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过程。印度独立伊始,就力图制订和实施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公正并行发展的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教育、医疗卫生保障、人口和就业、住房等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印度在21世纪的深入改革中,开始特别强调“社会改革”和具有“人的面孔”的改革。
[关键词]印度,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7)07—0063—04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把人类发展定义为:扩大人类选择的范围,提高他们受教育、卫生保健、收入和就业的机会,使所有人类都能享有经济发展和政治自由所必需的适宜的环境。
独立前,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饥荒之国,大多数国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据统计,仅1900年到1947年,印度因灾荒饿死的人数就达2650万人。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等;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特别低,文盲率高达84%;公共健康服务低下,根本无力抵御诸如流感、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侵袭,成千上万的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
独立前夕,尼赫鲁就宣称独立是打开机会的第一步,是结束贫困、愚昧、疾病和不平等的机会的一步。印度发展战略一开始就制定了维护社会公正的战略,宣布把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以及保持社会公正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很多问题,从而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印度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基于平等和减少贫困的措施不能各自单独获得成功,社会发展各方面之间有着巨大的关联。
一、教育
独立后,印度现代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印度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政府与公民发展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多年来政府对教育部门划拨的教育经费一直在增长。1951—1952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到1999—2000年度,这一百分比增加到了3.94%。宪法第43条确立了向所有14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并赋予各邦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自行决定教育标准的权力。经过中央和邦政府持续的努力,小学阶段的儿童入学率,从1950-1951年度的42.60%提高到1999-2000年度的94.90%,初级学校的数量从1950--951年度的2.23万所提高到1999--2000年度的8.39万所。教师数量从1950-1951年度的6.24万人增加到1999-2000年度的32.17万人。但印度小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辍学率高。在经济落后的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很容易辍学,其中尤以女童的辍学率高。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独立50多年来,印度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许多印度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准的科技、管理和人文方面的人才。印度的多所综合性大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理工大学应运而生。有些理工大学以培养一流计算机人才而著称。印度大部分大学由各邦政府建立、管理和资助。
尽管印度政府在教育问题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印度教育水平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十分落后。根据Swaminatham和Raval(1999)的研究,2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在印度是2.4年,中国是5年,斯里蘭卡是7.2年,韩国是9.3年。印度仍有一半成年人是文盲。虽然识字率在1991年上升到52%,但由于人口的增长,文盲人数仍从1981年的3.019亿上升到1991年的3.289亿人。其中61%的妇女是文盲,而男性文盲比例是36%。尽管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包括技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普遍的免费初级教育的目标仍未达到,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存在。印度的综合教育指数(包括每10万人中教师的人数,每10万人口中教育机构的数量,7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和人均教育支出)一直在下降,1970-1971年为0.385,1980-1981年为0.334,而到1990-1991年则为0.319。
二、医疗卫生保障
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预算,努力改善各种相关基础设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大改善了印度人民的健康状况,使印度人民的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印度宪法规定,各邦政府负责“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水平,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中央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药物控制、人口控制和免疫计划等方面,向各邦政府提供帮助。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通过公共医疗保健网络向人民提供医疗保健和疾病防治服务,同时,一些慈善机构和私人机构也提供医疗服务。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公共医疗保健体系提供的医疗服务;农村居民一般由基层卫生保健网络和农村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截至1999年1月1日,印度共有15533个医院,平均每家医院服务的人口为63177人,此外还有15万个诊所。印度农村人口众多,因此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要在农村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不同比例拨付。截至1999年6月30日,这个涵盖广泛的网络已经包括2935个社区卫生中心,22975个初级卫生中心和137271个保健站,为基层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虽然单纯从数据来看,印度医疗卫生保健呈现较好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成就主要局限在城市,建立在农村的医疗中心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农村人口死亡率要远高于城市人口。
和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依然偏高,1971-1975年,印度男女人均分别为50岁和48.7岁,只相当于当时平均寿命最高的加拿大的62.5%,1980年印度人均寿命为52岁,相当于日本人(77岁)的67.5%,直到1990年,印度人均寿命仍未达到60岁.而中国当时人均寿命已达70岁。公共卫生体系在满足全体人民防病治病的需求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印度的健康指数(包括每10万人口中医生的人数,每10万人口中医院床位的数量,每10万人中医院和诊所的数量和人均 健康支出,卫生水供应)1970-1971年为0.221,到1980-1981年下降为0.203,1990-1991年又上升到0.212。同样的,生活期望指数也从1970-1971年的0.424下降到了1990-1991年的0.336。虽然婴儿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但仍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要高。虽然保健部门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扩展,但还不能适应人口的增长。
表3显示印度政府对健康和营养的支出一直较少,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对健康的支出更是逐年下降,到1990-1991年则下降到总计划支出的1.56%。家庭福利支出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下降到占总支出的1.50%。因而,政府一边声称以保护人民健康和控制疾病为重点,另一方面则减少出支,颇具讽刺意味。
三、消除贫困
独立以来,印度国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由1970年的536.8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032.8亿美元,增幅达5.6倍,与此相应,人均GDP也从1970年的不足100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66美元,增长3.8倍。但是经济发展的利益并没有自动滴流到下层民众当中去,印度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在滴流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从第五个五年计划起,政府在第五、第六、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贫困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目标,计划包括“农村发展计划”“培训农村青年自我就业计划”“国家农村就业计划”“最低需求计划”等,并希望通过提高教育、健康、营养、住房、饮用水、道路、电力等要素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七五”计划还制定了在1994--1995年前,将贫困人口比例降低到人口比例10%的目标。
但是,由于土地改革不彻底,旧的社会经济关系仍在农村延续。由此造成了贫富不均和社会再分配的失败,从而使社会贫困、特别是农村的贫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上政策措施不力和执行政策的三心二意,这些项目的影响并没有全部惠及贫困人口,发展的利益被一小部分人获得,而大部分的人则逐渐被边缘化。农村发展计划中政府的补贴和财政资助,大部分流入了发达地区的富裕农民手中,这又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由此造成了当代印度不仅贫富悬殊,而且两极分化的局面始终不减。
在印度1981--1992年的收入分配中,40%的低收入者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额的21.3%,20%的高收入者的2002,Planning C0inmissssion,GOI,p190,收入是20%低收入者的4.7倍。正如有的印度学者所指出的,印度“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先进技术的、奢侈的、垄断的和剥削的富裕世界与贫困世界”。各邦的贫困差异也很大,其中比哈尔、奥里萨、北方邦和中央邦的贫困人口,占印度贫困人口的60%。印度人均摄取食物热量很低,在1990年为2196卡路里/日,大大低于中国的2634卡路里/日,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日卡路里的59.7%。《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指出,印度在1997年有44.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每天1美元为国际贫困线标准)以下,即有4.19亿人生活在极度贫穷状态中,占世界总贫穷人口的35%。
四、人口和失业问题
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的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l_8%)。印度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就业,不仅是对新增加的劳动大军,而且还要减少日益堆积的失业大军。快速的人口增长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印度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但是,由于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印度多年来一直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问题上徘徊不前。就业问题始终是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据统计,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1981年全国失业登记人数为1783万,1985年为2627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1992年则达到3700万。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
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原因很多,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一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五、各邦社會发展状况
印度的民主联邦制把绝大多数社会发展的任务放到了邦里。虽然中央政府对发展起指导作用,但大量的计划和政策都留给邦政府去处理。邦对绝大多数社会公共部门的发展负主要责任。根据印度宪法,卫生保健完全是邦的事务,教育由中央和邦政府共同负责。减少贫困在宪法里没有明确提及,但大多数农村发展项目都是由邦政府负责。邦政府负担的关于教育、卫生和减少贫困的开支占邦总开支的90%。
各邦社会公共部门发展的开支和效果差异很大。从绝对水平来说,自1947年独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如1940年代喀拉拉邦的婴儿死亡率是153‰,当时全印度的平均水平是192‰。1990年,喀拉拉邦的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7‰,而印度的平均水平是80‰。
各邦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性并不是特别强。例如,喀拉拉在17个邦中邦生产总值(SDP)排在第十位,但识字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指标在各邦中却是表现最好的。泰米尔纳德是另外一个例子,经济在各邦中排在第九位,但男子识字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指标却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三的位置。相似的,喜马偕尔邦经济排在第八,但男子识字率却排在第三位。也有经济发展较好,但并不能保证较高社会发展指标的例子。例如旁遮普,是印度最富的邦,男子的识字率却只排在各邦的第九位。
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过程,它包括人的身体、技能和智能等素质的提高,适度的失业率,收入和发展差距的控制,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增长的成果不会自动惠及黎民众生,发展必须直接解决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统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结点,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领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教育、卫生、社会伦理道德等元一不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仅靠增长不足以使穷人的生活水平自动提高,发展必须追求多重目标,如平等、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文化以及社会福利等。各邦政府也都认为政府应承担的最基本的服务包括:安全饮用水、基础保健设备、普遍的基础教育、儿童的营养、穷人住房、连接所有乡村的道路和针对穷人的公共分配系统。印度在21世纪继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也开始特别强调“社会改革”和具有“人的面孔”的改革。
[作者简介]杨冬云(1967—),女,山东菏泽学院社科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蔡世华]
[关键词]印度,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57—6241(2007)07—0063—04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把人类发展定义为:扩大人类选择的范围,提高他们受教育、卫生保健、收入和就业的机会,使所有人类都能享有经济发展和政治自由所必需的适宜的环境。
独立前,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饥荒之国,大多数国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据统计,仅1900年到1947年,印度因灾荒饿死的人数就达2650万人。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等;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特别低,文盲率高达84%;公共健康服务低下,根本无力抵御诸如流感、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侵袭,成千上万的人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状态。
独立前夕,尼赫鲁就宣称独立是打开机会的第一步,是结束贫困、愚昧、疾病和不平等的机会的一步。印度发展战略一开始就制定了维护社会公正的战略,宣布把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以及保持社会公正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印度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很多问题,从而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印度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基于平等和减少贫困的措施不能各自单独获得成功,社会发展各方面之间有着巨大的关联。
一、教育
独立后,印度现代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印度以立法形式规定了政府与公民发展和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多年来政府对教育部门划拨的教育经费一直在增长。1951—1952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到1999—2000年度,这一百分比增加到了3.94%。宪法第43条确立了向所有14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并赋予各邦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自行决定教育标准的权力。经过中央和邦政府持续的努力,小学阶段的儿童入学率,从1950-1951年度的42.60%提高到1999-2000年度的94.90%,初级学校的数量从1950--951年度的2.23万所提高到1999--2000年度的8.39万所。教师数量从1950-1951年度的6.24万人增加到1999-2000年度的32.17万人。但印度小学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辍学率高。在经济落后的邦,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很容易辍学,其中尤以女童的辍学率高。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独立50多年来,印度的高等教育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许多印度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水准的科技、管理和人文方面的人才。印度的多所综合性大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理工大学应运而生。有些理工大学以培养一流计算机人才而著称。印度大部分大学由各邦政府建立、管理和资助。
尽管印度政府在教育问题上作出了巨大努力,但印度教育水平即使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十分落后。根据Swaminatham和Raval(1999)的研究,2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在印度是2.4年,中国是5年,斯里蘭卡是7.2年,韩国是9.3年。印度仍有一半成年人是文盲。虽然识字率在1991年上升到52%,但由于人口的增长,文盲人数仍从1981年的3.019亿上升到1991年的3.289亿人。其中61%的妇女是文盲,而男性文盲比例是36%。尽管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包括技术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普遍的免费初级教育的目标仍未达到,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存在。印度的综合教育指数(包括每10万人中教师的人数,每10万人口中教育机构的数量,7岁以上人口识字率和人均教育支出)一直在下降,1970-1971年为0.385,1980-1981年为0.334,而到1990-1991年则为0.319。
二、医疗卫生保障
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经费预算,努力改善各种相关基础设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大改善了印度人民的健康状况,使印度人民的预期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印度宪法规定,各邦政府负责“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水平,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中央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药物控制、人口控制和免疫计划等方面,向各邦政府提供帮助。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通过公共医疗保健网络向人民提供医疗保健和疾病防治服务,同时,一些慈善机构和私人机构也提供医疗服务。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公共医疗保健体系提供的医疗服务;农村居民一般由基层卫生保健网络和农村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截至1999年1月1日,印度共有15533个医院,平均每家医院服务的人口为63177人,此外还有15万个诊所。印度农村人口众多,因此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要在农村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不同比例拨付。截至1999年6月30日,这个涵盖广泛的网络已经包括2935个社区卫生中心,22975个初级卫生中心和137271个保健站,为基层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虽然单纯从数据来看,印度医疗卫生保健呈现较好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成就主要局限在城市,建立在农村的医疗中心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农村人口死亡率要远高于城市人口。
和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依然偏高,1971-1975年,印度男女人均分别为50岁和48.7岁,只相当于当时平均寿命最高的加拿大的62.5%,1980年印度人均寿命为52岁,相当于日本人(77岁)的67.5%,直到1990年,印度人均寿命仍未达到60岁.而中国当时人均寿命已达70岁。公共卫生体系在满足全体人民防病治病的需求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印度的健康指数(包括每10万人口中医生的人数,每10万人口中医院床位的数量,每10万人中医院和诊所的数量和人均 健康支出,卫生水供应)1970-1971年为0.221,到1980-1981年下降为0.203,1990-1991年又上升到0.212。同样的,生活期望指数也从1970-1971年的0.424下降到了1990-1991年的0.336。虽然婴儿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但仍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要高。虽然保健部门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扩展,但还不能适应人口的增长。

表3显示印度政府对健康和营养的支出一直较少,从第四个五年计划开始,对健康的支出更是逐年下降,到1990-1991年则下降到总计划支出的1.56%。家庭福利支出在第八个五年计划中下降到占总支出的1.50%。因而,政府一边声称以保护人民健康和控制疾病为重点,另一方面则减少出支,颇具讽刺意味。
三、消除贫困
独立以来,印度国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由1970年的536.8亿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032.8亿美元,增幅达5.6倍,与此相应,人均GDP也从1970年的不足100美元增长到1990年的366美元,增长3.8倍。但是经济发展的利益并没有自动滴流到下层民众当中去,印度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在滴流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从第五个五年计划起,政府在第五、第六、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反贫困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目标,计划包括“农村发展计划”“培训农村青年自我就业计划”“国家农村就业计划”“最低需求计划”等,并希望通过提高教育、健康、营养、住房、饮用水、道路、电力等要素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七五”计划还制定了在1994--1995年前,将贫困人口比例降低到人口比例10%的目标。
但是,由于土地改革不彻底,旧的社会经济关系仍在农村延续。由此造成了贫富不均和社会再分配的失败,从而使社会贫困、特别是农村的贫困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上政策措施不力和执行政策的三心二意,这些项目的影响并没有全部惠及贫困人口,发展的利益被一小部分人获得,而大部分的人则逐渐被边缘化。农村发展计划中政府的补贴和财政资助,大部分流入了发达地区的富裕农民手中,这又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由此造成了当代印度不仅贫富悬殊,而且两极分化的局面始终不减。
在印度1981--1992年的收入分配中,40%的低收入者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额的21.3%,20%的高收入者的2002,Planning C0inmissssion,GOI,p190,收入是20%低收入者的4.7倍。正如有的印度学者所指出的,印度“包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先进技术的、奢侈的、垄断的和剥削的富裕世界与贫困世界”。各邦的贫困差异也很大,其中比哈尔、奥里萨、北方邦和中央邦的贫困人口,占印度贫困人口的60%。印度人均摄取食物热量很低,在1990年为2196卡路里/日,大大低于中国的2634卡路里/日,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日卡路里的59.7%。《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指出,印度在1997年有44.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每天1美元为国际贫困线标准)以下,即有4.19亿人生活在极度贫穷状态中,占世界总贫穷人口的35%。
四、人口和失业问题
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的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l_8%)。印度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就业,不仅是对新增加的劳动大军,而且还要减少日益堆积的失业大军。快速的人口增长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印度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但是,由于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印度多年来一直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问题上徘徊不前。就业问题始终是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据统计,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1981年全国失业登记人数为1783万,1985年为2627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1992年则达到3700万。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
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原因很多,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一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五、各邦社會发展状况
印度的民主联邦制把绝大多数社会发展的任务放到了邦里。虽然中央政府对发展起指导作用,但大量的计划和政策都留给邦政府去处理。邦对绝大多数社会公共部门的发展负主要责任。根据印度宪法,卫生保健完全是邦的事务,教育由中央和邦政府共同负责。减少贫困在宪法里没有明确提及,但大多数农村发展项目都是由邦政府负责。邦政府负担的关于教育、卫生和减少贫困的开支占邦总开支的90%。
各邦社会公共部门发展的开支和效果差异很大。从绝对水平来说,自1947年独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如1940年代喀拉拉邦的婴儿死亡率是153‰,当时全印度的平均水平是192‰。1990年,喀拉拉邦的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7‰,而印度的平均水平是80‰。
各邦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性并不是特别强。例如,喀拉拉在17个邦中邦生产总值(SDP)排在第十位,但识字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指标在各邦中却是表现最好的。泰米尔纳德是另外一个例子,经济在各邦中排在第九位,但男子识字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指标却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三的位置。相似的,喜马偕尔邦经济排在第八,但男子识字率却排在第三位。也有经济发展较好,但并不能保证较高社会发展指标的例子。例如旁遮普,是印度最富的邦,男子的识字率却只排在各邦的第九位。
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过程,它包括人的身体、技能和智能等素质的提高,适度的失业率,收入和发展差距的控制,逐步健全的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等,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增长的成果不会自动惠及黎民众生,发展必须直接解决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统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结点,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领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教育、卫生、社会伦理道德等元一不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仅靠增长不足以使穷人的生活水平自动提高,发展必须追求多重目标,如平等、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文化以及社会福利等。各邦政府也都认为政府应承担的最基本的服务包括:安全饮用水、基础保健设备、普遍的基础教育、儿童的营养、穷人住房、连接所有乡村的道路和针对穷人的公共分配系统。印度在21世纪继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也开始特别强调“社会改革”和具有“人的面孔”的改革。
[作者简介]杨冬云(1967—),女,山东菏泽学院社科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蔡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