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增乡为例,对侗族音乐与其传统农事活动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探讨侗族传统农事活动在侗族音乐的产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地位,挖掘侗族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以期对音乐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有一个更为真切的了解。
关键词:侗族;音乐文化;农事活动;高增乡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247-02
侗族音乐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和活动,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融于一定经济社会之中,并以其具有的文化特质而在整个侗族文化体系中存在。传统的侗族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社会,侗族音乐不可避免地打上农耕社会的深深印记,与传统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农事活动与侗歌起源
从江县的高增乡属南部方言区,其音乐具有南部侗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其传统侗族音乐保持完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还是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彩性和特征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南部侗族核心文化区,从江县的高增乡与周边的侗族乡镇一样,其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民歌、民乐、曲艺、戏曲、歌舞、乐舞、游艺竞技等争奇斗艳、多彩纷呈。如按一般的分类方法,高增乡的侗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四类体裁形式,通过对高增乡音乐文化的具象性研究,可窥视整个南部侗族音乐内容、类型、形态、风格、特点。
关于侗歌从何而来,高增一带流传着一个朴实而又奇特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寨边的大榕树会唱歌,树上的串串榕果被鸟吃了。于是千百万种的鸟也会唱歌了,画眉、啄木鸟唱得非常好听。大榕树旁住着个萨阳婆婆,她嫌榕树整日整夜不停地唱歌,太烦人了,就把榕树砍倒推到河里去。鱼吃了榕果,满肚子里都是歌。下游有个名叫细崖的人捕鱼回家,剖开鱼肚,见肚子里装满了歌,就用箩筐装着锁进谷仓。后来,他想把歌挑到七百龙图九贯洞的地方去,不料走到兰洞河桥上换肩时,扁担断两截,箩筐里的歌都撒了出来,撒到岸上、水里,处处都是,捡也捡不完,从此,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榕树唱歌被砍伐,掉进河里的榕树果被鱼吃,而肚子里装满歌的鱼又被从事捕鱼劳动的渔夫散布开来……从这一段关于侗歌起源的精彩的神话传说,对这段叙事进行解读:榕树唱歌一鸟唱歌一砍倒树一掉河里—捕鱼一箩筐一谷仓一扁担断了—歌撒了出来—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这正是对侗族农耕社会的图景的展示。
高增的许多民间音乐、舞蹈、故事、谚语,都是在劳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在最初的意义上,它们的韵律总是配合着劳动的节奏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比如,古歌谣中的耕地歌、狩猎歌、织布歌、秧歌、打铁歌、牧歌、渔歌等等,都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并抒发了对劳动的感受。而那些以劳动呼声为主,并夹有一定语言的夯歌、号子等,更是在劳动中发挥协同动作、鼓舞精神、提高效率的作用。
如果我们抛开生产,特别是抛开了高增的农事活动,就难以理解其音乐的起源,也无法解释音乐文化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侗族音乐起源于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承载着音乐,并促进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事活动中的侗族音乐
百越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而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同样以稻作农耕生计方式为主,并形成与这一活动想关联的稻作文化系统。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系统里,围绕农事在时间、空间上展开的农业生产体系、经济社会关系、文化体系,共同构筑了一个侗族立体的农业生态系统。侗族的农事活动依赖其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传统认知,在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节庆和仪式上,即在特定空间场景和时间节点中展现并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意义来。
高增乡的村寨多分布在山区的河谷溪畔,依山傍水。与大多数侗族人一样,高增人也以水稻种植农业为主,既有坝子田,又有梯田。由于水源丰富,高增的稻田大多养鱼。家庭养殖猪、羊、牛、鸡、鸭等动物。山坡林地上多种植杉木、油茶、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采集、猎取等也作为家庭经济的必要补充。山地的自然环境与传统耕种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林、牧、渔、手工等生产为辅的山地水稻文化特质综合体。这一文化综合体与自然条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山形、村寨、水田、旱地、坝子、草场、深林、土壤、河流、水渠、水库、道路等内容,形成一个有侗家特色的田园景观。与其村落民居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时空配置环环相扣,呈现为一种活态的、立体化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农林牧渔等生产之间的配置是立体的,它们所依赖的山地自然环境是立体的,村落相关的建筑、道路、场所是立体的,围绕农事而进行祭祀、节日等活动也是立体的。从农事活动这样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事项,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探视侗族音乐文化的源头、根基及其演变。
对侗歌在劳动生产中的记事、交流感情、怡情悦性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也有所领会,并通过自己的歌表达出来。许多劳动生产的经验也多集中体现在侗歌里,如:
《开春了》,歌词这样写道:开春了!燕子翩翩掠上榕江河,好心的燕子把话说:春天来了莫偷懒,叫咱快快去干活。开春了!修好锄头挖田地,修好犁耙开荒坡,春天田地开得好,秋来粮食收得多。
《布谷鸟叫了》三月里天气好;布谷鸟儿到处叫;下种季节要勤劳啊;秋天才能收成好;种好又管好;年年粮食产量高。
除此之外,还有《游秧歌》、《十二月歌》等。在侗歌里,不仅有劳动生产经验的体现,还有侗家人劳动中的协作意识:
一根棉纱难织布呦!一根棉纱难织布哟!一滴露水难起浪!抬木过梁要有几根杠哟!建造新房要靠众人帮!你拉绳来我拉杠哟!你拿锤来我穿枋。咚空咚空响不停哟!大夏落成喜洋洋。
稻作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侗歌,均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社会安定,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稻作民族渴望社会安定,需要风调雨顺,表达侗族人民和平安定的意念就体现在侗歌里。侗戏也是稻作农耕社会的产物,它与长诗一样,体现的同样是渴求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平安的理念。 三、传统农事节日中的侗族音乐
在高增传统的节日活动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围绕农事节律而进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节点,农事活动的内容不同,如什么时候栽种或放养什么,什么时候收获等,都是与时间匹配的,这也是农业与现代工业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高增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与水稻的生长节律是合拍,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农事、农时为时空节点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事项。而展示侗族音乐的各种活动,正是在这一稻作文化时空序列中的展播。在一年的周期里,有几个主要的节日,如(秧门节)、转换(新米节)和终止(过年)等,就是伴随水稻的栽种、生长而展开的,而相关的侗族音乐活动也在吃新节和过年达到高潮,并在秧门节之后停止。
在高增,除了在民歌歌词里所体现的农事活动内容、农事时间安排,以及对于安定的水稻生产良好社会环境的渴望之外,高增乡的一些围绕节律而展开的农事节日,和围绕空间而展开的农业祭祀也无不通过音乐活动来呈现。
“舞春牛”和播种仪式。在高增乡,每到春耕大忙前的一个时间,人们就组织一次集体性歌舞娱乐“舞春牛”活动。由某寨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春牛”,并组织表演队伍,依次到周围各村寨表演。队形是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每到一个寨子,寨中的男女老少列队相迎,唱着《春牛歌》:“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随后,他们将春牛队迎进本寨鼓楼坪进行表演。“春牛”扮演者模仿水牛滚水、撒欢、耕田等动作,引人欢呼、喝彩。接着农耕队员们背上锄头、犁耙、竹篓等道具,表演挖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各种农活动作,用歌舞表现了侗族人稻作劳动的欢乐气氛。在播种仪式中,人们表演撒种或播种等动作,然后将香、钱纸、鸡鸭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枝上,插入秧田,或在秧田插上一束芭茅草,用以避邪、忌“百口”和保佑秧苗茁壮成长。吃相思(侗语月也),农闲的秋后或是来年春忙之前,村寨、族性之间的集体性交往。活动包括:(1)拦路迎客,(2)祭萨多耶,(3)鼓楼对唱,(4)炉旁叙歌,(5)送别。吃新,就是尝新米的意思,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节日始于农历七月初,晚至八月十五,过节时间是错开了,为了便于村寨之间的相互做客。节日当天,宾客身着节日盛装以芦笙队为前导,手拿礼物早早赶来。到寨口,主人会设置种种障碍,拦路盘歌,节日的高潮部分便是鼓楼对歌。
以上所说的“舞春牛”、吃相思、吃新节是包括高增在内的整个南部侗族地区的农事节日,而高增侗族独有的招龙节、泥鳅节、踩高跷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农事活动色彩。招龙节,高增乡岜扒也是侗族多种民间文化融合的村寨,每年夏季农作物耕耘完之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岜扒村的招龙节。村寨以节日的形式歌唱美好家园,以招龙的方式寻求心灵寄托,祈佑平安和五谷丰登。节日除了招龙仪式之外,还包括侗族大歌、踩歌堂、芦笙舞、行歌坐月、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泥鳅节,据说以前每到撒谷种进田,见秧苗长出嫩芽后大家都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便一起来庆贺,有钱人杀鸡宰羊,穷人没钱买肉便想了个主意到田里去捉泥鳅做成佳肴,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成了每年高增乡新生村农历5月28日的泥鳅节。节日当天,村里的罗汉(年轻男子)一大早便去田里捉泥鳅,而村里的女孩会在罗汉回家的途中埋伏,对歌索要捉到的泥鳅。踩高跷,并不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每年七月初的侗族传统节日——吃新,踩高跷会作为高增乡托里村特有的一项节日活动来展现。踩高跷活动中,同样有大歌、芦笙、芦笙笛的音乐活动与之相配。
结语
高增传统侗族从事着与自身生存繁衍相关的稻作农事活动,稻作文化成为高增传统文化的核心。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因此,在无文字记载的传统侗族社会,音乐作为这样一种有价值的存在,起源于稻作农事活动,并把农事活动作为依托而进一步丰富、繁荣、发展,将侗民族的稻作文化代代传承。侗族传统社会起源于稻作农耕活动,传承稻作农耕文化的侗族音乐在侗族社会中无处不在、紧密相连的特性及其表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在或传统或现代的高增侗族社会被推到一个突出而显著的位置。
关键词:侗族;音乐文化;农事活动;高增乡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247-02
侗族音乐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和活动,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融于一定经济社会之中,并以其具有的文化特质而在整个侗族文化体系中存在。传统的侗族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社会,侗族音乐不可避免地打上农耕社会的深深印记,与传统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农事活动与侗歌起源
从江县的高增乡属南部方言区,其音乐具有南部侗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其传统侗族音乐保持完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还是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彩性和特征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南部侗族核心文化区,从江县的高增乡与周边的侗族乡镇一样,其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民歌、民乐、曲艺、戏曲、歌舞、乐舞、游艺竞技等争奇斗艳、多彩纷呈。如按一般的分类方法,高增乡的侗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四类体裁形式,通过对高增乡音乐文化的具象性研究,可窥视整个南部侗族音乐内容、类型、形态、风格、特点。
关于侗歌从何而来,高增一带流传着一个朴实而又奇特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寨边的大榕树会唱歌,树上的串串榕果被鸟吃了。于是千百万种的鸟也会唱歌了,画眉、啄木鸟唱得非常好听。大榕树旁住着个萨阳婆婆,她嫌榕树整日整夜不停地唱歌,太烦人了,就把榕树砍倒推到河里去。鱼吃了榕果,满肚子里都是歌。下游有个名叫细崖的人捕鱼回家,剖开鱼肚,见肚子里装满了歌,就用箩筐装着锁进谷仓。后来,他想把歌挑到七百龙图九贯洞的地方去,不料走到兰洞河桥上换肩时,扁担断两截,箩筐里的歌都撒了出来,撒到岸上、水里,处处都是,捡也捡不完,从此,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榕树唱歌被砍伐,掉进河里的榕树果被鱼吃,而肚子里装满歌的鱼又被从事捕鱼劳动的渔夫散布开来……从这一段关于侗歌起源的精彩的神话传说,对这段叙事进行解读:榕树唱歌一鸟唱歌一砍倒树一掉河里—捕鱼一箩筐一谷仓一扁担断了—歌撒了出来—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这正是对侗族农耕社会的图景的展示。
高增的许多民间音乐、舞蹈、故事、谚语,都是在劳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在最初的意义上,它们的韵律总是配合着劳动的节奏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比如,古歌谣中的耕地歌、狩猎歌、织布歌、秧歌、打铁歌、牧歌、渔歌等等,都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并抒发了对劳动的感受。而那些以劳动呼声为主,并夹有一定语言的夯歌、号子等,更是在劳动中发挥协同动作、鼓舞精神、提高效率的作用。
如果我们抛开生产,特别是抛开了高增的农事活动,就难以理解其音乐的起源,也无法解释音乐文化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侗族音乐起源于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承载着音乐,并促进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事活动中的侗族音乐
百越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而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同样以稻作农耕生计方式为主,并形成与这一活动想关联的稻作文化系统。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系统里,围绕农事在时间、空间上展开的农业生产体系、经济社会关系、文化体系,共同构筑了一个侗族立体的农业生态系统。侗族的农事活动依赖其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传统认知,在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节庆和仪式上,即在特定空间场景和时间节点中展现并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意义来。
高增乡的村寨多分布在山区的河谷溪畔,依山傍水。与大多数侗族人一样,高增人也以水稻种植农业为主,既有坝子田,又有梯田。由于水源丰富,高增的稻田大多养鱼。家庭养殖猪、羊、牛、鸡、鸭等动物。山坡林地上多种植杉木、油茶、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采集、猎取等也作为家庭经济的必要补充。山地的自然环境与传统耕种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林、牧、渔、手工等生产为辅的山地水稻文化特质综合体。这一文化综合体与自然条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山形、村寨、水田、旱地、坝子、草场、深林、土壤、河流、水渠、水库、道路等内容,形成一个有侗家特色的田园景观。与其村落民居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时空配置环环相扣,呈现为一种活态的、立体化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农林牧渔等生产之间的配置是立体的,它们所依赖的山地自然环境是立体的,村落相关的建筑、道路、场所是立体的,围绕农事而进行祭祀、节日等活动也是立体的。从农事活动这样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事项,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探视侗族音乐文化的源头、根基及其演变。
对侗歌在劳动生产中的记事、交流感情、怡情悦性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也有所领会,并通过自己的歌表达出来。许多劳动生产的经验也多集中体现在侗歌里,如:
《开春了》,歌词这样写道:开春了!燕子翩翩掠上榕江河,好心的燕子把话说:春天来了莫偷懒,叫咱快快去干活。开春了!修好锄头挖田地,修好犁耙开荒坡,春天田地开得好,秋来粮食收得多。
《布谷鸟叫了》三月里天气好;布谷鸟儿到处叫;下种季节要勤劳啊;秋天才能收成好;种好又管好;年年粮食产量高。
除此之外,还有《游秧歌》、《十二月歌》等。在侗歌里,不仅有劳动生产经验的体现,还有侗家人劳动中的协作意识:
一根棉纱难织布呦!一根棉纱难织布哟!一滴露水难起浪!抬木过梁要有几根杠哟!建造新房要靠众人帮!你拉绳来我拉杠哟!你拿锤来我穿枋。咚空咚空响不停哟!大夏落成喜洋洋。
稻作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侗歌,均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社会安定,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稻作民族渴望社会安定,需要风调雨顺,表达侗族人民和平安定的意念就体现在侗歌里。侗戏也是稻作农耕社会的产物,它与长诗一样,体现的同样是渴求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平安的理念。 三、传统农事节日中的侗族音乐
在高增传统的节日活动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围绕农事节律而进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节点,农事活动的内容不同,如什么时候栽种或放养什么,什么时候收获等,都是与时间匹配的,这也是农业与现代工业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高增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与水稻的生长节律是合拍,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农事、农时为时空节点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事项。而展示侗族音乐的各种活动,正是在这一稻作文化时空序列中的展播。在一年的周期里,有几个主要的节日,如(秧门节)、转换(新米节)和终止(过年)等,就是伴随水稻的栽种、生长而展开的,而相关的侗族音乐活动也在吃新节和过年达到高潮,并在秧门节之后停止。
在高增,除了在民歌歌词里所体现的农事活动内容、农事时间安排,以及对于安定的水稻生产良好社会环境的渴望之外,高增乡的一些围绕节律而展开的农事节日,和围绕空间而展开的农业祭祀也无不通过音乐活动来呈现。
“舞春牛”和播种仪式。在高增乡,每到春耕大忙前的一个时间,人们就组织一次集体性歌舞娱乐“舞春牛”活动。由某寨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春牛”,并组织表演队伍,依次到周围各村寨表演。队形是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每到一个寨子,寨中的男女老少列队相迎,唱着《春牛歌》:“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随后,他们将春牛队迎进本寨鼓楼坪进行表演。“春牛”扮演者模仿水牛滚水、撒欢、耕田等动作,引人欢呼、喝彩。接着农耕队员们背上锄头、犁耙、竹篓等道具,表演挖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各种农活动作,用歌舞表现了侗族人稻作劳动的欢乐气氛。在播种仪式中,人们表演撒种或播种等动作,然后将香、钱纸、鸡鸭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枝上,插入秧田,或在秧田插上一束芭茅草,用以避邪、忌“百口”和保佑秧苗茁壮成长。吃相思(侗语月也),农闲的秋后或是来年春忙之前,村寨、族性之间的集体性交往。活动包括:(1)拦路迎客,(2)祭萨多耶,(3)鼓楼对唱,(4)炉旁叙歌,(5)送别。吃新,就是尝新米的意思,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节日始于农历七月初,晚至八月十五,过节时间是错开了,为了便于村寨之间的相互做客。节日当天,宾客身着节日盛装以芦笙队为前导,手拿礼物早早赶来。到寨口,主人会设置种种障碍,拦路盘歌,节日的高潮部分便是鼓楼对歌。
以上所说的“舞春牛”、吃相思、吃新节是包括高增在内的整个南部侗族地区的农事节日,而高增侗族独有的招龙节、泥鳅节、踩高跷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农事活动色彩。招龙节,高增乡岜扒也是侗族多种民间文化融合的村寨,每年夏季农作物耕耘完之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岜扒村的招龙节。村寨以节日的形式歌唱美好家园,以招龙的方式寻求心灵寄托,祈佑平安和五谷丰登。节日除了招龙仪式之外,还包括侗族大歌、踩歌堂、芦笙舞、行歌坐月、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泥鳅节,据说以前每到撒谷种进田,见秧苗长出嫩芽后大家都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便一起来庆贺,有钱人杀鸡宰羊,穷人没钱买肉便想了个主意到田里去捉泥鳅做成佳肴,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成了每年高增乡新生村农历5月28日的泥鳅节。节日当天,村里的罗汉(年轻男子)一大早便去田里捉泥鳅,而村里的女孩会在罗汉回家的途中埋伏,对歌索要捉到的泥鳅。踩高跷,并不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每年七月初的侗族传统节日——吃新,踩高跷会作为高增乡托里村特有的一项节日活动来展现。踩高跷活动中,同样有大歌、芦笙、芦笙笛的音乐活动与之相配。
结语
高增传统侗族从事着与自身生存繁衍相关的稻作农事活动,稻作文化成为高增传统文化的核心。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因此,在无文字记载的传统侗族社会,音乐作为这样一种有价值的存在,起源于稻作农事活动,并把农事活动作为依托而进一步丰富、繁荣、发展,将侗民族的稻作文化代代传承。侗族传统社会起源于稻作农耕活动,传承稻作农耕文化的侗族音乐在侗族社会中无处不在、紧密相连的特性及其表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在或传统或现代的高增侗族社会被推到一个突出而显著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