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知识目标来看,技术与工程是一个明显区别于老课标的新领域,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共同构成了小学科学的4大领域。
既然课标把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单列并强调其重要性,那么,教材编写组是不是要考虑当孩子学完了整个小学阶段课程时,要对“技术与工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做技术设计时,有哪些基本的步骤、基本的流程、基本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较好的方法就是:每个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凸显“需求、设计、制作、调试、评估”这一基本流程,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将这个基本流程在不同年级段进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分解,并呈螺旋式上升。通过有效地、渐进地反复训练,让孩子在头脑中将技术设计的流程固化下来,形成他们自身的关于技术与工程方面的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或称为基本的技术素养。
这一点其实与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是相似的,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逻辑推理、交流研讨、得出结论等,也是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训练后,孩子就会在头脑中将科学探究的流程固化下来,形成自身的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有区别也有联系,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
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单就认知来说,主要就是“有什么(个体、群体的存在)、什么样(形态、构造、特征)、为什么(原因、变化条件)”三方面。这是科学知识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科学教育的三个层次的不同核心内容。
通过技术设计解决的问题,决定了在“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怎么做”的内容,即在重视科学认知的同时又重视技术教育。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更要形成对“什么是技术、怎样做技术”的理解。
以往,我们强调用“做中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其实“做中学”同样是做技术设计的重要方法,“做中学”是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共同提倡的方式。一般而言,通过科学探究得到知识、原理等,又为技术设计做产品打下了基础。
湘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学期最后单列一个《技术工程流程》的单元,就是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用“做中学”的方法,加强、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
二、每学期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是可行的
教材组细致分析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国内外较多的一些文献资料,最终确定了“需求、设计、制作、调试、评估”5大要素,其中,“调试”环节或者结合进“制作”之中,或者结合进“评估”之中,以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并方便教师的教学。
最终,我们做出了1~6年级技术工程流程训练的总体框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技术性质的理解,如下表:
要特别说明的是,低年级也可以经历简单的技术工程流程,理由是课标中关于技术工程流程方面对低年级段也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三、每学期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并不排斥技术领域的其他课标点(如“课标16~18”几组主要概念)的达成
湘版小学《科学》教材每学期最后单列的一个《技术工程流程》单元,能与普通的单元相辅相成,一并完成和达到技术工程领域的总目标,“课标16、17”两组主要概念可以更好地达成。
先来看看课标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段总目标和“课标16、17”的要求。
“课标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课标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知识结构图如下:
例如,“课标16.2——工程和技术的产品能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落实在普通单元中,可以有蔡倫造纸,有鸟巢、高塔、拉索桥、赵州桥,有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等;落实在《技术工程流程》单元,可以有从“做中学”的角度,让孩子当一个小小工程师,亲自去“设计和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工世界不断发展与完善”,如《设计桥梁》《设计起重机》《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创造与发明》等。
又如,“课标17.2——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落实在普通单元中,可以用剪刀做纸风车以便认识风力,可以用小绳吊起磁铁来看磁铁的指向等;落实在《技术工程流程》单元,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做中学”,多方位、多角度地动手操作,如《制作指南针》(指南针的磨制、安装)、《制作风向标》(风向标的各个部件的制作、安装、调试)等。
“课标18”提出,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表:
课标的原意,不是孤立地割裂在不同年级段训练技术工程流程的不同方面,而仅仅是列出了在哪一个年级段,关于技术工程流程主要的哪一个主要方面应该要达到的水平。
我们把“课标18.2、18.3”具体分解成下表,以使湘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技术工程流程更具备各年级段的水平层次性,以及更好的实际操作性、完备性。
四、每学期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还能很好地体现和承载新时期我国大力提倡的“创新意识”教育的基础和启蒙
不是说科学探究就不讲究“创新意识”了,只是人类的科学知识毕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如此辉煌的地步,每一步又是踩着历史上无数巨人的肩膀上去的,越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科学创新的每一步就越是艰难。
更加高效地建设我们家园的办法,就更加落在了技术创新方面。譬如“苹果”的乔布斯,并不是在科学的领域有了新的创新,而恰恰是技术的创新!要达成技术的创新,需要对技术的内涵、技术设计的基本流程有深刻的理解!
从这一点上来说,每学期教材中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课标把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单列并强调其重要性,那么,教材编写组是不是要考虑当孩子学完了整个小学阶段课程时,要对“技术与工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做技术设计时,有哪些基本的步骤、基本的流程、基本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较好的方法就是:每个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凸显“需求、设计、制作、调试、评估”这一基本流程,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将这个基本流程在不同年级段进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分解,并呈螺旋式上升。通过有效地、渐进地反复训练,让孩子在头脑中将技术设计的流程固化下来,形成他们自身的关于技术与工程方面的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或称为基本的技术素养。
这一点其实与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是相似的,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逻辑推理、交流研讨、得出结论等,也是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经过不断地、反复地训练后,孩子就会在头脑中将科学探究的流程固化下来,形成自身的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有区别也有联系,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
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单就认知来说,主要就是“有什么(个体、群体的存在)、什么样(形态、构造、特征)、为什么(原因、变化条件)”三方面。这是科学知识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科学教育的三个层次的不同核心内容。
通过技术设计解决的问题,决定了在“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怎么做”的内容,即在重视科学认知的同时又重视技术教育。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更要形成对“什么是技术、怎样做技术”的理解。
以往,我们强调用“做中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其实“做中学”同样是做技术设计的重要方法,“做中学”是科学探究与技术设计共同提倡的方式。一般而言,通过科学探究得到知识、原理等,又为技术设计做产品打下了基础。
湘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学期最后单列一个《技术工程流程》的单元,就是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用“做中学”的方法,加强、提升学生的基本技术素养。
二、每学期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是可行的
教材组细致分析了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国内外较多的一些文献资料,最终确定了“需求、设计、制作、调试、评估”5大要素,其中,“调试”环节或者结合进“制作”之中,或者结合进“评估”之中,以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并方便教师的教学。
最终,我们做出了1~6年级技术工程流程训练的总体框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技术性质的理解,如下表:
要特别说明的是,低年级也可以经历简单的技术工程流程,理由是课标中关于技术工程流程方面对低年级段也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三、每学期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并不排斥技术领域的其他课标点(如“课标16~18”几组主要概念)的达成
湘版小学《科学》教材每学期最后单列的一个《技术工程流程》单元,能与普通的单元相辅相成,一并完成和达到技术工程领域的总目标,“课标16、17”两组主要概念可以更好地达成。
先来看看课标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段总目标和“课标16、17”的要求。
“课标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课标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知识结构图如下:
例如,“课标16.2——工程和技术的产品能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落实在普通单元中,可以有蔡倫造纸,有鸟巢、高塔、拉索桥、赵州桥,有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等;落实在《技术工程流程》单元,可以有从“做中学”的角度,让孩子当一个小小工程师,亲自去“设计和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工世界不断发展与完善”,如《设计桥梁》《设计起重机》《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创造与发明》等。
又如,“课标17.2——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落实在普通单元中,可以用剪刀做纸风车以便认识风力,可以用小绳吊起磁铁来看磁铁的指向等;落实在《技术工程流程》单元,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做中学”,多方位、多角度地动手操作,如《制作指南针》(指南针的磨制、安装)、《制作风向标》(风向标的各个部件的制作、安装、调试)等。
“课标18”提出,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表:
课标的原意,不是孤立地割裂在不同年级段训练技术工程流程的不同方面,而仅仅是列出了在哪一个年级段,关于技术工程流程主要的哪一个主要方面应该要达到的水平。
我们把“课标18.2、18.3”具体分解成下表,以使湘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技术工程流程更具备各年级段的水平层次性,以及更好的实际操作性、完备性。
四、每学期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还能很好地体现和承载新时期我国大力提倡的“创新意识”教育的基础和启蒙
不是说科学探究就不讲究“创新意识”了,只是人类的科学知识毕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如此辉煌的地步,每一步又是踩着历史上无数巨人的肩膀上去的,越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科学创新的每一步就越是艰难。
更加高效地建设我们家园的办法,就更加落在了技术创新方面。譬如“苹果”的乔布斯,并不是在科学的领域有了新的创新,而恰恰是技术的创新!要达成技术的创新,需要对技术的内涵、技术设计的基本流程有深刻的理解!
从这一点上来说,每学期教材中单列《技术工程流程》单元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