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5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人文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出发,就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1 3 1”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强调了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6-0157-03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院形成了“1 3 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项贯穿始终的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外语口语、计算机应用和汽车驾驶三项实用技能和一项专业基础理论与职业技能。这是我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学院校情、坚持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受教育者在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和接班人。其中“贯穿始终的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更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笔者在此拟进一步分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院人才培养要求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性
  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其核心就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让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校生整体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一些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缺失,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残缺;创造力、想象力、感悟力缺乏;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高;美育知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缺乏;道德修养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非专业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发展设置了障碍。
  面對这种现实,高职院校如何强化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院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 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发展和臻于完美。
  择业时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是目前大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表现。过少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设计、过重的功利导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开展。
  爱因斯坦认为:“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学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 “学校的教育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所谓‘和谐的人’,应当是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人。”在大学阶段,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现代应用文写作、文化艺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等,这些都是传承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才能培育高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外语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化社会要求现代化教育,只有现代化教育才能培养出现代化人才,这类人才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人文能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已形成了共识,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定位在专门性与实用性上。这种专才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在当今社会更开放、发展更迅速的情形下,尤其对我们这样一所高职文科院校而言,大部分专业具有偏人文性、弱技术性的特点,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目标定位呈现出极大的局限性。这种目标下培养出的“专才”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因为越来越快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从业者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尤其对文科生而言,强调人文素质、个人修养和个性完整更是他们成才的基础。或者可以说,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是他们保持较强的就业弹性所要求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绝不能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被誉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就是以《论语》起家的。涩泽荣一一生创立了五百余家企业,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时指出:“我的经营中饱含辛苦和惨淡,但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他在经营中还坚持多年向员工讲授《论语》,并著有《论语讲义》七卷本和《论语加算盘》等书,使孔子思想深入到他所领导的企业的每位员工心里。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我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对学生的培养要以外语为特长。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不能忽视母语的学习和运用。否则,外语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也是学法语出身的吴建民先生在一场题目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学》的演讲中,有学生问他年轻的时候怎样背法语,他并没有告诉提问的学生怎么背法语,而是特别强调了一点,希望中国的学生要“懂得中国文化”,他说在21世纪中国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东方的文化”,他以非常通俗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时掌握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特色立校、人才强校”是我院的办学理念,但如何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笔者认为,不妨以人文教育作为切入点,将文化教育与专业办学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会,打造学院的特色品牌。这对于我院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科学设置人文教育课程
  文化品味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依靠人文知识的积累,普及人文知识主要应通过人文课程教学来实现。就我院人文课程的设置而言,笔者认为,在突出外语特色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母语为基础,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理念,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按专业分层开设人文课程可按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分层开设,按照专业特点划分,如外语专业、文秘专业应当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主要人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可设为选修课。围绕“大学美育”这个核心可开设“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艺术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论语》、《孟子》选读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到“选修课”、“讲座课”。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加大课程比重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和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时间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过多,需要对课程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需的、管用的课程,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兴趣、个性和创新潜能进行选择。如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能发挥其最佳效果,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渗透,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而这取决于教师的人品与素养。因此,我院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不仅要注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而且更应重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强化,要采取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不断优化我院的师资队伍结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人文教育是校园文化构建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院要营造一种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举办各种人文知识讲座、校园艺术节,开展各類竞赛等,营造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同时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项工程,一项全面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只有对高职学生加强素质教育,营造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氛围,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合格人才,才能最终提升学校自身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刘文,等.高职生入学导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3]杨淑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4]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5]张太保.浅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6]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
  作者简介:
  李泓(1980—),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上海市同济大学教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保障教工的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在同济医院分院体检的3 410名教工,对其体检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和比较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P)变化对宫外孕协同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1日—2016年2月29日住院及门诊育龄妇女80人为
摘要:边远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迫切需要以新思路为指导进行改革和创新。伊春职业学院从伊春家具业的行业背景,国家试点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及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与调整的基础出发,针对国家试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改革和调整,旨在真正建成服务于地方家具产业发展的示范性特色专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夏季是新鲜水果上市时节,水果中富含多种维生素、水分和矿物质等,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如果食用不当,则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专家指出:水果分寒、热两类,吃水果要因人而异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及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好三个关系□晋文近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尝试。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把握好三个关系。大家知
摘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横向科研课题,选题应向生产工艺、成熟产品升级改造、知识产权保护等若干个科研方向发展。要正确认识企业生态,找准自身定位;寻找校企利益共同点,注重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承上启下,做好高科技的消化、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横向科研;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1)12-0035-02 
秋季是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多种传染病高发季节。为确保身体健康,应采取有效策略,加强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一是要把好饮食关,预防肠道传染病。秋季常见肠
摘要:就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并从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角度提出了地方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地方政府;职业教育;责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1-0016-02    明确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意义    明确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政府主导、
一提到胃病,很多人会想到跟饮食不规律、爱吃辣、贪凉等有关。但说起究竟是什么最直接地伤害了胃,没几个人能讲得清。这期的《专题开讲》栏目,就来带大家一起揪出胃病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