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Victor R. Fuchs在其《服务经济》一书中提出,美国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此后,围绕何为“服务经济”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息过。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后,我国学术界围绕服务经济的讨论也蓬勃展开。但就总体而言,对于何为服务经济,怎样认识服务经济,我国是否具备发展服务经济的条件等诸多服务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目前学术界仍然是见仁见智。
一、何为服务经济: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关于服务经济的内涵,目前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把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服务业,认为发展服务经济就是发展服务业。二是用服务业占比来定义服务经济。三是认为服务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有本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服务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意见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种意见把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服务业,容易轻视以下三方面的变化,导致服务经济研究相对于服务业研究缺乏独特性和必要性。一是轻视服务业内部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二是轻视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地位、作用的变化。三是轻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相互关系和作用形式的变化。
第二种意见单纯用服务业占比等数量指标作为判断服务经济的依据,容易忽略服务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发展方式的本质变化及其对制度环境的新要求,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撇开经济体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及其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容易得出如下结论:欠发达地区主要依托集贸型经济的小城镇,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状态。因为此类小城镇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来源在于集市贸易,属于服务业。
再从全国不同省、市、区看,按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09年,西藏自治区已达54.6%,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低于北京(75.5%)和上海(59.4%)。尽管其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远远不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和天津,但因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且远高于这些省、市。据此很容易得出如下判断:西藏自治区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且其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等发达省、市。2009年,北京、上海两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5.5%和59.4%,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3.7%和57.5%。无论是增加值比重还是就业人数的比重,北京都超过上海。单纯按照比重指标判断,北京、上海均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且北京市服务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上海。但是,导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高于上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有更多中央企业或跨国公司总部,作为首都在服务业部分行业的发展上有上海难以比拟的优势条件,上海工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京。大量实地调查可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和机制约束,北京在总体上要远远超过上海;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服务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上海同北京的差距至少没有服务业占比显示的差距那么大。可见,单纯用服务业占比来判断是否进入服务经济,容易得出不甚可靠的结论。
持第二种意见的学者,对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门槛标准,即服务业占比的最低值,提出了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服务经济”概念的Victor R. Fuchs将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50%作为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判断依据。有些学者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50%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门槛标准。也有些学者将这种门槛标准由50%提高到60%。夏杰长(2010)认为,服务经济时代意味着服务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即无论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还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是最高的,但最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超过50%。我们认为,这些学者的意见看似不同,实际上是可以协调起来的。夏杰长(2010)的标准,可以说对应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起点状态,还不能说已经稳定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其具体表现主要是适应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两种经济形态下的产业关系、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制度环境相互交织和矛盾,形成摩擦和冲突,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式尚未稳定、绝对地占据主导地位。从夏杰长(2010)的标准,到服务业占比达到50%进而60%,可以说是服务经济从不稳定再到稳定的演进过程。此处的不同门槛标准均属经验判断,更多反映的是相关研究者在判断是否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时所持心态是积极还是稳健。
第三种意见将服务经济当作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是科学的;但把服务经济看作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实际上混淆了服务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注意区分服务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都是必要的。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2003年以来,该区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发展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同加快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激活科技、教育等创新资源,围绕高校促进创新创业集群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科技金融功能区”,已经在发展服务经济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地实现了由产业结构老化、社会包袱沉重的老城区向创新型城区的功能转型,成为科技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该区的经验表明,当前在我国,发展服务经济,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具有现实紧迫性。在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或其先行地区,服务经济的“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燃成“燎原”之势。
基于前述分析,要科学地认识服务经济,必须注意其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服务经济的时间继起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服务经济时代也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服务经济的发展,必须经历从“星星之火”到先在局部燃成“燎原”之势,再到全国普遍“燎原”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应该是相当漫长的。服务经济的空间并存性,即无论是就全国还是大的区域而言,服务经济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可以同时在不同空间并存。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先行地区可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更多地区尚处于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传统农区或中西部地区甚至尚处于农业经济时代。
二、怎样认识服务经济
所谓服务经济,即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代表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要科学理解服务经济,关键是要把握何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作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又该如何体现。
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何为现代服务业。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它对应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鉴于现代性是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分原先的现代服务业会逐步转化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表现形式也会日趋多样、新型而复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现代社会分工特点和服务业发展潮流,主要依托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高创新性、高复杂性、高网络化、高集群化、高人力资本含量,多数现代服务业还因此具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要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需要注意:现代服务业包括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属于服务业发展的先进成分和创新内容,体现为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新经营方式和新组织形式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应用;多数服务行业往往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存,简单地把某些服务行业划为现代服务业,往往是不适宜的。
一般而言,对于发展方式,可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三个方面来观察。服务经济作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也可以通过这三大结构来体现。这三大结构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交织作用的。
(一)从需求结构看服务经济
如果把社会产品分为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两大类,前者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来提供,后者主要由第三产业(服务业)来提供。社会需求包括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两方面。从需求结构及其演进来看,所谓以服务业为主导,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一方面,在社会最终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中,服务需求的增长超过实物需求的增长,成为社会最终需求增长的主体,甚至社会最终需求的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需求即中间投入需求中,服务投入的增长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成为中间投入需求增长的主体,甚至中间投入需求的主体。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实物和服务二分法,所谓服务需求成为社会最终需求的主体,即在社会最终需求中,服务需求的占比超过了一半。所谓服务需求的增长成为社会最终需求增长的主体,即在社会最终需求的增量中,服务需求增量的占比超过了一半。
(二)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看服务经济
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来看,所谓以服务业为主导,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超越农业和工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领和支撑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对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工业的关系,不仅影响着服务业自身业态、内部结构、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还决定或影响着农业、工业各自业态、内部结构、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变化。
——从宏观上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在GDP的总量和增量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主力军。这种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折射到就业上,形成的社会就业结构是:在全社会就业的总量和增量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成为支撑社会就业扩张和就业结构转变的主力军。
——从中观上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渗透逐步深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关系日益由外部转向内部,逐步形成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体系的网络化、开放化和产业链一体化格局,并且服务业在这种格局的演进中日益扮演主角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渗透和融合,不仅会促进工业、农业生产率和附加值的提升,还会带动工业、农业的结构升级与现代化。第二,服务业日益成为支撑产业布局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跨国、跨地区投资的重点日益由工业或农业转向服务业,区域产业布局结构的演进呈现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的趋势。跨区域甚至跨国服务业投资,以及服务业空间布局结构的演进,日益由追随型(追随工业或农业),转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甚至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农业或制造业追随型。服务业追随工业或农业,主要表现为围绕工业或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如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农业或制造业追随型,主要表现为农业或制造业追随服务业进行布局。如利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周边地区建设区域制造业基地;以及面向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高端消费群体或高级宾馆、餐饮中心,在周边地区发展现代化的高端、生态农业。第三,服务业集聚、集中的趋势迅速显现。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区加快形成,日益成为服务业的发展极和生力军,服务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其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迅速凸显。与此相对应,在社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中,来自服务业自身的中间服务需求日益成为主体。以香港为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及其增长,早已由主要来自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转向主要来自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的服务需求。如物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等。
——从微观上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专注核心产品转向专注核心服务,越来越多的产品的核心价值由有形的产品转向无形的服务,甚至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也日益由产品为主转向服务为主;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注意通过服务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并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或通过实施服务转型战略谋求发展,使服务成为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并通过企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变革予以保障;越来越多的农业或制造业企业由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或完成由农业企业、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的转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在微观上,还表现为服务业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快于农业和制造业企业。
(三)从要素投入结构看服务经济
从要素投入结构及其演进来看,服务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知识、科技、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重要性迅速凸显,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这些创新要素形成和要素结构升级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二是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以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和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逐步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信息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迅速增强,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龙头,成为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的动力源。随着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服务业结构中主导地位的形成,整个社会的要素投入结构,必然转向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为主导。
(姜长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一、何为服务经济: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关于服务经济的内涵,目前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把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服务业,认为发展服务经济就是发展服务业。二是用服务业占比来定义服务经济。三是认为服务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有本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服务活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意见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第一种意见把服务经济简单地等同于服务业,容易轻视以下三方面的变化,导致服务经济研究相对于服务业研究缺乏独特性和必要性。一是轻视服务业内部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变化。二是轻视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地位、作用的变化。三是轻视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相互关系和作用形式的变化。
第二种意见单纯用服务业占比等数量指标作为判断服务经济的依据,容易忽略服务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发展方式的本质变化及其对制度环境的新要求,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比如,撇开经济体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及其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容易得出如下结论:欠发达地区主要依托集贸型经济的小城镇,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状态。因为此类小城镇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来源在于集市贸易,属于服务业。
再从全国不同省、市、区看,按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009年,西藏自治区已达54.6%,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低于北京(75.5%)和上海(59.4%)。尽管其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远远不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和天津,但因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且远高于这些省、市。据此很容易得出如下判断:西藏自治区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且其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等发达省、市。2009年,北京、上海两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5.5%和59.4%,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3.7%和57.5%。无论是增加值比重还是就业人数的比重,北京都超过上海。单纯按照比重指标判断,北京、上海均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且北京市服务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上海。但是,导致北京市服务业比重高于上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有更多中央企业或跨国公司总部,作为首都在服务业部分行业的发展上有上海难以比拟的优势条件,上海工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京。大量实地调查可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和机制约束,北京在总体上要远远超过上海;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服务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上海同北京的差距至少没有服务业占比显示的差距那么大。可见,单纯用服务业占比来判断是否进入服务经济,容易得出不甚可靠的结论。
持第二种意见的学者,对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门槛标准,即服务业占比的最低值,提出了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服务经济”概念的Victor R. Fuchs将服务业就业人数超过50%作为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判断依据。有些学者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50%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门槛标准。也有些学者将这种门槛标准由50%提高到60%。夏杰长(2010)认为,服务经济时代意味着服务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即无论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还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都是最高的,但最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超过50%。我们认为,这些学者的意见看似不同,实际上是可以协调起来的。夏杰长(2010)的标准,可以说对应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起点状态,还不能说已经稳定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其具体表现主要是适应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两种经济形态下的产业关系、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制度环境相互交织和矛盾,形成摩擦和冲突,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式尚未稳定、绝对地占据主导地位。从夏杰长(2010)的标准,到服务业占比达到50%进而60%,可以说是服务经济从不稳定再到稳定的演进过程。此处的不同门槛标准均属经验判断,更多反映的是相关研究者在判断是否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时所持心态是积极还是稳健。
第三种意见将服务经济当作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是科学的;但把服务经济看作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实际上混淆了服务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注意区分服务经济与服务经济时代都是必要的。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2003年以来,该区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发展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同加快老城区改造结合起来,激活科技、教育等创新资源,围绕高校促进创新创业集群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科技金融功能区”,已经在发展服务经济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地实现了由产业结构老化、社会包袱沉重的老城区向创新型城区的功能转型,成为科技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该区的经验表明,当前在我国,发展服务经济,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具有现实紧迫性。在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或其先行地区,服务经济的“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燃成“燎原”之势。
基于前述分析,要科学地认识服务经济,必须注意其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服务经济的时间继起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服务经济时代也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二是服务经济的发展,必须经历从“星星之火”到先在局部燃成“燎原”之势,再到全国普遍“燎原”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应该是相当漫长的。服务经济的空间并存性,即无论是就全国还是大的区域而言,服务经济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三种经济形态可以同时在不同空间并存。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先行地区可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更多地区尚处于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传统农区或中西部地区甚至尚处于农业经济时代。
二、怎样认识服务经济
所谓服务经济,即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代表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要科学理解服务经济,关键是要把握何为以服务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作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又该如何体现。
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何为现代服务业。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它对应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性是其区别于传统服务业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鉴于现代性是个动态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部分原先的现代服务业会逐步转化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表现形式也会日趋多样、新型而复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体现现代社会分工特点和服务业发展潮流,主要依托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高创新性、高复杂性、高网络化、高集群化、高人力资本含量,多数现代服务业还因此具有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并存的特点。要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需要注意:现代服务业包括运用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改造的传统服务业,属于服务业发展的先进成分和创新内容,体现为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新经营方式和新组织形式在服务业发展上的应用;多数服务行业往往是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存,简单地把某些服务行业划为现代服务业,往往是不适宜的。
一般而言,对于发展方式,可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等三个方面来观察。服务经济作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也可以通过这三大结构来体现。这三大结构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交织作用的。
(一)从需求结构看服务经济
如果把社会产品分为有形的实物和无形的服务两大类,前者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来提供,后者主要由第三产业(服务业)来提供。社会需求包括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两方面。从需求结构及其演进来看,所谓以服务业为主导,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一方面,在社会最终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中,服务需求的增长超过实物需求的增长,成为社会最终需求增长的主体,甚至社会最终需求的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生产需求即中间投入需求中,服务投入的增长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成为中间投入需求增长的主体,甚至中间投入需求的主体。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实物和服务二分法,所谓服务需求成为社会最终需求的主体,即在社会最终需求中,服务需求的占比超过了一半。所谓服务需求的增长成为社会最终需求增长的主体,即在社会最终需求的增量中,服务需求增量的占比超过了一半。
(二)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看服务经济
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来看,所谓以服务业为主导,主要表现为服务业超越农业和工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领和支撑者;相对于农业和工业,服务业对于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服务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工业的关系,不仅影响着服务业自身业态、内部结构、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还决定或影响着农业、工业各自业态、内部结构、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的变化。
——从宏观上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在GDP的总量和增量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变的主力军。这种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折射到就业上,形成的社会就业结构是:在全社会就业的总量和增量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第一大产业,成为支撑社会就业扩张和就业结构转变的主力军。
——从中观上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渗透逐步深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关系日益由外部转向内部,逐步形成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体系的网络化、开放化和产业链一体化格局,并且服务业在这种格局的演进中日益扮演主角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渗透和融合,不仅会促进工业、农业生产率和附加值的提升,还会带动工业、农业的结构升级与现代化。第二,服务业日益成为支撑产业布局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跨国、跨地区投资的重点日益由工业或农业转向服务业,区域产业布局结构的演进呈现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的趋势。跨区域甚至跨国服务业投资,以及服务业空间布局结构的演进,日益由追随型(追随工业或农业),转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甚至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农业或制造业追随型。服务业追随工业或农业,主要表现为围绕工业或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如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农业或制造业追随型,主要表现为农业或制造业追随服务业进行布局。如利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周边地区建设区域制造业基地;以及面向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高端消费群体或高级宾馆、餐饮中心,在周边地区发展现代化的高端、生态农业。第三,服务业集聚、集中的趋势迅速显现。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功能区、集聚区加快形成,日益成为服务业的发展极和生力军,服务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及其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迅速凸显。与此相对应,在社会对中间服务的需求及其增长中,来自服务业自身的中间服务需求日益成为主体。以香港为例,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及其增长,早已由主要来自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转向主要来自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间的服务需求。如物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等。
——从微观上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及其演进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专注核心产品转向专注核心服务,越来越多的产品的核心价值由有形的产品转向无形的服务,甚至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也日益由产品为主转向服务为主;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注意通过服务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并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成为价值链的主导者;或通过实施服务转型战略谋求发展,使服务成为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并通过企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变革予以保障;越来越多的农业或制造业企业由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或完成由农业企业、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的转型。服务业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演进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在微观上,还表现为服务业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服务业企业的成长快于农业和制造业企业。
(三)从要素投入结构看服务经济
从要素投入结构及其演进来看,服务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知识、科技、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重要性迅速凸显,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这些创新要素形成和要素结构升级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二是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以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和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逐步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信息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迅速增强,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龙头,成为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的动力源。随着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在服务业结构中主导地位的形成,整个社会的要素投入结构,必然转向以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为主导。
(姜长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