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学与恶性转移潜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恶性转移潜能相关性.方法 收集45例SPT标本,利用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据形态学综合评分,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波形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抗胰糜蛋白酶、CD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PR、嗜铬粒素A、突触素、AE1/AE3、β-catenin、p53、cyclin D1、CD34、Ki-67表达,将以上结果同临床随访资料(分为非转移组和转移组)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 非转移组和转移组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平均直径和大体包膜情况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单独形态参数(核分级、核分裂象、细胞异型性、血管内瘤栓、渐进性坏死巢、凝固性坏死)并不能区分非转移组和转移组,但核分裂象、血管内瘤栓和渐进性坏死巢在转移组较非转移组更为常见.依据形态学综合评分,非转移组41例中,39例(95.1%)综合得分<5分,转移组综合得分全部≥5分.免疫组织化学非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β-catenin、p53、cycli D1、CD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核增殖指数Ki-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例SPT患者中,平均随访37.4个月,8例失访,33例无瘤生存,4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转移,目前无死亡.结论 SPT的核分裂象、血管内瘤栓和渐进性坏死巢对于预测肿瘤的恶性转移潜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形态学综合评分对于预测SPT的恶性转移潜能具有重要价值;核增殖指数Ki-67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本次会议正式注册代表约600余人,交流学术论文450多篇;大会发言分为以下几个单元:病理科质量控制、干细胞研究进展、诊断病理研究以及实验病理研究。
期刊
1.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2个月前自觉右腹股沟区疼痛,行走时加剧,于2009年6月在外院行B超检查发现腹股沟区多枚淋巴结肿大,直径约4.0~5.0 cm,胰周、腹主动脉及髂血管旁多发低回声实性结节,最大直径为4.5 cm;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肝门部多发肿大淋巴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2009年7月23日手术切除右腹股沟淋巴结.原单位病理诊断:考虑为指状突树突状
期刊
患者男性,5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减退3年,于2008年8月24日入院.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1年前视力减退加重,阅读时看字不清,自行配镜矫正效果欠佳,同时患者体重短时间内减轻8 kg,性欲低下,无溢乳。
期刊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发现心脏杂音半个月"于2008年11月入院.患者体温最高达39℃,一般为38℃左右.发热前有畏寒,同时身上有红斑,四肢关节疼痛.于外院行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体温有反复.体检:于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于肺动脉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期刊
新近,美国陆军病理研究所(AHP)的Miettinen等[1]报道了3例发生于年轻人的、组织学上表现为具有上皮和间叶双相分化的胃肿瘤(epitheliomesenchymal biphasic tumor of the stomach),即所谓"胃母细胞瘤(gastroblastoma)"。
期刊
为更全面及时地学习和掌握头颈部、软组织、细胞学及乳腺和卵巢等疾病病理诊断的新知识、新进展,提高对此领域疑难病、特殊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和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切蹉诊断经验,由《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北京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0全国疑难病例病理学术交流会”定于2010年8月22—27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官颈绒毛管状腺癌是一种宫颈腺癌的特殊类型,临床发病率极低,1989年由Young和Scully首先描述并诊断,由于其预后较好,治疗方式不同于其他宫颈腺癌,所以对于绒毛管状腺癌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收集5例绒毛管状腺癌,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期刊
正确检测和评定乳腺痛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状态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1].2006年我国病理学家发表了<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对提高我国乳腺癌HER2检测工作水平和推进检测工作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主编Fattaneh A. Tavassoli教授和分类小组主要成员Vincenzo Eusebi教授共同编写的~[1]一书已经面世,此书是AFIP(The 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出版发行的
期刊
目的 探讨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8例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2~77岁,平均年龄43.3岁,男23例,女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体表淋巴结肿大、局部软组织肿块及疼痛.其中随访18例,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16.9个月.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小~中等大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