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要破除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要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强化教师情境意识。
[关键词]语文;思维;新课标;教师;学生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数理化能开发智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而语文只能培养人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由此,学生也都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观念。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的内心非常失望,也非常着急,并且不断思考:如何来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四条提到,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在向学生不断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的同时,又正确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⑵而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仅很难看到学生会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质疑,就是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其实,很多学生原本对课堂教学,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最后他们的设想大都在徘徊中丧失。原因何在?主要是很多学生害怕自己的回答被老师否定,被同学耻笑。青少年的自尊心都比较强烈,他人有意无意的目光都会使这些富有新意的思维成果泯于萌芽状态。
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容易在自卑和胆怯中夭折,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正符合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观点。罗杰斯认为:“适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⑶所谓的心理安全,是指“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所谓的心理自由,是指:“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⑷满足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条件的学生能够“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为地存在,无须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⑸ 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是深是浅,我都会对他们的表现先给与肯定,然后再对课堂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有时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我常常是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有时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这样,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各种新奇、独特、大胆的念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其实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讲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句子时,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问:“弟子篮球打得特棒,师不一定比弟子打得好?”其他学生听了都哄堂大笑,我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发问,非但没有生气,还笑着对他说:“是啊,我希望你们在很多方面都能“贤于”老师,并且又因势利导,客观辩证地向他们讲解了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这样,那个学生非但没有因为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而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还理解了文句的含义,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破除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依照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事物采取不变的方式,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而多角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既能让学生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势思维,也可以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既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体现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授《项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形象,按照定势思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只回答出来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显然,我对这样的回答不是特别满意,于是,我开始这样来启发学生,我让他们想象:如果玛蒂尔德丢了项链之后,最后没有去偿还这条项链,结局会怎样,从这又可以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一抛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回答说如果她不偿还项链,她就是个不诚实的人,于是我趁势再次问他们文中的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明白了,玛蒂尔德除了爱慕虚荣之外,还具有勤劳、诚实的品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强化教师情境意识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⑹把课教活了的关键是要在课堂中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趣。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好好利用课文所拥有的丰厚而博大的人文艺术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感化学生,激起他们内心的兴趣,便能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情境,首先要注重对导入的设计。俗话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设计往往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能吸引学生,使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我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之前,先用一首荡气回肠的《好汉歌》来营造浓浓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唤醒学生的相关记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除了注重导入设计外,教师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方式,也能创设良好的情境。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带动思维的高速运转。例如:当我教授《雷雨》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话剧排练,然后将此表演搬到了课堂上去。这样,就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恰当、形象的口语能让学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情世界,能触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养学生思维的沃土,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不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⑴《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语文出版社,1999.
⑵《语文思维论》,冉正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⑶《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⑷《教会学生思维》,郅庭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⑸《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3期.
⑹《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吕叔湘《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
[关键词]语文;思维;新课标;教师;学生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数理化能开发智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而语文只能培养人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由此,学生也都形成了一种重理轻文的观念。面对这种现象,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的内心非常失望,也非常着急,并且不断思考:如何来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四条提到,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在向学生不断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的同时,又正确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⑵而我们现在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仅很难看到学生会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质疑,就是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其实,很多学生原本对课堂教学,对教材,对教师的讲解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最后他们的设想大都在徘徊中丧失。原因何在?主要是很多学生害怕自己的回答被老师否定,被同学耻笑。青少年的自尊心都比较强烈,他人有意无意的目光都会使这些富有新意的思维成果泯于萌芽状态。
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容易在自卑和胆怯中夭折,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这正符合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观点。罗杰斯认为:“适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⑶所谓的心理安全,是指“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所谓的心理自由,是指:“意识到自己是自我的主人,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⑷满足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条件的学生能够“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为地存在,无须掩饰或隐藏自己的思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⑸ 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对是错,是深是浅,我都会对他们的表现先给与肯定,然后再对课堂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有时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我常常是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有时还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这样,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各种新奇、独特、大胆的念头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其实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讲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句子时,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突然站起来问:“弟子篮球打得特棒,师不一定比弟子打得好?”其他学生听了都哄堂大笑,我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发问,非但没有生气,还笑着对他说:“是啊,我希望你们在很多方面都能“贤于”老师,并且又因势利导,客观辩证地向他们讲解了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这样,那个学生非但没有因为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而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还理解了文句的含义,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破除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依照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事物采取不变的方式,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而多角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既能让学生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势思维,也可以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鼓励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的思维能够不受限制地发散和扩展,既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体现了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授《项链》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形象,按照定势思维,班上大部分学生都只回答出来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显然,我对这样的回答不是特别满意,于是,我开始这样来启发学生,我让他们想象:如果玛蒂尔德丢了项链之后,最后没有去偿还这条项链,结局会怎样,从这又可以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一抛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回答说如果她不偿还项链,她就是个不诚实的人,于是我趁势再次问他们文中的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的时候,很多学生就明白了,玛蒂尔德除了爱慕虚荣之外,还具有勤劳、诚实的品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教会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质,强化教师情境意识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⑹把课教活了的关键是要在课堂中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趣。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好好利用课文所拥有的丰厚而博大的人文艺术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感化学生,激起他们内心的兴趣,便能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情境,首先要注重对导入的设计。俗话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设计往往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能吸引学生,使他们迅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我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之前,先用一首荡气回肠的《好汉歌》来营造浓浓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唤醒学生的相关记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除了注重导入设计外,教师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方式,也能创设良好的情境。新颖、奇特、有趣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带动思维的高速运转。例如:当我教授《雷雨》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话剧排练,然后将此表演搬到了课堂上去。这样,就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恰当、形象的口语能让学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情世界,能触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养学生思维的沃土,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不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⑴《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语文出版社,1999.
⑵《语文思维论》,冉正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⑶《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⑷《教会学生思维》,郅庭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⑸《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3期.
⑹《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吕叔湘《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