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男性之美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古代的魏晋时期,名士们以其清俊通脱的精神品格诠释唯美的“魏晋风度”,可谓是中国当代追求美的时尚男性的开山鼻祖。笔者从社会背景、思想、名士们的审美观念阐述“魏晋风度”当中我国古代男性之美的存在。
  关 键 词: 魏晋风度;魏晋名士;男性之美
  笔者本着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尊重敬爱,通过阅读大量文学著作及文献资料,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的魏晋时期,名士们早已以身示范,合力引领着当时的时尚风潮——“魏晋风度”。著名学者宗白华先生曾提出“魏晋时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当时的名士们注重自身的外貌形象以及精神气质,对美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展现出以柔克刚的唯美形象,说名士们是追求男性之美的开山鼻祖,实在当之无愧。
  一、何谓“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名士们彼此之间着重于人物容貌和精神气质的鉴赏品评。当时的文学中,常运用与“风度”含义相近的词语,专门用于对人物的容貌谈吐、精神气质的评价。而“魏晋风度”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
  (一)“魏晋风度”的定义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雅量高致、超凡脱俗、迥异于中国历代的精神风范。作为名士们意识形态的人格之美,“魏晋风度”有着宝贵的美学意蕴和精神内涵。
  鲁迅先生于1927年7月在广州发表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的学术演讲,正式提出“魏晋风度”这一概念,用来概括魏晋名士所代表的魏晋文学的特点以及魏晋文人群体的生活面貌。其负载了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精神风貌、文化心理、社会风气、文学创作美学特征等方方面面的意蕴和内涵[2]。
  独特的社会背景孕育独特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的诞生也不例外。汉末至魏晋,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国力衰微不堪,加上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爆发了黄巾起义。在统治阶级着手镇压农民起义之时,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壮大,国内的官僚也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形成了群雄割据的社会局面[3]。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乱世,战火不息,礼制崩颓,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价值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正是人生转瞬即逝的压迫下,名士们以自由热烈的生命意识、特立独行的个人魅力以及对唯美的向往绽放出独一无二的人格之美。
  (二)玄学成风
  玄学是“魏晋风度”强而有力的思想支柱。自汉朝进入魏晋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产生极大的转变。在汉朝“独尊儒术”的影响下,儒家文化一直成为两汉精神信仰的支柱,其重礼而轻情的观念很大程度地制约了人们的个性化发展。魏晋时期,由于儒学的衰微和儒家文化价值体系的崩塌,名士们被禁锢已久的个性得到空前的舒张解放,他们以洒脱率真的行为方式冲击、反抗着传统礼教,与此同时,又深切地觉悟到前所未有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对人生意义有了新的探求,玄学蔚然成风,上升为魏晋时期人们思想的指明灯。人们追求个体人格的绝对自由和高尚,这种追求带有“人的觉醒”的重要意义。“不是人的外在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精神性(亦即被看作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4]。在追求个性和心灵思想的解放,越名教而任自然观念的影响下,魏晋玄学成为名士们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个人的才情、品貌、风度、言谈、个性、智慧等成为人们追求的风尚。
  (三)美的追求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冶炼下,受魏晋玄学的思想洗礼,人们真切领悟到回归自然、向往真我的美才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品格追求。在个体自觉的时代下,人的本质得以被强调,自身美的欣赏受到注重,造就了审美观念上对身体美的追求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追求外表柔美与内在气韵风度成为这个时期名士们的广泛认同。
  二、美的代言人:魏晋名士
  魏晋士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具有绝好的文化教养,却又生逢乱世,志向既得不到伸展,生命又常难保全,于是沉醉于自身美的发现,清谈啸歌,任情放达,不理世事,竟成名士。对魏晋名士清晰的界定:都为理想宏远但报国无门的男子汉,他们对美的诠释引领当时社会大众对男性美的热烈追捧,魏晋时期可谓真正的“男色时代”。
  (一)美的属性:男性之美
  在当时,有不少的文学著作都描述了这股男性美的热潮,而《世说新语》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其为南朝刘义庆编撰的笔记体著作,记叙了魏晋名士的一言一行,表现了当时他们的审美风尚和生活情趣。《世说新语》专设《容止》一章,共三十九篇,着重反映了魏晋名士的唯美容貌和神情风范,让后世人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男性美的高度称羡与追求。
  当中的确记载了许多柔美的名士故事,其中著名的莫過于被“看死”的美男子——卫玠。他到底有多美?
  “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卫玠的舅舅骠骑将军王济(字武子),也是个美男子,可是他每次见到外甥卫玠,便感叹卫玠就像珍珠美玉在旁边一样,觉得自己黯然失色。成语“自惭形秽”就由此而来。魏晋时期,男子因另一位男子的外貌唯美而产生惭愧之意,可见当时人们对男性美的重视,这也是迥异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卫玠被“看死”,这可说是他的经典故事,卫玠自小体弱多病,常展现在世人眼前的都是一种柔弱、惹人怜爱的“病态美”,最后他也因为自身的美而离开人间,时年二十七岁。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到下都,城里的人早就听说他的美名,前去观看的人拥挤地围成了墙。卫玠本来就虚弱,经受不了劳累,就积劳成疾而死。那时候,人们都说“看杀卫玠”。古人偏偏把卫玠因病而死描述为因被看而死,这里面传达的是一种非常唯美的信息,就是人们宁愿相信卫玠是因为美丽而离开人世,也不愿接受他因身患弱疾而死去,其体现了魏晋时期名士们因为重视美而产生十分蓬勃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   从卫玠两则故事说明:一方面,魏晋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无限神往、无限崇尚、无限留恋。“魏晋风度”之所以令后世人心向神往,重要原因是魏晋名士们热爱美、追求美、更创造具时代意义的男性美。而另一方面,魏晋时期大众对男性的审美标准偏向于与传统男性阳刚美所背道而驰的阴柔美,卫玠的舅舅以“珠玉在侧”亦即珍珠和美玉来形容他,再配合其柔弱的外貌形象,说明卫玠所表现的是阴柔唯美气韵风度。
  (二)美的特质:阴柔美
  魏晋时期,男性以阳刚为美的审美标准逐渐弱化,趋向于女性化特质的阴柔美,形成了以具有女子外貌容颜的男子为美的审美观念,并愈演愈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魏晋名士报国无门而反抗现实的心理变异;其二,魏晋玄学借鉴了道家以柔克刚的处世精神。
  首先,魏晋名士生不逢时,身怀绝顶的才学及崇高的志向但却得不到伸展,无法为国家效力。个人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同时心里又背负着变革的责任,最终在责任感和无力感的矛盾夹磨下,名士们的审美意识发生变化,正是由需要担负社会责任的男性身份向不必担负责任的女性阴柔变异的结果,一来对动荡的现实社会及传统礼制作坚决但又无力的反抗,二来远离战争,不问世事,关注个体身心的完美发展。名士们作为美的代言人,其表现的阴柔美风气便很快流传开来。
  其次,魏晋玄学糅合了老子“尚阴崇母”的思想观念。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认为具有阴柔特质的女性美德可运用于刚烈的政治、军事和男性人生处世上,他对女性的直觉能力抱以肯定的态度,赞颂古代女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他那“女性至上”“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观念均在其《道德经》中有所记载。
  老子对政治、军事方面坚持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略原则,从中反映了道家崇尚女性“守雌致柔”的以柔克刚的力量。在道家“柔”的精神理念熏陶下,名士们追求具有阴柔美的男子气质,不足为奇。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和玄学的思想带领,引发了名士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从而改变了大众对美的理解。由于全新定义的美的含义专注在男子外形、风度的欣赏,“魏晋风度”的男性柔美便在这个时期蓬勃成长起来。魏晋名士冲破传统观念的约束,勇于追求与标榜自身的美,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以柔克刚的精神价值,也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魏晋风度”的概念作陈述,接着通过社会背景和思想状态两方面探索魏晋名士追求男性之美的成因及体现,并阐明这种美的追求背后存在著由外而内的形神兼优的精神价值。即使魏晋名士的男性之美属于阴柔之美,但却是以柔克刚,是超然飘逸的形态下淡然而有坚定追求品格之美的信念。“魏晋风度”作为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承,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当代中国男性对美有着崇高儒雅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89.
  [2]周广璜.魏晋风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5.
  [3]任夷.中国服装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92.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构建完备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而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指的是以专业学科教学为依托,将思政元素有效渗透进去,达到有机结合隐性与显性育人的目的。对于高校钢琴教学来说,更有必要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借助于课程思政的指引,全面改善和优化高校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钢琴教学视角,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学前教育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道门槛。在进行幼儿教育中幼儿音乐游戏是辅助幼儿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顾名思义,幼儿音乐游戏是借助音乐材料来进行游戏活动。儿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节奏、感官、情感感受力等方面的能力。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将音乐与游戏进行结合向幼儿传输学习内容,幼儿也会更加容易接受。但同时在活动中有的老师过于注重游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最新教育政策,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本文试图探索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双导师 ”教学框架改革,重构美术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和具体培养方法。针对目前高校和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动力不足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美术类
摘 要: 现如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而社会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自身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内可以接受到更多的锻炼,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让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地。本文所探讨的
摘 要: 本文通过剖析当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现状,指出当下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止步于单一的专业课程思政,在体系上,缺乏与专业建设发展同向同行的贯穿;在教学模式上,缺乏新媒体技术及平台的深入内嵌及应用探索,在氛围构建中缺乏统一的构思及营造。在实施效果上,缺乏长远的实效思考等。通过分析,提出进行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的理念。着眼专业建设及发展,以入学教
摘 要: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在推动高中生的社会就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才艺,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教学的载体是舞蹈、音乐和游戏等。其中舞蹈又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一直以来,舞蹈教学都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舞蹈课程需要较强的舞蹈实践技能。但是很多学生是从职业高中毕业的,所以就导致学生之间舞蹈功底有着较大的差异,使得教师的教学有着比较大的难度,
摘 要: 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当前面临着功能定位模糊的状况,因而在办学理念上陷入迷茫,于是出现了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地方高师舞蹈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基础教育培养舞蹈教师,师范性是其核心属性。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应当重视自身与专业舞蹈教育的差异和差距,采取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地方高师舞蹈教育应当与基础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一方面要求基础教育承担起素质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地方高师舞蹈教
摘 要: 本文通过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在疫情形式的情况下,如何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音乐方向的教学改革。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能有音乐方面的一技之长,帮助学生在学前教育教学岗位和日益繁荣的音乐培训市场中寻求到优质职位。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音乐教学;互联网   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对于人类生活模式改变日渐明显。人类的行为习惯也随着科技的提升而变化,人们的学习模式也随之变化
摘 要: 美术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艺术修养,是一门关键的课程。在教育领域发生的全新形势之下,中职美术教学要改变教学重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资源,进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美术教学工作者的能力,让美术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说,中职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中职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启蒙他们的美术基本素质,响应国家对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
摘 要: 红色影视作品是中国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保存、展示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所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新时代下,红色影视作品作为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红色影视作品的内涵和特征、融入高校大学生队伍中的重要性入手,着重探析红色影视作品融入高校大学生队伍中的价值内蕴。  关 键 词: 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