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术中的应用

来源 :实用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eknow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胸腔镜下行先天性膈疝修补术的新生儿40例分为D组和S组。其中D组为单腔气管导管行支气管插管组;S组为单腔气管导管行主气管插管组,术中由术者用器械对术侧肺压迫使之萎陷以实施单肺通气。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单肺通气(OLV)期间均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吸入气氧浓度(FiO2)为100%,吸气和呼气比值为1∶11.5,PEEP 35 cm H2O,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频率(3050次/min)和控制压力(1530 cm H2O)水平;分别在OLV前(T0)、OLV 10 min(T1)、OLV 30 min(T2)、OLV60 min(T3)及术毕恢复双肺通气后(T4)记录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PEEP,测动脉血气值,并记录各时点的HR、MAP值,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D组pH、PaO2在T1时较S组低,而Pa CO2、PIP在T1时较S组高;HR在T1、T2、T3较S组低,MAP在T1、T2、T3较S组高;术中气胸压力,D组较S组低(P<0.05);临床指标上D组手术时间较S组低,而两组在气管插管成功时间、术后气胸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在恰当的插管技巧、合理的通气管理情况下可以安全的应用于新生儿胸腔镜先天性膈疝手术中,而且可以提供更为理想的术野和稳定的循环。
其他文献
随着面向服务架构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原有的应用系统迁移到此架构下,以便更好地整合企事业IT资源。本文对企业应用向面向服务架构迁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服务与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工作中善于物为己用,也理应顺应时代进步,完善自身技能。网络时代的电台编辑应
探究学习虽然是一种学生与环境互为作用的构建过程和在人际互动中“内化”知识获取经验的复杂过程,但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无章可循,无法实施。其具体做法是:一是
生物质气化焦油是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可以提取高附加值的酚类有机物;主要由含碳氢的有机质组成,采用水热处理的方式,可以获得制备液体燃料的粗
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学长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新生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新生学长制的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