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ANTIAN1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生作文中,离题、偏题、中心不突出、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等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同学们对身边的观察不够,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未能形成鲜明、形象、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 培养 观察 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当看到眼前大自然中的某一个景物或事物时往往发出“多壮观啊、多雄伟啊、多美呀……”的感叹,但是要把这些看到的事物写成作文时,不知从何处下笔,冥思苦想始终理不出一个头绪,始终觉得作文很难,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产生畏情绪。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充分感受生活,广泛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引导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观察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充分吸收,就无从表达;要想充分表达,就必须集中吸收。学生了解了观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会主动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尤其注意激发观察的兴趣,在培养观察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对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肯定;在观察不成功时,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进行引导,不肯挫伤培养观察能力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观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观察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一般来说都从简单的事物开始。比如说: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观察比较简单的图形的能力,或是感受亲身体验过的经历等,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就从学生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如观察一种小动物或一种植物,观察教室内的各种摆设,观察自己的书包,观察各种家私,观察我的家,观察我的学校等,都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边观察边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给学生纠正方位顺序、时间顺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观察顺序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观察描写方面的材料,包括好词、好句、好文章。从简单的开始,如写一段看图说话,《写我的笔》、《我的书包》、《我的玩具》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动植物。比如描写小燕子的“春天到了,活泼可爱的小燕了从南方飞回来了,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轻快俊俏的翅膀,再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就构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教师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好的词句段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三、培养学生按照方位顺序进行观察的能力。
  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观察是观察的一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写说明文时往往要考虑观察的方位与顺序。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还是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由左到右顺序观察还是由右到左的顺序观察,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还是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还是由内到外的顺序观察,这些都是写作前必先考虑的因素。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文章结构才不会紊乱,条理分明,结构清楚,逻辑性强,让读者一目了然。以前我向学生布置作文时要求写《我的家》、《我的学校》、《我们的教室》《我喜爱的一个建筑物》《我喜爱的一个玩具》等时,我在布置完一篇作文后总会说上一句“回家后仔细观察”,但文章收上来以后,不是内容陈旧,就是胡编乱造,说明有的学生根本不去观察,有的学生观察了但是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所以比较紊乱。难道他们没有去观察吗?经过我个别了解,他们不是没有去观察,而是没有找到观察方法。我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来讲解观察方法。首先,给学生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更难得的是作者用方位顺序进行的观察方法。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方位词与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其次,我带领学生再读《长城》,让他们思考文章在写远处的长城、近处的长城、长城的结构时是怎样观察的,运用了哪些词语连接,让学生准确的运用方位词。
  四、培养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小学生作文中,脱题、偏题、走题、不具体、多中心、说假话、千篇一律等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同学们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注意不够,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未能形成鲜明、形象、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不仅要求学生用眼睛看,用耳听声响,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质地,用嘴尝味道,同时还要求用心想。对不懂或不够了解的内容,要求向别人请教,或查字典及有关书刊资料,以使所观察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全面、具体、充裕、活生生的立体印象。
  五、培养学生用多种观察手段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不是用某一种单一的观察方法进行写作的,而是用多种观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不仅是正确选用哪一种单一的观察方法,而是要把多种观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既要照顾整体,又要照顾局部;既要按照时间顺序,又要兼顾空间顺序。一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二要按顺序进行,三要倾注感情,才能写好作文。
  总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先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事物的特点。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写出情文并茂,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好作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识字任务有明确的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这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学习任务。那么教师如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呢?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识字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让汉字“生动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层砖混房屋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以提高多层砖混房屋的施工质量,积累多层砖混房屋的施工经验,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多层砖混房屋; 施工; 问题; 措施;  前言  近十几年来,兴建了大量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住宅、办公楼、教学楼、食堂、礼堂和仓库等房屋普遍采取砖混结构形式。其建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问
期刊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在有声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三、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总之,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 诵读 师生互动  
摘要:但随着挤塑板在工程中的大量使用,在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本文重点针对河北省外粘挤塑板(XPS板)外墙外保温做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外粘 挤塑板 外墙外保温问题  目前河北省常见的外粘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外粘模塑板(EPS板)外墙外保温做法,另一种就是外粘挤塑板(XPS板)外墙外保温做法。两种做法形式相似,都是在工程主体完成后,先用粘结材料把保温板粘结在砌体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新课改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非常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空谈。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在
国家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追求同一答案、呆板无生气的答问过程,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高密度的交流对话,是学生个体特点的自由展现。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笔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