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改良前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8月,对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4例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良:术前重视骨牵引治疗提高骨折复位满意率;术前标示切口,从股骨上段外侧稍偏后入路便于术中操作;切口周围将无菌单与皮肤缝线固定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应用撑开器显露伤口,避免人为拉钩;借助导向标示针提高穿针准确率;术后根据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术中骨折复位和空心螺钉安置的满意情况选择正确的负重时机.与2003年6月~2005年4月采用传统的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进行比较.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2组术前骨牵引率、术中骨折复位满意率、术中定位导针穿针次数、术中穿针后X线曝光次数、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周髋关节功能评分及随访时间等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改良组术中骨折复位满意率[95.5%(42/44)vs.76.9%(30/39),X=6.176,P=0.013],穿针次数[(1.4±0.4)次vs.(4.5±1.2)次,t=-16.163,P=0.000],术中穿针后X线暴露次数[(4.5±1.3)次vs.(10.5±1.5)次,t=-19.523,P=0.000].术中出血量[(186±28)ml vs.(412±36)ml,t=-32.110,P=0.000],手术时间[(85±16)min vs.(118±17)min,t=-9.107,P=0.000].术后引流量[(78±18)ml vs.(112±16)ml,t=-9.046,P=0.000],并发症发生率[O%(0/44)vs.17.9%(7/39),P=0.004],术后12周Parker髋关节功能评分[(6.9±1.8)分vs.(5.3±1.3)分.t=4.589,P=0.000]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组,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改良后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提高术中骨折复位满意率,提高术中穿针准确率及降低患者X线摄入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髋关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