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力学》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要深入探究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整合《建筑力学》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评价,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改革
《建筑力学》是建筑类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是高职建筑类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理论基础。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一般是建筑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质量、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而这些岗位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建筑力学知识,才能理解设计图纸的意图与要求,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事故发生,另外在施工现场,许多临时设施是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应用力学知识进行设计。建筑力学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工程结构作受力分析的能力;对构件作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的能力;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并具有测试强度指标的初步能力,对常用杆件结构能正确选择计算简图的能力,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课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筑力学的教学成功与否事关重大,必须要深入探究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改革《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近几年的教学中,有几点体会,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从近五年的建筑力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较难理解,且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无太大价值。加上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单纯的理论知识已超越高职学生的接收能力。秉着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原则,从学生的专业岗位出发,结合后续课程的教学要求,将专业岗位分解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训练目标,最终转化为课程的学习内容(如图)。课程内容划分为课堂教学内容、现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四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四部分内容的融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的教学过程。
二、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实现“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以启迪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采用对比法,着眼于“三基”,“两点”
所谓“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所谓“两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力学概念,掌握力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在教学中抓住这样几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其一,把学生在听课、作业、考查中暴露出来的关于概念、理论方面的问题及时地整理出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采取分析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分清差异,消除疑虑;其三,利用章节小结,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和解决学习中尚有疑问的问题。
在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对比法来分析、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挥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课堂互动
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规律。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讲一堂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人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事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几个逐步深入的有份量的提高。例如在建筑力学中关于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内力分析两节课的授课中,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逐层深化的问题:(1)怎样画分离体图?启发学生思考画分离体图时注意a.分离体要彻底分离;b.约束力、外力一个不能少;c.约束力要符合约束力的性质;d.未知力先假设方向,计算结果定实际方向;e.分离体内力不能画;f.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分别画在不同的隔离体上;画分离体图不能错,否则计算从头错。(2)画分离体图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熟知的平衡方程的利用,即利用平衡方程求解支反力和内力。(3)利用截面法和力、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剪力图,启发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的例子讲解清楚支反力、剪力求解的不同点。(4)利用截面法和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弯矩图,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现什么特殊情况?启发学生发现剪力图、弯矩图的不同之处。(5)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道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叠加法画剪力、弯矩图。通过提出上述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化,就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工程问题,如素混凝土梁受力弯曲后为什么会出现斜裂纹呢?为什么铸铁在压缩时沿45°斜面上发生剪断破坏,而扭转时沿45°斜面上发生断裂破坏?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让学生参与交流、分享观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做到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4.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5.施工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工程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讲到桁架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参观钢屋架、桁架式吊篮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哪些杆件是拉杆、哪些杆件是压杆,参观完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的对象进行力学分析,当讲至结构位移计算时就带学生看现场钢屋架、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的起拱,并提出这是为什么?返回到课堂,边讲课边带领学生对现场的所提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上课兴致很高,積极思考,感觉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真正融为一体,教学效果好。
三、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将工程实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也符合高职学生习惯形象思维的特点。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相关技术的掌握。
2.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力学名人、了解力学的发展情况,了解力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或者通过举办相应的力学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型。
四、采用全方面全过程评价方式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学习内容全方面、全过程、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将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中,同时对于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部分、实验、实训部分、现场教学等部分统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不拘于形式,采用课堂笔试、技能竞赛、现场实做、口试等多种方式。采用这种全方面、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可使学生们的压力分散开,也能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除了这几个方面,在日后的教学中同时应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坚持理论紧密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紧密和岗位相结合,在课程中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世,石立安.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1.
[2]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陶建新.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1.
[4]丁晓玲.高职《建筑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1.
作者简介:王君,女,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担任《建筑力学》、《结构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改革
《建筑力学》是建筑类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以高等数学、物理学为基础,是高职建筑类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理论基础。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一般是建筑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质量、现场施工管理人员,而这些岗位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建筑力学知识,才能理解设计图纸的意图与要求,保证工程质量,避免事故发生,另外在施工现场,许多临时设施是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应用力学知识进行设计。建筑力学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工程结构作受力分析的能力;对构件作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的能力;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并具有测试强度指标的初步能力,对常用杆件结构能正确选择计算简图的能力,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课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着开阔思路、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筑力学的教学成功与否事关重大,必须要深入探究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措施,改革《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近几年的教学中,有几点体会,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基于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从近五年的建筑力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较难理解,且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无太大价值。加上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单纯的理论知识已超越高职学生的接收能力。秉着理论够用,应用为主的原则,从学生的专业岗位出发,结合后续课程的教学要求,将专业岗位分解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训练目标,最终转化为课程的学习内容(如图)。课程内容划分为课堂教学内容、现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四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四部分内容的融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的教学过程。
二、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教育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实现“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相结合,以启迪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采用对比法,着眼于“三基”,“两点”
所谓“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所谓“两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力学概念,掌握力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在教学中抓住这样几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其一,把学生在听课、作业、考查中暴露出来的关于概念、理论方面的问题及时地整理出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采取分析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分清差异,消除疑虑;其三,利用章节小结,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和解决学习中尚有疑问的问题。
在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对比法来分析、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挥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课堂互动
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规律。一切研究、探索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引发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讲一堂课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一环扣一环,引人人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事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几个逐步深入的有份量的提高。例如在建筑力学中关于画梁的剪力、弯矩图,内力分析两节课的授课中,可以提出如下几个逐层深化的问题:(1)怎样画分离体图?启发学生思考画分离体图时注意a.分离体要彻底分离;b.约束力、外力一个不能少;c.约束力要符合约束力的性质;d.未知力先假设方向,计算结果定实际方向;e.分离体内力不能画;f.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分别画在不同的隔离体上;画分离体图不能错,否则计算从头错。(2)画分离体图的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回忆前面所熟知的平衡方程的利用,即利用平衡方程求解支反力和内力。(3)利用截面法和力、剪力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剪力图,启发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的例子讲解清楚支反力、剪力求解的不同点。(4)利用截面法和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画弯矩图,梁上作用均布荷载、集中荷载、力偶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现什么特殊情况?启发学生发现剪力图、弯矩图的不同之处。(5)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道几种简单情况下简支梁的剪力、弯矩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叠加法画剪力、弯矩图。通过提出上述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化,就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工程问题,如素混凝土梁受力弯曲后为什么会出现斜裂纹呢?为什么铸铁在压缩时沿45°斜面上发生剪断破坏,而扭转时沿45°斜面上发生断裂破坏?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让学生参与交流、分享观点,并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做到了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4.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5.施工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工程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讲到桁架的内力计算时,带领学生参观钢屋架、桁架式吊篮等施工现场,并在现场分析哪些杆件是拉杆、哪些杆件是压杆,参观完后,回到课堂再对所参观的对象进行力学分析,当讲至结构位移计算时就带学生看现场钢屋架、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的起拱,并提出这是为什么?返回到课堂,边讲课边带领学生对现场的所提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同学们上课兴致很高,積极思考,感觉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真正融为一体,教学效果好。
三、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1.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将工程实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也符合高职学生习惯形象思维的特点。大大增加了从教师到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有助于建立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相关技术的掌握。
2.通过举办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力学名人、了解力学的发展情况,了解力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或者通过举办相应的力学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型。
四、采用全方面全过程评价方式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学习内容全方面、全过程、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将学习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中,同时对于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部分、实验、实训部分、现场教学等部分统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不拘于形式,采用课堂笔试、技能竞赛、现场实做、口试等多种方式。采用这种全方面、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可使学生们的压力分散开,也能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除了这几个方面,在日后的教学中同时应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坚持理论紧密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紧密和岗位相结合,在课程中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刘世,石立安.基于岗位能力的《建筑力学》课程整合与融通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1.
[2]章鸿雁,韦东生.谈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陶建新.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1.
[4]丁晓玲.高职《建筑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0,1.
作者简介:王君,女,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毕业于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担任《建筑力学》、《结构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