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花杂志》所载短篇言情小说模式之新变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js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莺花杂志》是1915年由孙静庵和胡旡闷编辑、在上海发行的女性文学刊物,杂志以小说为主干,短篇小说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其中短篇言情小说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结局悲剧意识更为明显、人物塑造更立体多元和女性意识萌芽等新变.同时,受时代所限,作品不可避免带有某些封建性.《莺花杂志》短篇言情小说呈现出的新变具有矛盾性,体现近代文学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冯内古特的小说《囚鸟》其人物塑造方式上的虚实结合、内容上的人性还原和技巧上的及边缘化视角以及人性化想象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冯内古特在创作中展示出人物绝望而荒诞的生存状态.
教师提问是中学语文课堂中主要的师生互动方式.但教师提问常陷入教师未精心准备提问和难以发挥提问作用的误区当中.基于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出的提问四步法可以规避无效提问,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提问四步法包括提出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选取适当的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阐释、丰富、完善解答;教师及时有效地反馈四个步骤,它既能促进教学,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背影》一课中运用提问四步法组织课堂,可以为提问法四步的课堂实践提供借鉴.
关于文学虚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具实践启发意义的是文学的虚构方式——即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作品的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虚构的.本文拟从文本创作实践出发,对文学虚构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归纳,以期有助于形成对文学虚构方式的系统性认知.
在井上哲次郎这批留德学者于日本学术界重镇辐射的思潮下,蟹江义丸和松村正一比附西学展开的孔子研究,和王国维自撰文章中的思想之暗合,由此可以联系其孔子的理性直觉主义和动机观似康德,与功利主义全然相悖,以动机行为而非结果论善恶.赫勃尔之悲剧论析中印证王国维于康德和叔本华之重视“个人有机体”整体基调上的伦理观,同时也和同样反对启蒙主义的机械观和功利主义的新人文主义之有机观相合.文章揭示了王国维戏曲论中所引入之“悲剧”受到了动机论、直觉派、形式论等伦理思想影响的影响,而与朋萨姆、斯图亚特·密尔和穆勒之功利主义相悖逆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比重的增加,社会和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优化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多维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国学素养,实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初等教育发展.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全书通过芒果街上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记忆,用貌似“诗话”的语言控诉了拉美裔女性遭受的白人文化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压迫.本文从族裔文化和女权主义两方面尝试解读双重压迫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拉美裔女性的反抗.
电影《鹅毛笔》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电影,导演考夫曼在遵循真实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对萨德形象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重塑.在从传记到影片的改编过程中,导演从“升华的欲望激情”“隐喻的空间选择”“重复的叙事模式”三方面着手,将充满争议的萨德塑造为一个偏执的写作狂,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桎梏的“另类人”和自由主义战士,从而展示了追求自由和激情的个体在现代理性社会中的挣扎和反叛,并借此对自由和现代主义绝对理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批判.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体会“风雨”意象审美所传达的人生姿态,人情冷暖和人生理趣.“风雨”审美意象给予我们强烈的抒情感受,复杂的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内心启迪.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原因,虽众说纷纭,但多倾向于外因:伏伦斯基的冷淡,世俗舆论的压力,俄罗斯上流社会的排斥……事实上,对于反抗意志强旺的安娜来说,促使她主动赴死的原因只可能来自于她自己:在跟伏伦斯基逐渐熟悉以至于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安娜发现一种可怕的生命轮回已然出现,与卡列宁一样,伏伦斯基要建功立业,自己被要求继续“生儿育女”,曾经的平淡日常再次出现,并会继续重复——绝望与无奈击垮了安娜,她的死亡选择缘于一种彻底的倦怠感和存在之光的熄灭.
姜文电影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让子弹飞》到《邪不压正》,姜文赋予自己拍摄的电影一种巧妙的叙事方式.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以流畅的叙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并用这些人物表现姜文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姜文意图构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电影世界.本文以《邪不压正》电影为例,从叙事艺术、身体隐喻以及黑色幽默三个角度分析这部近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展现姜文特色风格的电影叙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