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语文阅读的“独特体验”放任自流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i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独特体验,吃透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文本,尊重学生体验。细读文本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生成更高层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 吃透理念 深入文本 尊重体验
  最近听一些语文公开课,有两个关注的细节。一是某位教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结束时让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收获了什么,一位学生说“骗子太聪明了,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说“你想得真是与众不同,我尊重你的理解。”二是一位教师在执教《羚羊木雕》时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我”到底应该怎样做,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应该与父母据理力争,维护自己在朋友前的尊严”,教师无所适从,课堂几近失控。目前,类似这样冠以尊重学生个性感悟为美名而迷失价值方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偏离课程理念、脱离文本,悟得肤浅、悟得错误的赞扬与尊重,引发了我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吃透课程理念,正确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似乎犯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交流从严格控制到绝对放开,个性感悟从强烈反对到绝对尊重。这种绝对的放开和尊重致使课堂热闹又浮躁,教学效果空虚而低效。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和教学方法及形式的刻意追求,忽视了本质和实效。
  自主,不是没有一点约束的随意阅读;合作,也不是没有规章的任何组合;探究,更不是没有目标的四面出击。“自主,合作,探究”其实都是紧扣了文本的课程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历有限,所以学生的发展不能自发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学生的个性感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挖掘。悟与导是相互作用的,尊重并不意味着抛弃教师的导。放开与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同时,有必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指正。因此,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深刻领会,取得真经,在点拨、引导、指正的过程中体现正确的课程理念。不能顾此失彼,强调一面又抛弃一面。
  二、深入研究文本,领会文本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自己深刻吃透文本,领会文本内涵,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学生个性感悟面前,从容面对,不迷失方向,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感悟精神与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基础。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第一个案例中,如果教者能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内涵,对学生肤浅的个性化感悟就不会加以肯定,以后也就不会出现学生类似的较为肤浅的感悟了。教者应该及时让其他学生来评判该学生的体验是否合情合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骗子虽然聪明,但骗子本身就是不值得肯定的。同样,当学生体会较为浅薄时,教者却以“你想得真是与众不同!”来鼓励学生,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会文本的真实内涵。如果单从形式上看,这好像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是这样没有方向的肤浅个性感悟,怎能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深入文本,又谈何超越文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教师怎样理解、把握和引导教材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汲取怎樣的精神食粮。学生在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时,由于其生活经验、性格以及教育差异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深浅高低、是非对错,而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学生错误价值方向的默认者。案例二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再深思:朋友间的友谊是不是靠赠送物品来维系的呢?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中形成正确的友情观,这样就既重视了学生的多元反应,更重视了文本的价值趋向,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细读文本中形成正确独特的体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知、生成真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生疑、思疑、求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体验情感是学生独特体验产生的关键。疑点处往往有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也是学生发挥的机会,有机会才有创造。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不要立刻简单地评判是非,要提炼其问题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理解的过程。
  教师要做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和阅读中的对话者。要帮助学生作阅读前的准备,诸如查阅资料、感受生活、调查访问等。要引导学生沉入文本,独立展开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当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去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阅读实践。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倾向时引导学生朝正确的角度思考和质疑。当然也不是每一位学生第一次读一个文本,就读出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宽度。体验和理解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的。
  师生间围绕着文本细读而展开的表达与交流,实际上就是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开启情感智慧大门的过程。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对文本体验的共同作用力。师生各方在表达与交流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相互促进,进而促进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知识与内涵的吸收。细读文本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生成更高层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清朝禁烟英雄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名言都说明做人要有宽容之心,与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所提出的“倡导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现在的中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在家里唯我独尊,缺乏宽容心和同情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宽容之心就显得犹为重要,八年级思想政治上册
期刊
【摘要】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粤语方言区,在广州中学的语文课堂上,粤语的运用现象都十分明显,然在这种现象中利弊兼具,本文希望能在分析这种现象的基础上思考一种适合粤语方言区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准确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粤语 文化 中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一、广州中学语文课堂粤语运用的现状  了解到广州中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律使用普通话,不仅是外省过来的老师
期刊
我国基础教育要求改变“应试教育”的偏向,强调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为基础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根据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融感情、知识、能力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现代地理科学知识充实地理教学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新技术革命对地理学的影响,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断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疆双语教育发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提高了民族教育的素质。当然,目前的新疆双语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不同的程度上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模式 新疆双语教育  一、双语教育的内涵  双语教育是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
期刊
【摘要】苏轼写以悼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彰显出生与死的对话,语言自然,以其表达了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感受以及巨大的审美空间深深地打动着后世人,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之经典。本文主要从此三方面论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在审美特征。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审美特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期刊
【摘要】装饰色彩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对色彩概括与归纳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包含了技艺的结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和智能,使学生在提高色彩表达的同时运用创造性思维,启发学生设计意识,在现代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装饰色彩 创造性思维  装饰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生活中装饰的样式随处可见,各种装饰形式都有不同的特点、形式、材料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色彩是装饰设计中的要素之一
期刊
随着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以影视制作带动影视旅游共同发展的影视基地(城)项目成为了新的建设热点。但由于建设者及投资者对影视基地运营模式及设计方法缺乏经验,全国各地充斥着大量无法满足剧组拍摄及旅游需求的仿古“伪建筑”,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及建筑资源的浪费。目前,在影视基地设计的研究领域缺乏深度的实践理论支撑,在研究方式上缺乏建筑学与电影制作的跨专业知识融合。
  本文以上海松江地区影视基地作为重点调研对象,以运动和视觉为切入点,从国内外的影视基地发展历程及设计模式中总结规律,结合笔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明显的改善了生物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学生对生物课的思想认识也大有改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大有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课堂练习 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直接驱动了持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城镇人口爆炸式增长带来的住房短缺问题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大规模大批量的高层住区随之兴起,粗放的开发模式下住区的公共开敞空间表现出如下问题:空间尺度大而可使用面积少,场地设施齐全而使用率低,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差异化需求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从关注套内面积量的多寡,转为重视与日常使用切身相关的公共开敞空间的物质环境质量。
  本文以空间特征和居民使用需求为切入点,以江苏海门世纪锦城高层住区为例,对
建筑除了为人类社会生活提供物质场所外,还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是一种信息媒介。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双向互动为特点的新媒体,它影响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人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建筑的信息表达在技术、内容与形式方面具有了新媒体的特征,体现出了与传统表达方式的不同。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与观念对建筑的信息表达技术、内容、形式的影响,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建筑的信息表达特征与表达方式,并以新媒体求职中心为例,对其信息表达的特点、需求进行分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