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音乐文化与传统农事活动关联性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增乡为例,对侗族音乐与其传统农事活动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探讨侗族传统农事活动在侗族音乐的产生、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地位,挖掘侗族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以期对音乐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有一个更为真切的了解。
  关键词:侗族;音乐文化;农事活动;高增乡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247-02
  侗族音乐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事项和活动,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融于一定经济社会之中,并以其具有的文化特质而在整个侗族文化体系中存在。传统的侗族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社会,侗族音乐不可避免地打上农耕社会的深深印记,与传统农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传统农事活动与侗歌起源
  从江县的高增乡属南部方言区,其音乐具有南部侗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其传统侗族音乐保持完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还是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彩性和特征化的面貌,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南部侗族核心文化区,从江县的高增乡与周边的侗族乡镇一样,其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民歌、民乐、曲艺、戏曲、歌舞、乐舞、游艺竞技等争奇斗艳、多彩纷呈。如按一般的分类方法,高增乡的侗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四类体裁形式,通过对高增乡音乐文化的具象性研究,可窥视整个南部侗族音乐内容、类型、形态、风格、特点。
  关于侗歌从何而来,高增一带流传着一个朴实而又奇特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寨边的大榕树会唱歌,树上的串串榕果被鸟吃了。于是千百万种的鸟也会唱歌了,画眉、啄木鸟唱得非常好听。大榕树旁住着个萨阳婆婆,她嫌榕树整日整夜不停地唱歌,太烦人了,就把榕树砍倒推到河里去。鱼吃了榕果,满肚子里都是歌。下游有个名叫细崖的人捕鱼回家,剖开鱼肚,见肚子里装满了歌,就用箩筐装着锁进谷仓。后来,他想把歌挑到七百龙图九贯洞的地方去,不料走到兰洞河桥上换肩时,扁担断两截,箩筐里的歌都撒了出来,撒到岸上、水里,处处都是,捡也捡不完,从此,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榕树唱歌被砍伐,掉进河里的榕树果被鱼吃,而肚子里装满歌的鱼又被从事捕鱼劳动的渔夫散布开来……从这一段关于侗歌起源的精彩的神话传说,对这段叙事进行解读:榕树唱歌一鸟唱歌一砍倒树一掉河里—捕鱼一箩筐一谷仓一扁担断了—歌撒了出来—侗族村寨山河到处一片歌声,这正是对侗族农耕社会的图景的展示。
  高增的许多民间音乐、舞蹈、故事、谚语,都是在劳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在最初的意义上,它们的韵律总是配合着劳动的节奏直接服务于劳动生产。比如,古歌谣中的耕地歌、狩猎歌、织布歌、秧歌、打铁歌、牧歌、渔歌等等,都与劳动结合在一起并抒发了对劳动的感受。而那些以劳动呼声为主,并夹有一定语言的夯歌、号子等,更是在劳动中发挥协同动作、鼓舞精神、提高效率的作用。
  如果我们抛开生产,特别是抛开了高增的农事活动,就难以理解其音乐的起源,也无法解释音乐文化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侗族音乐起源于农事活动,农事活动承载着音乐,并促进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事活动中的侗族音乐
  百越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是世界上栽培稻谷的起源地之一。而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同样以稻作农耕生计方式为主,并形成与这一活动想关联的稻作文化系统。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系统里,围绕农事在时间、空间上展开的农业生产体系、经济社会关系、文化体系,共同构筑了一个侗族立体的农业生态系统。侗族的农事活动依赖其特定自然生态环境、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传统认知,在其活动的主要场所、节庆和仪式上,即在特定空间场景和时间节点中展现并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意义来。
  高增乡的村寨多分布在山区的河谷溪畔,依山傍水。与大多数侗族人一样,高增人也以水稻种植农业为主,既有坝子田,又有梯田。由于水源丰富,高增的稻田大多养鱼。家庭养殖猪、羊、牛、鸡、鸭等动物。山坡林地上多种植杉木、油茶、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采集、猎取等也作为家庭经济的必要补充。山地的自然环境与传统耕种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林、牧、渔、手工等生产为辅的山地水稻文化特质综合体。这一文化综合体与自然条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山形、村寨、水田、旱地、坝子、草场、深林、土壤、河流、水渠、水库、道路等内容,形成一个有侗家特色的田园景观。与其村落民居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时空配置环环相扣,呈现为一种活态的、立体化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农林牧渔等生产之间的配置是立体的,它们所依赖的山地自然环境是立体的,村落相关的建筑、道路、场所是立体的,围绕农事而进行祭祀、节日等活动也是立体的。从农事活动这样一个立体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事项,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探视侗族音乐文化的源头、根基及其演变。
  对侗歌在劳动生产中的记事、交流感情、怡情悦性的作用,他们在实践中也有所领会,并通过自己的歌表达出来。许多劳动生产的经验也多集中体现在侗歌里,如:
  《开春了》,歌词这样写道:开春了!燕子翩翩掠上榕江河,好心的燕子把话说:春天来了莫偷懒,叫咱快快去干活。开春了!修好锄头挖田地,修好犁耙开荒坡,春天田地开得好,秋来粮食收得多。
  《布谷鸟叫了》三月里天气好;布谷鸟儿到处叫;下种季节要勤劳啊;秋天才能收成好;种好又管好;年年粮食产量高。
  除此之外,还有《游秧歌》、《十二月歌》等。在侗歌里,不仅有劳动生产经验的体现,还有侗家人劳动中的协作意识:
  一根棉纱难织布呦!一根棉纱难织布哟!一滴露水难起浪!抬木过梁要有几根杠哟!建造新房要靠众人帮!你拉绳来我拉杠哟!你拿锤来我穿枋。咚空咚空响不停哟!大夏落成喜洋洋。
  稻作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侗歌,均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希望社会安定,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稻作民族渴望社会安定,需要风调雨顺,表达侗族人民和平安定的意念就体现在侗歌里。侗戏也是稻作农耕社会的产物,它与长诗一样,体现的同样是渴求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平安的理念。   三、传统农事节日中的侗族音乐
  在高增传统的节日活动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围绕农事节律而进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节点,农事活动的内容不同,如什么时候栽种或放养什么,什么时候收获等,都是与时间匹配的,这也是农业与现代工业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高增一带,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与水稻的生长节律是合拍,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农事、农时为时空节点的传统生活习俗和节日文化事项。而展示侗族音乐的各种活动,正是在这一稻作文化时空序列中的展播。在一年的周期里,有几个主要的节日,如(秧门节)、转换(新米节)和终止(过年)等,就是伴随水稻的栽种、生长而展开的,而相关的侗族音乐活动也在吃新节和过年达到高潮,并在秧门节之后停止。
  在高增,除了在民歌歌词里所体现的农事活动内容、农事时间安排,以及对于安定的水稻生产良好社会环境的渴望之外,高增乡的一些围绕节律而展开的农事节日,和围绕空间而展开的农业祭祀也无不通过音乐活动来呈现。
  “舞春牛”和播种仪式。在高增乡,每到春耕大忙前的一个时间,人们就组织一次集体性歌舞娱乐“舞春牛”活动。由某寨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青年“春牛”,并组织表演队伍,依次到周围各村寨表演。队形是鼓乐队在前,春牛居中,农耕队随后。每到一个寨子,寨中的男女老少列队相迎,唱着《春牛歌》:“春牛春牛,黑耳黑头,耕田耙地,越岭过沟,四季勤劳,五谷丰收”。随后,他们将春牛队迎进本寨鼓楼坪进行表演。“春牛”扮演者模仿水牛滚水、撒欢、耕田等动作,引人欢呼、喝彩。接着农耕队员们背上锄头、犁耙、竹篓等道具,表演挖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各种农活动作,用歌舞表现了侗族人稻作劳动的欢乐气氛。在播种仪式中,人们表演撒种或播种等动作,然后将香、钱纸、鸡鸭毛夹在竹竿或五倍子树枝上,插入秧田,或在秧田插上一束芭茅草,用以避邪、忌“百口”和保佑秧苗茁壮成长。吃相思(侗语月也),农闲的秋后或是来年春忙之前,村寨、族性之间的集体性交往。活动包括:(1)拦路迎客,(2)祭萨多耶,(3)鼓楼对唱,(4)炉旁叙歌,(5)送别。吃新,就是尝新米的意思,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节日始于农历七月初,晚至八月十五,过节时间是错开了,为了便于村寨之间的相互做客。节日当天,宾客身着节日盛装以芦笙队为前导,手拿礼物早早赶来。到寨口,主人会设置种种障碍,拦路盘歌,节日的高潮部分便是鼓楼对歌。
  以上所说的“舞春牛”、吃相思、吃新节是包括高增在内的整个南部侗族地区的农事节日,而高增侗族独有的招龙节、泥鳅节、踩高跷也同样具有浓厚的农事活动色彩。招龙节,高增乡岜扒也是侗族多种民间文化融合的村寨,每年夏季农作物耕耘完之后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岜扒村的招龙节。村寨以节日的形式歌唱美好家园,以招龙的方式寻求心灵寄托,祈佑平安和五谷丰登。节日除了招龙仪式之外,还包括侗族大歌、踩歌堂、芦笙舞、行歌坐月、荡秋千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泥鳅节,据说以前每到撒谷种进田,见秧苗长出嫩芽后大家都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便一起来庆贺,有钱人杀鸡宰羊,穷人没钱买肉便想了个主意到田里去捉泥鳅做成佳肴,久而久之便逐渐演变成了每年高增乡新生村农历5月28日的泥鳅节。节日当天,村里的罗汉(年轻男子)一大早便去田里捉泥鳅,而村里的女孩会在罗汉回家的途中埋伏,对歌索要捉到的泥鳅。踩高跷,并不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每年七月初的侗族传统节日——吃新,踩高跷会作为高增乡托里村特有的一项节日活动来展现。踩高跷活动中,同样有大歌、芦笙、芦笙笛的音乐活动与之相配。
  结语
  高增传统侗族从事着与自身生存繁衍相关的稻作农事活动,稻作文化成为高增传统文化的核心。马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一物品之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类用得着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因此,在无文字记载的传统侗族社会,音乐作为这样一种有价值的存在,起源于稻作农事活动,并把农事活动作为依托而进一步丰富、繁荣、发展,将侗民族的稻作文化代代传承。侗族传统社会起源于稻作农耕活动,传承稻作农耕文化的侗族音乐在侗族社会中无处不在、紧密相连的特性及其表演者无可替代的角色,在或传统或现代的高增侗族社会被推到一个突出而显著的位置。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色彩作为城市的霓裳,具有塑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个性、传递文化信息等功能。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规划处于初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城市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色彩的概念、意义和设计原则等方面,而对城市色彩与城市旅游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关注较少。为更好地提升我国城市旅游形象,以昆明市为例,结合城市色彩规划理论,分析昆明城市旅游形象的现状,并通过对昆明城市色彩问题的归纳和剖析,进一步提出昆明城市色彩形象
期刊
摘 要:探讨组织理论演变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出现和变迁,并将焦点放在法国决策分析学派对组织所处环境的看法上。通过在行动领域中对组织过程的重建,法国决策分析学派弥合了传统组织分析中理性与情感、行动与结构相互对立的局面。但是由于其对组织环境和文化要素的特殊重构,导致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决策分析学派本身也沦为了同它所批判的组织制度化理论同样的一般化的概念工具。  关键词:组织环境研究;变迁;决策分析学派  
期刊
摘 要:乡村旅游发展将近三十年,其发展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农家乐”模式,“洋家乐”模式的发展对三九坞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变迁产生了影响。通过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对乡村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探析三九坞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会文化、经济文化、理念方面在乡村旅游“洋家乐”之后的变化,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文化保护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变迁;洋家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为中原地区,特别是给河南省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信阳市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产业聚集区,促进信阳市的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由于缺乏高科技人才、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力不够导致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缓慢。为了促进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为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达到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信阳市;产业集聚区;挑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特别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广大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较为滞后,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农村农业发展出现瓶颈,农民增收触碰到天花板,农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乡村治理水平与城市依然有较大差距。为此,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农业的丰产丰收、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社会安定平稳,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在的城乡发展趋势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其中人才的缺失是农村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影响
摘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是高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针,也是当前培育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故而,佳木斯大学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着力培养学生对学术科技的兴趣,充分挖掘校园科技创新人才,致力于推动全校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与此同时,打造精品科技社团品牌,完善科技社团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指导队伍,
期刊
摘要:构建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选取适当的指标群,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上海市2005-2011年的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再运用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计算出2006-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静态协调度,并依据静态协调度计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度。从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上海市2006-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处于比较高的协调阶段,而且这种协调性趋于平稳
期刊
摘要:在基层推行党建集成创新有助于整合基层党建资源。要从理清思路夯实基础、稳中求进打造品牌、总结提升厚积薄发三个方面着力,切实发挥集成创新的巨大合力,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党建;集成;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2015)08-0245-02  “集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集大成,意思是指将某类事物中各个好的、精华的部分集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创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但大学生创业无论是数量还是成功率都不尽人意。在对重庆市部分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创业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配备不够健全、缺乏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及缺乏权威的教材体系”等问题,并提出完善高校创业知识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想。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对策  中图
期刊
摘要:关于薪酬,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学者都认为薪酬就是员工辛苦付出所取得的等价经济。薪酬系统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并不是单一化的系统,要使其体现出本身的价值,还需要相应的管理、配套系统的促进与支持,包括培训体制、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对于重新运行有问题的事项进行修订,从而使薪酬系统快速、更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薪酬;薪酬管理;薪酬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