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显示出难以想象的个性尊严和个性创造力。在过去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的传统教育中,因为受整个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个性的火花被淹没在共性的眩光之中。”[1]现代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反映在阅读教学中就是,教师应该首先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将阅读的主动权归还于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2]也就是说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首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个性化阅读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主性,是指不同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交流的心理过程,即以文本为媒介,借此感悟、体验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以独立个性的深入进入阅读,其实质就是读者主体性意识的自由张扬。只有读者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会使其产生具有个人特色的动人音响。教师一定要扮演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决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越俎代庖,而是给予学生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坚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自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情感体验的独特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3]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的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强加给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相关的知识积累潜心会文,生发出独特的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
(三)阅读目的、方法和结果的差异性
由于读者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读者阅读动机的多元自主选择。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受读者自身的阅读目的所支配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阅读目的的差异所形成阅读结果的差异也会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出现。比如:有的偏于审美,有的专注于求知,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
“每一个人之间的差异正是学习的原动力,抹杀了差异的同一性的集团是不可能形成学习的。”[4]“以往教育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把教育的中心目标视为缩小每一个学生的差异”[5],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总是试图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理解统一到唯一权威的标准答案上去为最终目的。而事实证明,这种过于强调规范的一律性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读者对作品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纬度的解读。读者阅读的结果也就出现了多义性。于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6]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造自由、民主、平等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交流氛围。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重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关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7]。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8],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
师生双方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教师通过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对话和场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教师应把课堂看成是知识交流、情感交融、思维的火花碰撞的场所。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平等的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应该记住:“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9]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首先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反思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教师把教参上的分析、所谓的标准化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封闭的去理解去接受。这种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了学生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现代教育为学生打造个性化阅读的平台,以人为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认识上的差异,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思维过程。
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学生认真的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敢于大胆表达,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师不可低估学生的潜能与见识,不要有意无意地去扼杀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王新娟.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0):64-65.
[2][3][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5]左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3.
[6]鲁迅.鲁迅全集(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5.
[9]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9.
[10]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1.
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主性,是指不同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交流的心理过程,即以文本为媒介,借此感悟、体验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以独立个性的深入进入阅读,其实质就是读者主体性意识的自由张扬。只有读者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才会使其产生具有个人特色的动人音响。教师一定要扮演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决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越俎代庖,而是给予学生智者的点拨和情绪的激励。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坚持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自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情感体验的独特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3]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的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强加给学生,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相关的知识积累潜心会文,生发出独特的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
(三)阅读目的、方法和结果的差异性
由于读者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读者阅读动机的多元自主选择。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受读者自身的阅读目的所支配的,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阅读目的的差异所形成阅读结果的差异也会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出现。比如:有的偏于审美,有的专注于求知,当然也可能兼而有之。
“每一个人之间的差异正是学习的原动力,抹杀了差异的同一性的集团是不可能形成学习的。”[4]“以往教育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把教育的中心目标视为缩小每一个学生的差异”[5],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总是试图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理解统一到唯一权威的标准答案上去为最终目的。而事实证明,这种过于强调规范的一律性教学模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读者对作品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而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也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纬度的解读。读者阅读的结果也就出现了多义性。于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6]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造自由、民主、平等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交流氛围。一方面,对话式阅读教学重构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关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7]。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8],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
师生双方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教师通过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对话和场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教师应把课堂看成是知识交流、情感交融、思维的火花碰撞的场所。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平等的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应该记住:“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9]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首先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反思我们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个不停,教师把教参上的分析、所谓的标准化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封闭的去理解去接受。这种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取代了学生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现代教育为学生打造个性化阅读的平台,以人为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尊重学生认识上的差异,使阅读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思维过程。
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学生认真的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敢于大胆表达,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师不可低估学生的潜能与见识,不要有意无意地去扼杀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王新娟.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0):64-65.
[2][3][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5]左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3.
[6]鲁迅.鲁迅全集(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5.
[9]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9.
[10]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