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愕 一寓于书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rgbedr544y4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狂草;主体情志;笔墨形式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3-0028-03
  狂草是草书中最为放纵、最为变化莫测者,亦是书法中最适合主体情感抒发者。狂草之书写以主体情志之表达为主,但又有笔墨技巧形式语言之内在规定,绝非歇斯底里地胡写一通。那么,情感与形式就成为我们探讨狂草、欣赏狂草不可或缺的话题,而在历来狂草书家中,张旭是划时代之巨匠,具有历史典范意义。
  张旭(约675—759),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是晋唐士族文化形态中的杰出人物,其母陆氏为初唐名书家陆柬之侄女、虞世南外孙女,其堂舅陆彦远、表兄弟陆景荣皆善书,有名于当世。张旭嗜酒好饮,与贺知章、李白、汝阳王等为“酒中八仙”。因情性癫狂,脱帽露顶,醉中以头儒墨作书,后人谑称“张颠”。张旭工诗书,诗以七绝见长,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楷书颇精能,尤以草书名世,世称“草圣”,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诏以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张旭雄放之书风一如其豪迈之襟怀。唐代窦臮曰:“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馀兴。”并非夸诞虚可之词。
  一般认为,张旭书学二王,其草书则继承张芝一脉,得力于王献之尤多。蔡希综云:“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在传为张旭的诸多狂草书帖中,《肚痛帖》(见下页图1)之争议相对较少。而且这件作品是张旭狂草艺术体系中的一件经典作品,亦是草书“质”(情志、情感)与“文”(形式、技巧)相一的典范之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张旭草书是其主体情志之物化,其草书艺术语言因主体情志而变化相生,其主体情志则以草书艺术语言之变化而呈现,可谓“文因质生,质待文彰”。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曰: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韩愈此文是解读张旭草书情感与形式的著名文献。张旭之才性均寄寓在草书艺术中,韩愈指出张旭“不治他技”,即可见其于草书艺术所下功夫之精纯专一。这一点十分关键,指明了张旭草书表情达意是建立在技艺精熟之基础上的。历来不乏批评家批评当时凡夫俗子只见草书狂怪之相,而不知其中关捩。故黄伯思曰:“观旭书尚其怪而不知其入规矩,读庄子知其旷而不知其入律,皆非二子之钟期。”韩愈无疑是张旭的知音。当然,韩愈若仅仅看到张旭草书技术性乎段之锤炼,尚不足以称之为张旭的钟子期。更为重要的是,韩愈看到了张旭草书艺术“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之关键——“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亦即草书之“情”。也就是说,张旭是将自己“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等动之于心的一切情感都寄寓在草书艺术之中。并且,张旭又擅长观察世间万物之华彩,体味天地万物之变化,由此所生成的一切情感也都寄寓在草书艺术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张旭的草书之“文”就有了“质”的支撑,从而不再拘泥于前贤固有之姿态华彩,而是形成了自己变动不居的草书艺术形式语言。苏轼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所谓“意态”,即草书点画所传达之神情姿态,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张旭草书虽放任自然,卻能笔笔到位。
  那么,《肚痛帖》在一定意义上可谓“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作品,创作主体讲述了“肚痛”及进药之情况,草书之形式语言亦随之而波澜起伏。起首三字用笔甚重,字字独立,进而点画上下牵动,连绵不已,舒卷翻腾,屈伸奔逸,行笔至最后两行则大开大合,如疾风骤雨,势不可当,痛快淋漓。这种变化莫测的体势之开合、意态之变动正是草书艺术的特质,这也不是其他书体所具备者。纵然如此,但这件作品每一笔仍旧起讫分明,干净利落,精妙绝伦,这是一种训练极为精熟方能达到的效果。刘熙载云:“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由此可见,草书之笔墨技巧是需要含蕴其他诸体书法之笔意的,这也是其能变化自如的原因之一。基于草书的这种特征,草书的笔墨形式语言则可以随着创作主体情感之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自由之境界。比如这件作品全篇凡三十字,而最后七字在整体章法上占据了几近二分之一的空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但通篇又和谐自然,令人叹赏不已。
  如果说“情”是张旭草书之主体根源,那么,“道”就是张旭草书之技艺根源。宋代董逌认为:“百技原于道,惟致一则精复神化,此进乎道也。世既以道与技分矣,则一涉技能便不复知其要妙,此岂托于事,游泳乎道者耶?张旭于书则进乎技者也,可以语此矣。”“按,进者,超过之谓也。”董逌可谓一语中的。如果仅仅是技术性锤炼,把“技”凌驾于“道”之上,使“技”与“道”分离,则往往不能知其精深绝妙,更遑论涵泳于“道”了。那么,张旭在书法上则是涵泳于“道”而超越“技”的,那么,他下笔游刃有余,变化莫测而矩镬自然,正是“道”作为内在支撑的。
  情志激扬却又法度精当,张旭草书艺术之情感与形式的张力往往见之于此。
其他文献
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入门必须先知规矩,“依葫芦画瓢”,有个样本很重要。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经过古人的不断演绎和创造,已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和人文色彩,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韵味无穷。法的概念由浅入深,由不断地体验和训练转化成固有的概念,是按照感
【摘 要】写字不仅有巩固识字的效果,而且通过写字训练,学生能具体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会汉字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当今社会电脑打字技术普及,却往往出现打字高手确是写字低能的现象;拥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学生终身受益。由此可见,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一年级的写字起步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注重写字的品质。  【关键词】
翁榮平
期刊
阳春三月,暖风醉人。爱好书法的江苏教育人迎来了杏坛花开——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作为普通教师的我,有幸被校领导安排参与杏坛杯赛课的磨课,当时是忐忑、喜悦……更是敬畏。下面就谈谈参与磨课、陪同摩课的得与思。  一、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中  当接到通知到参加比赛,短短几周,我们备课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备教材、备学生,再一轮又一轮地试教,听课,提建议,改教案,再听课……
摘 要: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习题教学中,以“互联网 ”资源网站为平台,通过课前教学准备、学生在线预习、课堂互动探究、课后在线交流提升、在线检测评价等实施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让教学效果更加切实高效。  关键词:互联网 ;物理习题;教学模式;实时交互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
摘 要:本文结合实例,介绍编制原始物理问题的两条途径:一是将抽象问题还原为原始物理问题;二是自编原始物理问题。就原始物理问题的编制谈几点思考:①基于可靠的科学原理;②基于真实的物理现象;③基于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基于中考命题的趋势。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抽象问题;还原;自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8-0058-3  在初中物理教
摘 要:笔者选取典型的碰撞类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强调“证据-解释”要素。  关键词:碰撞;不变量;科学探究;证据;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77-4  科学探究原本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方法和途径。现在学生的科学探究则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
摘要:新课改后教师应谊如何进行有效的错题讲评?本案例使用了“六步教学法”。呈现了新的师生合作学习方式和深度学习拓展环节。从一道题的讲解中可以折射出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师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1)8(S)-0027-3    教学中错题的价值不可小觑——因为这正是学生
摘 要: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实验的要求和教材中实验难易程度的国际比较等,修订版教材对物理实验进行了修订。文章侧重介绍了修订版教材对学生必做实验地位的凸显,分析了从铺垫、引导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设计思路,展示了教材中实验设计与物理内容及习题检测相互呼应的关键点。这些皆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理实验;物理教材  本刊今年首期文章介绍
·主持人语·  县(市、区)级教师研训机构中的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等“四位一体”的有机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多方汇聚,职能多维一体,从而共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在建校后60年的探索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主动实践,努力创新。20世纪90年代,在省内率先建构了科研、教研、培训、电教“四位一体”的办学机制,开创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训教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