;技术手段
0.引言
“需求侧管理”是英文“demand side management”,缩写为DSM。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这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用户在高峰时少用电,在低谷时多用电,以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的办法。这样可以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情况下,降低供电成本和用电成本,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缓解缺电压力,使供电和用电双方都得到实惠,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远目的。
传统的负荷管理是指由供电公司或独立发电单位所进行的抑制负荷增长、改善负荷曲线的形状(包括削峰、错峰和填谷)等活动。具体方案有:设置谷峰分时电价、停电电价和季节电价,直接控制负荷。
DSM与传统的负荷管理不同,它并不是由供电公司单方面管理用户负荷,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用电客户的积极性,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实现负荷管理的目标。DSM与传统的负荷管理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用户的直接参与。DSM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供电公司和用电客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也与用户对用电计划的接受程度,以及供电公司提供有效的、旨在提高电能利用的项目。
因此,加强与用电客户的信息交流,了解用户的用电需求,协调好供电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对DSM计划的成败至关重要。
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
1)削峰技术
削峰技术是指在总负荷大于或等于供电负荷的高峰负荷期,减少用户的用电需求,平稳系统负荷,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削峰技术目前采用直接负荷控制和可中断负荷控制 2 种。
供电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使用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控制是根据供需双方的合同约定,在电网高峰时段,供电公司调度人员向用电客户发出请求中断供电的信号,经用电客户响应后而中断部分供电的一种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用电负荷监控到位,做到错峰不减产、限电不拉路,是电网错峰、削峰的重要技术手段。
2)填谷技术
填谷技术是从经济性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在电网负荷的低谷期,增加用电客户的电力需求,启动电力系统空闲的发电容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填谷技术主要包括增加季节性客户负荷、增加蓄能用电和 增加低谷用电设备等措施,填谷技术措施的顺利开展,除了对客户采取经济性激励以外,供电企业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移峰填谷技术
移峰填谷技术是指将电网高峰负荷的用电需求移到低谷负荷时段,同时起到削峰和填谷的双重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装机容量,改善负荷特性,缓解电煤问题的矛盾和电力建设资金短缺。移峰填谷的常用措施有:采用蓄冷蓄热技术、新能源替代运行、调整轮休制度和调整作业顺序。
4)用户使用的技术手段
用电客户目前常使用的技术手段是:提高终端用户的用电效率,改变用电客户的消费行为,采用更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设备。
用电客户使用的技术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约用电、减少电量消耗。包括直接节电和间接节电两部分, 直接节电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节电,间接节电是依靠经济管理,采取调整和控制手段后来节电,它要依靠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等经济管理来实现。
2.我国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措施
我国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引入 DSM,2004年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主要实施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供求关系。通过执行差别电价、分时电价和对可中断负荷、蓄冷蓄热进行补贴等经济激励政策引导用户移峰填谷。
2)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技术措施,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 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知识,引导客户科学用电,合理节约用电。
4)在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制订有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
3.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深化负荷特性研究
负荷控制是 DSM 的重要手段,负荷特性研究是实施负荷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不同,不同区域、地区之间负荷特性也不尽相同,在实施DSM 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负荷特性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要根据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和要求以及地理、地域、季节差别,对负荷特性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和研究,只有做到对负荷特性的现状、发展趋势、变化特点心中有数,才能为实施 DSM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保证。
2)面向 DSM 的负荷管理
负荷管理(Load Management,LM)是先进的负荷管理理念,也是 DSM 的重要手段。LM 是通过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来改变、优化负荷曲线的形状。面向 DSM 的负荷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负荷控制或负荷管理,它不仅仅由供电公司来管理负荷,而且还充分调动用电客户的积极性,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实现负荷管理的目标。
面向 DSM 的负荷管理的目标是:消峰、填谷、负荷转移、柔性负荷、策略性节电、策略性增长,前三者是负荷管理的传统目标,后三者是面向DSM负荷管理的增加目标。在可中断负荷管理中,电力公司与用户签订的可中断合约,包括:可中断时间、可中断电价、可中断负荷量、提前通知的时间以及违约的补偿等。可中断合约已经作为一种电力可靠性资源在电力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中断电价是合约中的关键因素。由于市场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电力公司无法了解用户真正的缺电成本,因此,在确定中断负荷的补偿支付机制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机制对用户披露自己真实缺电成本信息的激励作用,当用户披露真实缺电成本信息时会获得最大的期望利润。
3)DSM 的实施
DSM 的实施可以使得政府、供电企业、发点企业、用电客户多方面受益,所以在 DSM 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在市场环境引导下,使各个方面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共同推动DSM 的发展。
(1)在政府的主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基于平等参与利益分配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
(2)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体系。
(3)制定政策,倡导、鼓励利于节能环保、提高效率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4)加强 DSM 相关基础工作,包括分时计费、测量通信系统的建设,研究新的预测、分析方法。
(5)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示范工程的技术和经验。
4.结束语
实施 DSM 对电力行业是一次革命,它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一直存在 “重发、轻供、不管用 ”的现象,对 DSM 所能产生的有效资源重视不够。实际上,对充分竞争和开放的电力市场而言,传统的需求侧“负荷”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弹件、可以调节的资源。 在考虑发电资源的同时,合理而充分利用需求侧资源,实施综合资源规划,不仅能带来整体费用的节约,也有利于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负荷管理;技术手段
0.引言
“需求侧管理”是英文“demand side management”,缩写为DSM。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这种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用户在高峰时少用电,在低谷时多用电,以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的办法。这样可以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情况下,降低供电成本和用电成本,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缓解缺电压力,使供电和用电双方都得到实惠,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长远目的。
传统的负荷管理是指由供电公司或独立发电单位所进行的抑制负荷增长、改善负荷曲线的形状(包括削峰、错峰和填谷)等活动。具体方案有:设置谷峰分时电价、停电电价和季节电价,直接控制负荷。
DSM与传统的负荷管理不同,它并不是由供电公司单方面管理用户负荷,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用电客户的积极性,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实现负荷管理的目标。DSM与传统的负荷管理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有用户的直接参与。DSM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供电公司和用电客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也与用户对用电计划的接受程度,以及供电公司提供有效的、旨在提高电能利用的项目。
因此,加强与用电客户的信息交流,了解用户的用电需求,协调好供电公司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对DSM计划的成败至关重要。
1.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技术手段
1)削峰技术
削峰技术是指在总负荷大于或等于供电负荷的高峰负荷期,减少用户的用电需求,平稳系统负荷,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削峰技术目前采用直接负荷控制和可中断负荷控制 2 种。
供电企业要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使用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控制是根据供需双方的合同约定,在电网高峰时段,供电公司调度人员向用电客户发出请求中断供电的信号,经用电客户响应后而中断部分供电的一种方法。 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用电负荷监控到位,做到错峰不减产、限电不拉路,是电网错峰、削峰的重要技术手段。
2)填谷技术
填谷技术是从经济性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在电网负荷的低谷期,增加用电客户的电力需求,启动电力系统空闲的发电容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填谷技术主要包括增加季节性客户负荷、增加蓄能用电和 增加低谷用电设备等措施,填谷技术措施的顺利开展,除了对客户采取经济性激励以外,供电企业的正确引导和宣传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移峰填谷技术
移峰填谷技术是指将电网高峰负荷的用电需求移到低谷负荷时段,同时起到削峰和填谷的双重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装机容量,改善负荷特性,缓解电煤问题的矛盾和电力建设资金短缺。移峰填谷的常用措施有:采用蓄冷蓄热技术、新能源替代运行、调整轮休制度和调整作业顺序。
4)用户使用的技术手段
用电客户目前常使用的技术手段是:提高终端用户的用电效率,改变用电客户的消费行为,采用更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和高效的生产设备。
用电客户使用的技术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节约用电、减少电量消耗。包括直接节电和间接节电两部分, 直接节电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节电,间接节电是依靠经济管理,采取调整和控制手段后来节电,它要依靠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等经济管理来实现。
2.我国在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施措施
我国于 20 世纪 90 年代引入 DSM,2004年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主要实施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供求关系。通过执行差别电价、分时电价和对可中断负荷、蓄冷蓄热进行补贴等经济激励政策引导用户移峰填谷。
2)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技术措施,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3) 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知识,引导客户科学用电,合理节约用电。
4)在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制订有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
3.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深化负荷特性研究
负荷控制是 DSM 的重要手段,负荷特性研究是实施负荷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不同,不同区域、地区之间负荷特性也不尽相同,在实施DSM 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负荷特性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并且要根据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和要求以及地理、地域、季节差别,对负荷特性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和研究,只有做到对负荷特性的现状、发展趋势、变化特点心中有数,才能为实施 DSM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保证。
2)面向 DSM 的负荷管理
负荷管理(Load Management,LM)是先进的负荷管理理念,也是 DSM 的重要手段。LM 是通过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来改变、优化负荷曲线的形状。面向 DSM 的负荷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负荷控制或负荷管理,它不仅仅由供电公司来管理负荷,而且还充分调动用电客户的积极性,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实现负荷管理的目标。
面向 DSM 的负荷管理的目标是:消峰、填谷、负荷转移、柔性负荷、策略性节电、策略性增长,前三者是负荷管理的传统目标,后三者是面向DSM负荷管理的增加目标。在可中断负荷管理中,电力公司与用户签订的可中断合约,包括:可中断时间、可中断电价、可中断负荷量、提前通知的时间以及违约的补偿等。可中断合约已经作为一种电力可靠性资源在电力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中断电价是合约中的关键因素。由于市场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电力公司无法了解用户真正的缺电成本,因此,在确定中断负荷的补偿支付机制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机制对用户披露自己真实缺电成本信息的激励作用,当用户披露真实缺电成本信息时会获得最大的期望利润。
3)DSM 的实施
DSM 的实施可以使得政府、供电企业、发点企业、用电客户多方面受益,所以在 DSM 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在市场环境引导下,使各个方面积极参与进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共同推动DSM 的发展。
(1)在政府的主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基于平等参与利益分配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
(2)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体系。
(3)制定政策,倡导、鼓励利于节能环保、提高效率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4)加强 DSM 相关基础工作,包括分时计费、测量通信系统的建设,研究新的预测、分析方法。
(5)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示范工程的技术和经验。
4.结束语
实施 DSM 对电力行业是一次革命,它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发展一直存在 “重发、轻供、不管用 ”的现象,对 DSM 所能产生的有效资源重视不够。实际上,对充分竞争和开放的电力市场而言,传统的需求侧“负荷”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极具弹件、可以调节的资源。 在考虑发电资源的同时,合理而充分利用需求侧资源,实施综合资源规划,不仅能带来整体费用的节约,也有利于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