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三重逻辑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2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是有着其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在于劳动本质论,历史逻辑在于实践发展论,现实逻辑在于奋斗幸福论.只有准确把握其产生的三重逻辑,才能彻底根除人们的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思想,从而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的旧派文人胡怀琛作为一名南社成员,却对新文学表现出极大热情,在白话新诗理论建设、白话新诗教育及白话新诗创作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及以后的长时段里,学界囿于其"旧派文人"身份,对于他在新文学建设上所做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鲜少提及,甚至故意遮蔽.而其被遮蔽的具体原因,既有他旧文学派别的社会背景,也因为他本人对古典文学的狂热与执着,当然也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之际新旧文坛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有关.站在新文学运动百年后的今天,应该摒弃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胡怀琛等"旧派文人"在新文学建设方面
英国学者倭斯弗1897年出版《批评原理》一书,旨在简要梳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流变;1900年又在此书基础上增删而成《文学批评》一书,纳入"圣殿启蒙丛书"出版.1906年初,严复担任中英文《寰球中国学生报》双月刊主编及总撰述,其后选译倭斯弗《文学批评》前三章《艺术》《文辞》《古代鉴别》,并附加案语,连载于该刊第3、4、5—6期.严复此译乃是基于对美育重要地位以及中国美育缺位之严重恶果的认识,从国族生存竞争的高度极力提倡美术教育.严复为突出"美术"教育主题,在翻译时离开原著书名另拟书名《美术通诠》.这一
朱熹对《大学》"明明德""亲民"的诠释蕴含着一种福祉对称主张.这种主张揭示了他人内在、外在福祉与关注者自身内在、外在福祉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厘清朱熹意义上的提升他人内在福祉之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有助于辨明"我是为你好"这一日常语言在主体中立的福祉观语境下蕴含的道德关切,并为回应西方伦理学关于福祉对称性的争论及其面临的利己主义质疑提供思想资源.
与传统儒学言师甚谨不同,平民思想家王艮基于"百姓日用即道"的理论背景和"大成学"的社会理想,提出了"途之人皆明师"的命题.这一命题堪称全民教育的极致之论,体现了王艮的经世情怀.善,是王艮体认的师道核心,是"途之人"为师的可能条件.即事明理,是施教的主要途径.王艮对师道的创新性泛化,倒逼全民为学,复活了儒学的现实基因.师的泛化,为冲破传统创造了条件,诱发了晚明李贽等挺立主体精神的社会思潮的兴起.
在举国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西藏也迎来了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给西藏人民的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振奋着每一位藏家儿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西部大开发也面临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
《公司法》及《公司法解释(二)》有关公司解散清算制度的规定,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讨论的内容.《民法典》虽然基于我国国情确立了双轨制的公司解散清算模式,但存在清算责任主体不明、职责不清、权利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公司解散清算制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阻碍.部分域外国家关于公司解散清算中义务人确定、责任承担等相关规范值得借鉴.借助公司法修改的契机,现有规范需要在明确责任主体、厘清各方权责、化解权利冲突等方面作出改进,以建立更符合国情、更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公司解散清算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从1927年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到解放战争时期共建立过数十块革命根据地.其中,存在时间长、影响大、贡献最突出的,当属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是从陕甘边、陕北、陕甘、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发展基础上建立和壮大起来的,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方各根据地相继丧失的情况下得到完整保存并不断发展壮大、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从它成立时算起长达十三年,如果从其前身的陕甘边根据地初创时算起则长达十六年以上,是惟一历经三个革命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根据地民众高度自觉的政治认同,这与中国共产党当时卓有成效的政治动员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动员过程中,基于中国革命的现实境遇,对民众进行政治启蒙、政治教育,并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培养和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政治行为能力,使其具有国家与民族意识,积极参与抗日战争和乡村社会管理.通过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革命资源,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
20世纪60年代初,朱德委员长不顾七十余岁高龄,到西部各地体察民生,不仅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工作激情,而且也强化了他永不磨灭的历史担当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