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深远、任务重大。如何结合学校工作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缺少系统性、实效性不高等缺陷,是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隐患的排查、心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三方面,对如何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新的思考,探索如何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隐患;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更是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应从开展素质教育的高度,围绕心理问题的预防、处理、善后三个环节,以心理隐患的排查、心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抓手,创新教育方式,充分挖掘一切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真抓实干,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隐患的排查宜疏、不宜堵,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但是学生的心理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何及时、有效地将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借鉴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导心理隐患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非人力可以左右的灾害,一味堵塞是行不通的,利用其特点加以疏导方为上策。只是一味地将心理隐患压制、打击,并不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诱发,有时候反而会物极必反,只有从根源上排除隐患才是根本之道。例如,早恋低龄化是现在小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一大趋势,为了制止学生早恋的行为,教师的普遍做法都是不准男女同桌、明令禁止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通知家长等硬性管制。在学校,这种一味“堵”的做法或许还有些成效,那么在校外呢?因此,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从养成教育的方式,理解学生在青春发育期的特别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明白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做到文明、礼貌,让学生认识到早恋不仅是违纪行为,而且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培养学生自觉的心理意识,从而杜绝早恋行为的发生。
(二)树立教师的防范意识,排除心理隐患
教师树立科学、敏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意识,是顺利开展心理隐患排查工作的前提。
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无小事,再小的不良心理倾向也会影响到学生情绪的波动,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立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立场,强化责任心,秉持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树立“微察秋毫”的意识。心理隐患是隐藏存在、不易察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具慧眼,具有见微知著的教育触觉,善于多方位查找学生的心理隐患、善于分析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做到事先预防、疏导在前。例如,现在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爱于一身,这导致他们逐渐形成了父母、长辈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意识。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应该从中看出端倪,意识到学生不懂得感恩的严重性,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
三是树立“第一时间”的意识。发现心理隐患的存在,还要及时进行排除,才能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校园问题,在发生前学生的言行都会出现异常,而且教师也有所察觉,但疏于防范,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最终酿成大错。
二、心理问题的处理重分析、慎宣扬,做到以此为鉴
如何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衡量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
(一)重分析,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避免心理问题的再次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处理心理问题时要跳出单一心理问题处理的框架,着眼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和全面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处理心理问题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通过正面分析,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问题的发生,更要通过反面分析让学生学会怎样避免同类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心理问题处理的结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处理结果,教师不能以通报批评了之,而应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二)慎宣扬,避免心理问题的二次影响
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学校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加上媒体的炒作和社会的舆论,让教师对心理问题如同惊弓之鸟,更有甚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适当借用心理问题的反面典型例子,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宣扬式地渲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二次影响。教师在处理心理问题中既要树典型,争取教育效果,又要把握分寸,避免扩大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宜深入、忌浅出,做到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继排查心理隐患、处理心理问题之后,琐碎而繁杂、任重而道远的环节。因为,心理工作仅靠“预防为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坚持“教育为重”。
(一)宜深入,进行两种培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限于形式,更不能停留在对教材的学习、心理条例的制定,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朝纵深方向发展,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选取科学的教育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两方面抓起。例如,一方面,笔者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忌浅出,克服两种心理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克服以下两种不良的教育心理: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的心理。开展过程德育化,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不足。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区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在开展中,只是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地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既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二,“只有坏学生才有心理问题”的心理。在传统教育思维里,一般都认为“有心理问题的都是坏学生”,而好学生根正苗红、思想健康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据《健康报》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只有17%的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近年,那些成绩好、思想端正的“好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因此,教师应该秉持“面向全体、重视个别”的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反思,是为了认清存在的不足;思考,是为了更好的进步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应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两方面抓起,重点做好心理隐患的排查、心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三个核心环节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J].广西教育,2005.
[3]李慧生.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4]魏宏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隐患;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更是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师应从开展素质教育的高度,围绕心理问题的预防、处理、善后三个环节,以心理隐患的排查、心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抓手,创新教育方式,充分挖掘一切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真抓实干,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心理隐患的排查宜疏、不宜堵,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但是学生的心理隐患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何及时、有效地将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借鉴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导心理隐患
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对于非人力可以左右的灾害,一味堵塞是行不通的,利用其特点加以疏导方为上策。只是一味地将心理隐患压制、打击,并不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诱发,有时候反而会物极必反,只有从根源上排除隐患才是根本之道。例如,早恋低龄化是现在小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一大趋势,为了制止学生早恋的行为,教师的普遍做法都是不准男女同桌、明令禁止男女学生的正常交往、通知家长等硬性管制。在学校,这种一味“堵”的做法或许还有些成效,那么在校外呢?因此,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从养成教育的方式,理解学生在青春发育期的特别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明白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做到文明、礼貌,让学生认识到早恋不仅是违纪行为,而且还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培养学生自觉的心理意识,从而杜绝早恋行为的发生。
(二)树立教师的防范意识,排除心理隐患
教师树立科学、敏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意识,是顺利开展心理隐患排查工作的前提。
一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无小事,再小的不良心理倾向也会影响到学生情绪的波动,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关系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立足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立场,强化责任心,秉持着“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树立“微察秋毫”的意识。心理隐患是隐藏存在、不易察觉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具慧眼,具有见微知著的教育触觉,善于多方位查找学生的心理隐患、善于分析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做到事先预防、疏导在前。例如,现在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爱于一身,这导致他们逐渐形成了父母、长辈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意识。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应该从中看出端倪,意识到学生不懂得感恩的严重性,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意识。
三是树立“第一时间”的意识。发现心理隐患的存在,还要及时进行排除,才能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校园问题,在发生前学生的言行都会出现异常,而且教师也有所察觉,但疏于防范,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最终酿成大错。
二、心理问题的处理重分析、慎宣扬,做到以此为鉴
如何对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衡量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
(一)重分析,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避免心理问题的再次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处理心理问题时要跳出单一心理问题处理的框架,着眼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和全面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处理心理问题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通过正面分析,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问题的发生,更要通过反面分析让学生学会怎样避免同类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心理问题处理的结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处理结果,教师不能以通报批评了之,而应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
(二)慎宣扬,避免心理问题的二次影响
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学校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加上媒体的炒作和社会的舆论,让教师对心理问题如同惊弓之鸟,更有甚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适当借用心理问题的反面典型例子,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宣扬式地渲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二次影响。教师在处理心理问题中既要树典型,争取教育效果,又要把握分寸,避免扩大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宜深入、忌浅出,做到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继排查心理隐患、处理心理问题之后,琐碎而繁杂、任重而道远的环节。因为,心理工作仅靠“预防为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坚持“教育为重”。
(一)宜深入,进行两种培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限于形式,更不能停留在对教材的学习、心理条例的制定,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朝纵深方向发展,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选取科学的教育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两方面抓起。例如,一方面,笔者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心理健康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忌浅出,克服两种心理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克服以下两种不良的教育心理: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的心理。开展过程德育化,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不足。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区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部分。在开展中,只是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地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既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二,“只有坏学生才有心理问题”的心理。在传统教育思维里,一般都认为“有心理问题的都是坏学生”,而好学生根正苗红、思想健康是不会有心理问题的。据《健康报》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只有17%的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而近年,那些成绩好、思想端正的“好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因此,教师应该秉持“面向全体、重视个别”的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重视学生个性差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反思,是为了认清存在的不足;思考,是为了更好的进步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应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任務、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两方面抓起,重点做好心理隐患的排查、心理问题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三个核心环节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J].广西教育,2005.
[3]李慧生.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4]魏宏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