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5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在爱情中常常是付出较多的一方。在现代社会,女性的付出会换得一个白首不分离的人,但在封建礼教的阴霾还没从中国的土地上退去,社会被新、旧两种观念笼罩的时代,女性的付出能得到的回报少之又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每个女性都是弱小的、可怜的,同样也是最令人敬佩的。曹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话剧大师,他著有许多深入人心的优秀话剧,他用笔塑造出许多个性鲜明、性格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有凄美的爱情经历和为追求光明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
  【关键词】女性;光明;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曹禺先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在《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周蘩漪、陈白露、愫方三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集中体现了曹禺先生对受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压迫的女性命运的关怀与同情以及曹禺先生对光明的向往与渴望。
  一、周蘩漪、陈白露、愫方的出身及经历
  周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中为爱疯狂的女性形象,她出身于封建家庭,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年轻时她活泼阳光,有强烈的反封建主义思想。在抑郁气氛弥漫的周家,她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陈白露是曹禺先生《日出》中向往光明的风尘女子形象,出身书香门第,有着姣好面容的她也是受过教育的女高材生,父亲死后,因为经济窘迫不得不维持与潘月亭、张乔治等人的金钱交易,她住在鱼龙混杂的大旅馆,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愫方是曹禺先生《北京人》中隐忍且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出身江南的名门望族,擅长写诗作画,在家中深得曾祖母的喜爱,后来父母双亡,寄居于曾家,忍受曾老太爷曾皓的极度自私和曾家长子曾文清的软弱无能,即使面对曾家人百般欺辱,愫方的内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爱情,但最终因失望至极所以离开曾家。
  二、周蘩漪、陈白露、愫方的爱情
  曹禺先生通过周萍与四凤的爱情,从侧面体现了周蘩漪对周萍疯狂的爱。周蘩漪因长年受到周朴园的压迫变成了一个冰冷、呆板的女人,而周萍的出现让原本心如死水的周蘩漪活了过来,她不计后果地与周萍坠入爱河,并且坦然承认与周萍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封建女性,周蘩漪是勇敢的,她将获得光明的希望寄托在周萍身上,在她发现周萍想要抛弃她与四凤开始新的恋情时,她对周萍的爱变成了绝望和愤怒,所以她开始疯狂地报复所有人,周蘩漪因爱生恨的极端行为也成了《雷雨》悲惨结局的导火索。《日出》的第一幕中,陈白露出场时是一个极美的女人,曹禺先生通过陈白露曾经的恋人方达生这一人物形象交代出陈白露过去的身份——竹筠。在陈白露还是竹筠时,她渴望拥有光明的未来和幸福美满的家庭,甚至曾为爱奋不顾身地与一位诗人相恋,但后来遭到爱人的无情抛弃和孩子夭折的打击,使竹筠堕落成为陈白露。因此,爱情是陈白露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可即便是遭遇了不幸,也并没有阻挡光明的种子在陈白露心中生长。愫方的爱是卑微的,她将追求光明的希望寄托在曾文清身上,甘愿做曾文清最堅实的后盾,曾文清是愫方继续留在曾家的精神寄托,但当曾文清颓败地回到曾家时,愫方觉悟了,并在爱情和光明之间做出了选择——离开爱情选择了光明。
  这三个女人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周蘩漪的爱葬送了三个人的生命,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报复——让周朴园这个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得到了他应得的苦果。但周蘩漪对周萍因爱生恨所采取的极端报复行为违背了人文道德,因此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行为。陈白露的爱使她堕落,她靠潘老板和张乔治的金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与周蘩漪不同,陈白露的爱没有伤及他人的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陈白露比周蘩漪和愫方都聪明,在陈白露的父亲死后,她清楚靠自己美丽的容颜带来的财富足以维持她奢靡的生活,这种拜金式的自甘堕落虽然是有原因的,但也不能被现代社会所提倡。愫方没有周蘩漪那么强烈的占有欲,也没有像陈白露那样七窍玲珑的心,她用爱默默地陪伴着曾文清,给予曾文清温暖。愫方虽然爱得卑微,但她也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梦想——追求光明和自由。
  三、周蘩漪、陈白露、愫方的反抗精神
  周蘩漪的反抗是受尽压抑的中国女性向封建时期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采取的以暴制暴的反抗。周蘩漪与周萍的复杂关系表现出她不甘于被周朴园管制和压迫,她想为了爱和光明的未来反抗。但周萍与四凤相恋后,周蘩漪知道她与周萍已经没有可能,她永远不能逃离周朴园,她因爱生恨,对整个周家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她采取的反抗方式是尖锐的、歇斯底里的。周蘩漪的反抗之举虽然将所有人推入无底深渊,但她的反抗表现出了中国女性在绝望时所爆发出的惊人的力量,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封建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的食古不化和抱残守缺给女性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愈合的;陈白露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她身上,黑暗和光明并存,她拥有陈白露和竹筠两种人格,一个代表黑暗,一个代表光明。陈白露用竹筠的人格去反抗封建社会、追寻太阳、向往光明,陈白露的反抗精神在帮助小东西反抗财主金八的过程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帮助小东西的过程中陈白露渐渐地找到了还是竹筠时的感觉,虽然她再也回不到像竹筠般纯净,但也从侧面表现出陈白露对黑暗势力并不逆来顺受的态度,这也说明她将不会继续坠入黑暗,而是选择为光明牺牲;愫方是中国封建时期自我牺牲女性的代表,她全心全意为曾家服务,她不仅要容忍极其自私的曾家老太爷曾皓和懦弱至极的曾文清,还要忍让曾思懿张扬跋扈,虽然她在曾家的十多年时间里从不曾反抗,但当曾思懿主动收她做妾来羞辱她以及她亲眼看到颓废的曾文清时,深埋在她心中的追求光明的火苗终于被点燃,所以她用离开向曾家——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做出反抗。
  这三位女性的反抗精神都是被唤醒的。周蘩漪的反抗是被爱情唤醒的,她的反抗最为激烈,也是最为绝望的;陈白露的反抗被方达生唤醒的,她曾享受过美好的生活,她知道生活在阳光下的快乐和自由,所以陈白露反抗的原因是向往光明;愫方的反抗精神是觉醒后的反抗,相比之下愫方的反抗是最被动的。
  四、周蘩漪、陈白露、愫方的不同结局   周蘩漪是《雷雨》悲惨结局的推动者,周蘩漪与周萍的复杂关系使她做不成一名贤惠的妻子,也做不了一位合格的母亲,但即使周蘩漪在尴尬的境地里痛苦至极也从未想过要毁掉周萍,她只是想让周萍痛苦,可当蒙在真相上的面纱被揭开的那一刻,她对周萍产生了同情,对周冲产生了愧疚。周萍和周冲的死是周蘩漪接受不了的事实,受到刺激的周蘩漪变得疯疯癫癫,后半生都要在黑暗和痛苦中煎熬,再也不能去追求光明,更不会收获甜蜜的爱情;陈白露的结局是非常圆满的,因为她为自己一直所向往的光明而死,虽然表面上是潘月亭破产、张乔治结婚,没人再为陈白露提供金钱,最终将她逼向死亡,但实际上陈白露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浅层因素——在竹筠的人格被方达生唤醒后,竹筠的美好在陈白露的心里深深扎根,所以她选择结束拜金堕落的奢靡生活,将生命献给光明。陈白露自己也曾多次说:“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1]这句话暗示着陈白露深信太阳终将出现,同时,陈白露也清楚地认识到:凭借她与方达生两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将太阳升起,因此,要团结广大劳动人民才有希望将光明带给中国;愫方最后终于摆脱了曾家,她从逆来顺受到受瑞贞等人影响彻底觉悟,最后勇敢地冲出封建社会的藩篱,奔向光明,得以重生。
  周蘩漪、陈白露、愫方都是受封建思想摧残和在封建社会打压下艰难生存的女性。她们通过反抗向封建时期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宣战,而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她们不同的结局。周蘩漪受封建制度的毒害最深,父母包辦婚姻将她嫁入周家,绝望时周萍给她带来的希望是她最后的救命稻草,但从她选择和周萍开始复杂关系的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她不会拥有光明的未来;陈白露曾生活在光明之下,但由于受爱情的伤害和生活所迫,不得不自甘堕落,所以她的性格最为矛盾,她不能忘记竹筠的美好,也不能戒掉纸醉金迷的生活,那么面对她的只剩死亡这条路,但陈白露的死亡不是逃避,而是她追求光明的一种方式;愫方的性格柔中带刚,在关键时刻敢于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正确选择,足以说明她是善良而不是懦弱。因此,周蘩漪的偏激和陈白露的矛盾注定二者的结局是悲惨的,只有愫方的果敢才会为她带来圆满的结局。
  五、结语
  周蘩漪曾向往光明,但她的余生只能坠入痛苦的深渊;陈白露虽然堕落,但她为光明献出了生命;愫方有了新的追求光明的征程。曹禺先生用这三位封建社会的女性形象,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封建时期的悲惨命运,还用愫方这一人物给予读者希望——光明是所有人所向往和憧憬的,因为光明终将照进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这三位女性虽然都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封建社会压迫,可她们对爱情的态度是热情的、真挚的,即使她们的爱情都以悲剧收场,但她们一直心向光明甚至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
  参考文献:
  [1]曹禺.日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王德佳(199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手工技艺作为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民众赖以为生的经济与文化诉求,维系上千年之久,稳定且持恒。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和“非遗”保护的视域下与“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诉求下,传统手工艺生产所承载的造物理念、独具匠心对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做好中国手工技艺的传承谈谈自身的看法。  【关键词
【摘要】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对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予以回应,本文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为例,分析如何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艺术审美的要
【摘要】本文从戥秤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入手,对戥秤的制作工艺、材料结构、文化内涵和生存现状等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以“科学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生产性保护”的措施,使戥秤技艺得到不断的传承、保护和弘扬。  【关键词】戥秤;制作工艺;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H715 【文献标识码】A  戥秤,又称戥子,一种小型杆秤,是我国特有的计量器具之一。它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摘要】《卡尔米纳·布拉纳》于1937年6月8日首次公演大获成功,昭示了卡尔·奥尔夫已成功地开启了将“原始-本初-人文”“音乐-舞蹈-诗歌”融合成浑然一体的舞台戏剧表演艺术的大门;创造和奠定了独辟蹊径的20世纪音乐创作中的“奥尔夫风格”。本文以《在酒店里》《爱的宫殿》为切入点进行音乐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这一音乐舞台杰作的内在张力与魅力。  【关键词】卡尔米纳·布拉纳;卡尔·奥尔夫;音乐分
【摘要】笔墨写心性,艺术的独立与高尚正是体现于它的——恰如其分。实践出真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美术学院这样坚实与包容的严谨体系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与创造的可能。我们为艺术,为中华文明,为传承以中国画和书法为代表的艺术而坚持不懈,努力进取。  【关键词】中国画和书法专业;教育;为艺术战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戊戌春月,迎着春风春光,心中油然升起一首名诗:故人西辞
【摘要】从1921年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以坚定的信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也凝聚了许多伟大的红色精神。如何将这些红色精神更好地予以宣扬,特别是将其根植于人民的心中,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将以渡江战役纪念馆为例,简要分析该馆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的做法和举措,从而探寻可以推而广之的新思路。  【关键词】纪念馆;宣教;作用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
【摘要】符号化思维以高度概括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社会约定俗成赋予符号于意义的过程。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符号体系维度不断扩展,符号语言的信息量不断扩大。对于同样具备较强符号特征的千年剪纸与百年动漫,相互存在怎样的关联?本文结合剪纸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思维训练,进行形态的解构、重构、组合训练,色彩的相互关系理解,在动漫符号体系中与剪纸共通的故事性、造型、动态流、构图、层合成等具体环节中,提出创新能力训
【摘要】北山庙会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它是普通民众参与性最强、互动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式,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北山庙会融佛、道、儒、萨满、俗家于一体,不仅是感谢诸神、祈愿纳吉的场所,更是多个民族群众共同的精神寄托,是集中传承传统民间地域文化的文化空间,承载着珍贵的民俗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北山庙会;遗
【摘要】辽朝时期的东北亚区域形势,除了要考察相关政权关系的变化,辽朝因统治结构的独特性,内部中央与地方属部属国的关系,也是影响区域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辽朝境内的民族关系为主要探讨对象。  【关键词】辽代;属国;属部;东北亚  【中图分类号】K246.4 【文献标识码】A  自辽朝攻灭渤海,降伏周边少数民族各部以后,东丹国问题和属国、属部问题虽然已经成为辽朝的内部问题,但对相关地区和事务的处理,仍
【摘要】虽然《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与爱默生同处一个时代,超验主义文化思潮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可是他的伦理思想还是充满了矛盾的因素。他既是爱默生超验主义的拥护者,又是怀疑者。本文分析了《白鲸》中三个人物的所思所想及他们的行为和做法,发现他们体现了超验主义哲学理念所倡导的基本特征,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然而,梅尔维尔自身的经历使他反思,他怀疑生活在一个充满世俗的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