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大桥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riv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江,有北溪和西溪之分。北溪纵贯华安境内南北,全长107公里,一江之水向南而流。北溪两岸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之美,被人们概括为“春之朦胧,夏之雄奇,秋之斑斓,冬之恬静”。北溪在华安境内,奇峡险滩极多,景观变幻莫测,峡中峡,滩中滩,是大自然一大神奇造化。自北而南的龙头峡、金山峡、龙潭峡,亦被称为“北溪小三峡”。金山大桥,就架设在金山峡上。
  五十年前,囿于当时华安公路交通的极其不便利,为了改变交通制约经济发展、人员往来的困境,华安县决定建设金山大桥。经过多方论证,于1971年1月,组建华安县金山大桥指挥部,由当时县革委会副主任王国恩任组长,陈连河、沙德琪任副组长,总投资55万元。该工程由龙溪養路段(现漳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办测设施工,龙溪养路段成立工程组,项目负责人:沙德琪,技术主办:陈祥源,工程师:郑成朕,技术员:徐龙云。经过16个月的艰苦奋战,金山大桥于1972年5月1日竣工。2007年8月,金山桥大修改建,桥面翻铺混凝土路面,两侧石护栏改造成钢筋混凝土护栏。
  金山大桥横跨于九龙江北溪金山峡之上,拱桥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61米,宽8.05米,主拱净跨99米。东西两岸各筑有一处桥头堡,桥面左右两侧用条石为栏杆。与鹰厦铁路毗邻,是连接漳州市区到华安公路干线上的主要桥梁。大桥建成后,是福建省最大跨径的石拱桥,至今仍保持着这一辉煌的记录,为研究华安现代交通史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科学技术落后,施工机械匮乏,就连运输工具都是五花八门:解放牌汽车、大小型拖拉机、手推车等,都派上了用场,想要建设一座大桥,困难重重,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建桥所用的石头、沙土泥浆,都是依靠人扛肩挑;每一块石头,都是经由人工垒砌。今年已经80岁、曾经参加过金山桥建设的施工员李振坤师傅,回忆起当时的建设场景劳动场面,忍不住唏嘘感慨。当时正值冬季,为了赶在枯水期挖掘、砌好地基,建设者加班加点,突击甚至超额追赶工期、超额完成任务。当大桥建成通车的时候,举行了通车典礼,千余人参观,鞭炮声、欢呼声响彻九龙江两岸,久久回荡……
  伫立桥头,俯瞰桥下,水流潺潺而过,奔向新圩的鲤鱼滩。眺望金山峡,两山夹峙,重峦叠嶂,秀美的阔叶林使山光水色显得五彩缤纷。人们泛舟江中,峰回路转,金山大桥恰似一条彩虹横跨江中。河道和两岸山势在桥上下显得开阔。江左是有名的石笋峰,山峰从不同角度观看,形态各异,像石笋姑娘临江打扮,像玉笋破土,像笔架砥天……
  1978年,金山大桥指挥部被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科学技术华安县金山大桥成果奖”。金山大桥的开通,打通了华安县南北交通的瓶颈,结束了县域内依靠水路、铁路才能畅达外地的历史。作为华安交通史上的标志性建筑物,金山大桥依然静静地横跨于青山绿水之间,见证着鹰厦铁路华安段繁华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书写着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雷火灸对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时间段内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86例,按照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振动训练治疗法,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雷火灸治疗。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的疼痛情况;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2周、4周的疼痛评分数据观察组
汽车像一枚优雅的音符,迎着三月的春风,呼呼地在丝滑的柏油路上滑翔。窗外风光旖旎,正想捕捉,它们已像蒙太奇式电影,在眼前交织而过。  正谈论着数十年来公路的发展变革,只见大山阻隔,心里疑惑“山重水复疑无路”,却见两个门拱。汽车一矮,我们已进入洞口,又深入洞中,这就是盘陀岭隧道。  盘陀岭隧道位于国道324线福建省漳浦县与云霄县交界处的盘陀岭垭口,由盘陀岭1号隧道(西洞)和2号隧道(东洞)组成,1号隧
这里,曾经是风萧马嘶的古渡,记述着开漳圣祖陈元光,开疆拓土进军海岛的一段传奇;这里,也是见证“谷公”(谷文昌)移山填海造路那道历史,是将东山天堑变通途出入门户的唯一;这里,如今一道大桥飞架两岸犹如长虹,车水马龙,日夜川流不息……它,就是国道357东泸线东山八尺门跨海战备大桥,一处被东山公路人万般呵护的东山岛路桥交通大动脉。  牛铃摇春光,“春风花草香”的阳春三月。行走在这处可以纵览八尺门海景的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