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化内涵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lis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土地属性;农耕经济;
  恋土情结;古代神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76—01
  中国上古有一位造人之神,她就是女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于造人神话相关,中国也有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以上两则神话揭示了人类与土地的渊源关系:人类从根本上说来自土地,中国泥土造人神话中,神用构造自身的材料创造人类,这表达出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的肯定和崇拜态度。在中国神话中,土地及其神话形式有极高的地位。当天空陷塌(“天柱折”),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时,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五色石”乃出自于土(“石者,土之精”),是土地精华所聚之神物;又大洪水中,鲧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而这“息壤”,乃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 一种土地的神化形态。泥土是神祗们用以战胜灾害的神物,可见地位之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神也具有土地属性。至迟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五方帝神系统,即按五行观念将古代诸主要大神重新组合成五位主神和五位佐神的五方十神系统。在这神系的最高统治者乃是居于中央土位的黄帝,其佐神为后土,即土地神,社神。在五方帝神系统中,佐神与主神有内在的同一性,属性是一样的,后土是土地神,其主神黄帝实际上也是土地神。
  中国最高神的土地属性意味着他们在本质上与人类是同一的,因而,中国古代没有最高天神发动大洪水或什么其他灾难毁灭人类的神话就理所当然了。中国造人神与最高大神,均不是惩罚型天神,而是庇护型天神,他们是人类的护佑者而不是暴戾专横的惩罚者。从根本上讲,乃是由他们身上共同的土地属性所决定的。
  中国神话为什么对土地会如此的肯定和崇敬?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到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华民族的主体——黄河流域的华夏先民就进入到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时代,农耕经济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村社聚落方式都在强化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和突出土地的重要性,土地崇拜意识自然由此而强烈起来。可以说,农耕社会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绪——恋土情结。土地神是人们膜拜的最重要的神,像女娲、炎帝、黄帝、禹、尧等古代最显赫的大神,都曾是土地神或与土地联系紧密(经常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植物神、农业神;最神圣的图腾龙(或蛇)是土地的神化意象;最隆重而盛大的祭仪不是祭天而是祭地以及与地相关的山川江河;最高形式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称为“社稷”(土地与谷神)……文化的方方面面,生活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弥漫着土地意象,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意象。
  中国古人当然也尊天,但天是与人们保持亲和性的天,与土地相生相克的天,或是被土地化了的天:土地神黄帝居然成了最高天神,且衍化为以后的玉皇大帝;土地的神化意象——龙居然腾跃九霄,最后竟至护日巡天(“六龙回日”即是也) 就是明显的例证。
  与对土地崇拜感情相结合的是对故乡眷念。故乡的观念与聚族定居的生活是联系在一块的,后者决定前者。没有聚族定居的聚落形态,人们便难培养起极其深挚的故乡观念,故乡与故土几乎成了同义词。我们可以说,故乡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情绪的一种转换,二者有内在的同一性。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总是与对故乡的眷恋结合在一起。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正如谢选骏先生所言:“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因而,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找出本民族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起源中的恰当位置,以增强民族自信和应有的反思心理,以更为冷静的科学态度去规划未来”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笙 编辑:刘於诚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的风雷,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西方列强的炮声,惊醒了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从训诂考据的沉思中抬起头来,回首中国历史的沿革,面向中国社会的现实,正视西方世界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材内容;  生活化;过程化;科学化;  动态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9—0050—01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下面,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已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已对各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世界,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将日趋复杂、
随着多种零售业态迅速涌现,顾客的购买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众多的超市、便利店和专业店分流了本应在大商场的购买力,大商场的战略重点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场除了提供消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口语交际;情景;素   材;活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4—0095—01   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想说、放胆说。新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
一国从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比较利益,不仅取决于技术性的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而且依赖于制度性的外贸经营主体的组织创新.面对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内外贸一体化的竞争
〔关键词〕 历史;创新环境;兴趣;问题;迁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47—01  创新是人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学生智慧潜能的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学生的成长
统计过程控制是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过程质量的目的,主要统计工具是控制图,它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过程,尤其是生产加工过程。考虑到测量系统给观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