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假日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经济,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假日经济的概念和特点,然后介绍假日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关键词】:假日经济;假日旅游经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将全民节假日从七天增加到十天,形成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节日,从而引发了假日旅游经济的热潮,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2008年,我国调整了休假制度,将三个黄金周减少到两个,用清明、端午、中秋三个短假代替了长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周的压力。节假日和黄金周期间中,人们的消费主要从旅游、团聚、购物、娱乐四个方面刺激了消费。其中,旅游发挥着主角作用,旅游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所占比例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假日经济及假刚旅游经济
从经济现象方面讲,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的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
从假日经济的概念可以得出,假日经济具有消费主体普遍性、消费领域全面性和综合性、消费领域集中性、消费类型休闲性及即兴性、消费方式多样性、消费行业服务性六个特点。
旅游经济作为假日经济的主角,同样具有以上六个特点,因此,可以总结出假日旅游经济的概念,假日旅游经济即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
二、假日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
1、假日旅游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不仅直接给交通、宾馆、餐饮服务、景区等带来客源和市场,还衍生出一批新的行业,如探险旅游的流行,促进了山地车、睡袋、帐篷等行业的兴旺。
(2)假日旅游经济拉动内需,促进国民收入增加
假日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使消费者集中在假日消费,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商家成本、便于促销。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在扩大内需、扩张旅游产业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
以四川省2007年为例,仅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1466.79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其中,过夜旅游者399.06万人次,同比增长21.7%;一日游游客为1067.73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全省实现旅游收入37.96亿元,同比增长31.5%。
2、增加外汇收入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朝着垒球化经营方向发展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而旅游外汇是一个国家非贸易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假日旅游业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来华消费,就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旅游外汇收入。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旅游外汇以每年54.8%的速度增长。
3、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我国就业市场形式严峻,而第三产业多属服务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休假就意味着休闲和娱乐,在休闲和娱乐的背后就是消费。假日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旅游市场的需求,相应的增加了旅游市场相应的工作岗位,如导游,景区管理人员等。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工作潜力,因此,在解决社会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假日旅游经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假日旅游经济使国内外游客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人文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例如,四川九寨沟、三山五岳、黄河大瀑布等自然风光。北京故宫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人文景观,在幄日旅游中,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中国自然风光、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假日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的作用显而易见,对国家经济也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业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背后是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
1、景区超载,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节奏快、人数多,使得在节假日期间,许多旅游景医的客流量都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超负荷运转,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协调失控,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间环境、现景审美情绪等都受到人为的破坏。
2、交通、住宿压力增大
由于节假日期间人们出行集中,势必造成交通拥挤,住宿困难。据统计,2000年“五一”期间铁路发送旅客270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3%,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170万人次,比春节期间增长34%;公路日均客运量比春节期间增加25%。虽然交通部门采取了措施,调集车辆,加开临客、增添挂车,但各类客票还是异常紧张。
3、传统文化异化、消失
假日旅游期间,外地游客大量涌入,使得当地居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民俗民情渐渐消失。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扰乱社会秩序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不断出现。
4、旅游淡旺季供需矛盾尖锐,资源配置失调
旅游供给在一定时期内缺乏弹性,短期内需求相对集中。假日旅游期间,各地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各地旅游设施大都是参照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量设计的。但是在旅游高峰过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将被闲置,相当一批旅游从业人员会面临失业的危险。
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15亿-17亿、21--25亿、29--36亿人次,可以想象,全国旅游人口都在这几个节假日出行,将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多大的压力,这也绝不是中国旅游业该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假日经济;假日旅游经济;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将全民节假日从七天增加到十天,形成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节日,从而引发了假日旅游经济的热潮,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2008年,我国调整了休假制度,将三个黄金周减少到两个,用清明、端午、中秋三个短假代替了长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金周的压力。节假日和黄金周期间中,人们的消费主要从旅游、团聚、购物、娱乐四个方面刺激了消费。其中,旅游发挥着主角作用,旅游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所占比例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假日经济及假刚旅游经济
从经济现象方面讲,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的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
从假日经济的概念可以得出,假日经济具有消费主体普遍性、消费领域全面性和综合性、消费领域集中性、消费类型休闲性及即兴性、消费方式多样性、消费行业服务性六个特点。
旅游经济作为假日经济的主角,同样具有以上六个特点,因此,可以总结出假日旅游经济的概念,假日旅游经济即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
二、假日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
1、假日旅游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不仅直接给交通、宾馆、餐饮服务、景区等带来客源和市场,还衍生出一批新的行业,如探险旅游的流行,促进了山地车、睡袋、帐篷等行业的兴旺。
(2)假日旅游经济拉动内需,促进国民收入增加
假日经济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使消费者集中在假日消费,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商家成本、便于促销。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在扩大内需、扩张旅游产业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
以四川省2007年为例,仅春节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1466.79万人次,同比增长21.9%,其中,过夜旅游者399.06万人次,同比增长21.7%;一日游游客为1067.73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全省实现旅游收入37.96亿元,同比增长31.5%。
2、增加外汇收入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朝着垒球化经营方向发展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支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而旅游外汇是一个国家非贸易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假日旅游业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来华消费,就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旅游外汇收入。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旅游外汇以每年54.8%的速度增长。
3、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我国就业市场形式严峻,而第三产业多属服务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休假就意味着休闲和娱乐,在休闲和娱乐的背后就是消费。假日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旅游市场的需求,相应的增加了旅游市场相应的工作岗位,如导游,景区管理人员等。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工作潜力,因此,在解决社会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假日旅游经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假日旅游经济使国内外游客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人文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例如,四川九寨沟、三山五岳、黄河大瀑布等自然风光。北京故宫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人文景观,在幄日旅游中,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中国自然风光、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假日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的作用显而易见,对国家经济也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业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背后是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
1、景区超载,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节奏快、人数多,使得在节假日期间,许多旅游景医的客流量都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导致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超负荷运转,景区管理、配套服务协调失控,自然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视觉空间环境、现景审美情绪等都受到人为的破坏。
2、交通、住宿压力增大
由于节假日期间人们出行集中,势必造成交通拥挤,住宿困难。据统计,2000年“五一”期间铁路发送旅客270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3%,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170万人次,比春节期间增长34%;公路日均客运量比春节期间增加25%。虽然交通部门采取了措施,调集车辆,加开临客、增添挂车,但各类客票还是异常紧张。
3、传统文化异化、消失
假日旅游期间,外地游客大量涌入,使得当地居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民俗民情渐渐消失。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扰乱社会秩序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也不断出现。
4、旅游淡旺季供需矛盾尖锐,资源配置失调
旅游供给在一定时期内缺乏弹性,短期内需求相对集中。假日旅游期间,各地旅游景区景点人满为患,各地旅游设施大都是参照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量设计的。但是在旅游高峰过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将被闲置,相当一批旅游从业人员会面临失业的危险。
据中国旅游业“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发展目标预测:到2010、2015、2020年国内旅游将分别达15亿-17亿、21--25亿、29--36亿人次,可以想象,全国旅游人口都在这几个节假日出行,将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多大的压力,这也绝不是中国旅游业该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