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零容忍理念“打虎灭蝇”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零容忍理念是对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路、监督执纪新格局和反腐倡廉新成效的科学总结,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方针,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把握“一个战略”,确保打虎灭蝇“零遗漏”
  习近平同志强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落实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必须首先落实好这一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国家战略”。
  一是治标为先不动摇。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新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强调,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老虎”“苍蝇”一起打。王岐山同志指出,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从2012年底李春城落马开始,至今已有刘铁男、蒋洁敏、李东升等十多位省部级干部接受组织调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2013年共接受信访举报195.0万件(次),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6400多人,分别同比增长49.2%和36.3%;严肃查办发生在农村的案件8.3万件,处分8.7万人。这些扎扎实实的“打虎灭蝇”实践,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二是以惩促防不松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是国家反腐战略的现实载体。体系建设,“惩治”在前、“预防”在后,在其三项任务中,作风建设、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各据其一。这如同打造中国特色“防虎识别区”和“苍蝇禁飞区”,是对零容忍理念的实体化。坚持以“惩”促“治”,以“打”促“防”,是纪检监察机关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保驾护航的主动力、主战场和主旋律。如把監督执行八项规定作为经常性工作,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督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改进作风,预防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坚持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对一般性问题及时教育提醒,利用函询、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方式,防小错酿大错。全国纪检监察机关2013年共函询18095人、谈话42739人,其中作了结处理43871人,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党员干部。
  三是聚焦主业不游移。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根据中央决策部署,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明确职责定位,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突出主业执好纪、厘清职能问好责。中央纪委监察部围绕发挥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作用,对参与的125个议事协调机构进行调整,取消或不再参与各类议事协调机构111个,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越位、错位”问题。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快步紧跟,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平均减少60%以上。同时,中央纪委监察部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将相关业务室合四为二,增设第九纪检监察室和第十纪检监察室,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一步向办案和监督倾斜。各地纪委纷纷效仿,增加办案业务室和人员力量。目前,全国纪委办案人员数达到总数的22%。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件数、结案件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同比增长11.2%、12.7%、13.3%,充分显示了“做大主业,担当主责”的巨大威力。
  牢记“两个不能”,确保组织纪律“零损耗”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加强组织纪律性必须增强党性。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进一步增强组织纪律性,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个不能”的遵纪执纪观:一是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二是切实执行组织纪律,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一是加大违纪行为问责力度。执纪问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党的纪律的执纪检查,对党政领导干部违反纪律规定的行为严肃问责,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积极推进问责工作,全国共问责21464人,其中地厅级干部54人,县处级干部1477人。为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责任追究工作,监察部于2013年10月公开通报了10起破坏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典型案例。这些从严执纪问责的举措增强了纪律刚性,减少了执纪弹性,如同给纪律的高压线“通上了电”。
  二是夯实党内诚信体系基石。增强纪律意识,必须对党忠诚,说真话、道实情,言必信、行必果,特别是依法依规应向组织报告的情况要做到“不实不报,所报必实”。如作为党内诚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石,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之所以出现“制度空转”,症结在宣示有加、执行不力,比如财产“真报假报一个样,报多报少一个样”,造成不诚信官员“说谎成本”太低。为改变这种情况,十八大以来既明确中央巡视组抽查报告个人事项,起到利剑高悬的震慑作用;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通知》,从厘清谎报瞒报责任到明确抽查核实机制,有不少是党内诚信体系建设破冰之举,有望早日结束体制内“说谎者”的好日子。通过抽查、核实、问责等补齐制度缺项,形成监督闭环效应,设定制度底线、红线和高压线,把不诚信责任“还给”个人、剥离组织。应抓好新任领导干部的个人报告事项公开试点,明确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范围等。这如同把牢权力监督链条的“最后一公里”,才能把党和人民对公仆的勤廉压力传导到位。中央和地方巡视组应加大随机抽查、重点核查力度,尽早抓出一些因说谎而被惩处的典型案例,严格组织纪律,以儆效尤。
  三是加强党的执行文化建设。执政党必须在强化组织纪律中增强执行力,执行力必须成为一种组织文化“基因”。十八大后,政治局以八项规定开启了自上而下的作风建设新局面。八项规定之所以能够迅速激发全党的行动感召力和民众的舆论向心力,关键是确立了“知行并重,说到做到”的作风标杆和组织文化。因此,从八项规定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央率先垂范到各地狠抓落实,党风政风不断变化,党心民心不断回暖。   厘清“三大问题”,确保作风建设“零反复”
  习近平同志强调,首先要认识到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其次要认识到抓作风建设,党的干部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一心为公、谨慎用权;其三是认识到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些对血肉联系问题、作风问题和公私问题的精辟阐述,深刻指出了公仆与公心、公权与公款等的内在关联,对于健全作风常态化制度、有效实施源头治理、防止不正之风反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是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的治理之轴。针对不正之风浸染节日文化和节礼奢华、公款浪费等问题,中央纪委监察部紧盯关键节点循序渐进,将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连成线,以突出问题的解决带动作风的全面好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长期抓、经常抓,力求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对于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第一时间曝光处理。如中央纪委2013年先后4次对32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在官方网站设立“曝光台”,专门曝光查处的典型案例,点名道姓曝光批评,向全社会释放作风建设“零容忍”,有违必纠、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二是编织公共财政管控的监督之网。一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加大查办督办力度,明察暗访,受理举报,把整风肃纪“瞄准镜”牢牢“锁定”滥用公款的情况。不论是为单位发月饼还是违规公款宴请,及时公布结果,回应社会关切。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手软。这也进一步彰显了“公款姓公”的施政理念,促使公款吃喝变“扎眼”、高档节礼变“烫手”,令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三是打造强化廉洁自律的制度之笼。2013年以来,中央纪委每到重要时间节点出台相关禁令成为惯例,“治理 制度”的常态化工作格局日渐清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军队纪检监察工作进入快车道,一系列规章制度高密度出台。从军队巡视制度到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从治理“豪车”、出台军队公车“限购国产令”到清理房产,从将官下连当兵到加强军队文职人员管理,制度约束的网眼越来越密,督促廉洁自律的压强越来越大。这些治理“组合拳”频频出手,确保了作风建设“零反复”、不反弹,给党员群众带来新的更大期待。
  突出“四个强化”,确保改革创新“零障碍”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此,需从四方面着力:一是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强化监督,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三是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讓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四是强化责任追究,让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不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首先,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启动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创新时期和治标“倒逼”治本关键节点,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上述“四个强化”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排雷清障,为国家治理体系保驾护航,要促使各项改革举措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保障改革健康顺利推进。需要强调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将年度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一同部署落实,一同检查考核,使党政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齐头并进,“两个责任”同担当、共荣辱,形成整体合力,不留真空、不留死角,确保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改革创新。从三中全会到三次全会,不断释放出加强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政策信号。从创新自上而下的巡视监督到加强自下而上的网络监督,从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到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从查办案件和纪委书记提名以上级纪委“两为主”,到实行派驻机构和巡视机构“全覆盖”,“新政”频出、硬招不断。近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组织机构设置“浮出水面”,在其下设的6个专项小组中,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小组”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小组”等并列,充分表明中央对反腐败改革创新的重视和厚望。可以预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将进入快车道,治理腐败能力科学化、现代化将进入加速期。
  (作者为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