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j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与权威,学生唯师是从,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紧张与消极的,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习只会感受到学习的繁重与教师的威严,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不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教学观念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宰地位已经逐渐被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取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以爱贯穿教学的始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育的奥秘”,提倡“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没有爱心的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把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教师就必须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等。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收不到任何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如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基础知识、认知规律等。只有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才能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关怀备至,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发挥爱的力量。
  其次,要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是尊重,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他们才能尊重教师,热爱教师,才能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和教师相比,在知识面与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学生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思维方式与人格。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要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二是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不是工厂里生产的标准零件,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标准,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坚信,聪明的或是笨拙的,听话的或是顽皮的学生,经过教育都是可以成长的,我们要对他们寄以期望,付之以满腔的热情、坚强的毅力与高超的教育艺术。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笨拙顽皮的学生不可能成才,因此将教学的重点偏向优生,而将中差生排斥在教学之外,使得中差学生疏远了教师,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了冲突。由此可见,学生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与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还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知识只是从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然而,学生是个有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有着鲜活的个性特点,有着独特的学习方式,这种机械传递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与求知的主观能动性,这既不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又违背现代教学理论,直接造成师生间关系的紧张、对立与单调。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走向语文世界,而不是带着语文教材走向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索,又有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既是知识双向传递饿过程,又是进行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与融洽。
  (责编 张翼翔)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2~37℃)治疗脑缺氧、脑缺血和脑中风患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并且因此而扩展到了对内外科、传染科、血液科、烧伤科患者及肢体创伤
本文论述的主要是履带装甲车辆的空气滤清器长期使用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
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与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科的兴趣。学生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互动——探究”教学法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侧重于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过程。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动——探究”教学法的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互动——探
当今篮球运动的历史发展证明:得中锋者得篮下.从进攻的角度讲.中锋的作用毋庸赘言。换言之,中锋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因为球队退防时.场上所有的防守人都在中锋的视野里.所以他是防守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繁琐的教学理论、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知识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人民与贫困进行了一场坚决的斗争,2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贫困依然困扰着中国,发达地区也有反贫困的任务.进入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