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林业升级进行时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双碳”目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低碳技术,而林业资源及其产业化发展亦为关键。当前,林业增汇减排作用日益彰显,“双碳”目标背景下林业发展稳步增速,此时,为林业碳中和制定相关标准和实施指南,有序发展林业,加快植树造林,加强资源保护,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生态价值“三增长”意义重大。
  何为科学的绿化
  陆地生态系统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角色。森林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是全球公认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我国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全球范围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全球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0%,预计到2030年,全球碳汇能力将达到27.5亿吨二氧化碳/年。
  國家林草局原司长张蕾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林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从五个方面加大支持,“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加大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公园、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激励政策;使碳交易与林业增汇挂钩;大力发展生态金融、绿色金融;鼓励全民参与林业建设。”这其中,随着碳排放交易相关制度和市场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依托于碳排放权交易的绿色衍生品迎来发展机遇,已有保险企业将森林生态碳汇价值引入保险机制,推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并落地实现,为在地森林提供碳汇损失风险保障。
  不过,如要满足森林碳汇的科学管理并应对“双碳”目标的科学评估,需要摸清我国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自然资源部已启动2021年度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需看到,有相当部分的区域尚未将“双碳”思维贯彻到森林资源管理与林业发展全局中,对森林的固碳效率和碳流通等问题认知度不够。有林业专家指出,“当前的天然林保护政策和生态公益林政策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推动人工促进森林发展,改变林分结构,特别是关于森林碳、草原碳、湿地碳等方面需要做好发展规划。”
  蓄发“绿色动能”
  我国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碳汇能力的持续增长筑牢了生态基底,为未来发展蓄积了足量的“绿色动能”。从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森林面积及蓄积量持续增长,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碳汇国,从森林赤字走向森林盈余,不仅成为遏制世界森林面积下降的最大制动器,也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增森林碳汇国。据最新测算,我国森林碳储量达645亿吨,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1亿吨。
  对于林业领域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首先是生态碳汇,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加碳汇增量。第二个方面是发展生物能源,在未来完成非化石能源占比25%左右的目标。第三个木竹材料替代战略,通过木竹材料在建筑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替代,运输和施工环节能减少能耗45%。”广被谈及的林业碳汇交易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确定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经过严格的审核认定后,在指定交易所挂牌出售,由具有减排需求和意愿的主体向项目业主购买,用于冲抵自身碳排放量的一种碳排放权交易形式”,其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开展碳中和产品认证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引导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在国内一些较早探索林草碳汇的省份,已实施的林草碳汇造林项目从曾经的单纯造林或再造林项目,逐步引申为包含造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扶贫等具有多重森林效应的林草碳汇项目。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林草碳汇与其他能源碳汇项目的最大区别和优势是,林草碳汇不仅能带来碳汇效益,还同步发挥造林绿化、生态管护效益,“碳汇项目的外延,已从过去的森林碳汇拓展到生态碳汇、碳普惠。”其从公益性、社会责任性为主向商业性转变,项目实施从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外部资助为主向工程项目支持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转变,项目类型从造林碳汇项目为主向森林经营性为主的多样性项目转变,效果更加显著,空间更为广阔。
  此外,与其他产业相比,涉及原木、锯材、人造板、地板、家具等细分领域的林产工业行业在原材料生长、培育过程中可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碳排放量远低于钢材、水泥等基础材料,且在使用过程中具备贮碳、减碳能力。对此,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已着手系统梳理与林产工业实践相结合的绿色加工、低碳替代、生物质能源发展等可行性技术方案,规划探行林产工业碳中和实现路径。
其他文献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服务贸易的全球化不退反进,而得益于数字技术的不断演进,“中国服务”正有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赢得竞争先机  世界贸易组织界定的服务贸易包括商业、通信、建筑工程、金融、文化旅游、体育、运输、健康等12大领域,而当前这些领域无一不在积极拓展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事实上,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轨道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确实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此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实体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企业意识到合作将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和提升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竞争将演变成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关系非常复杂,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企业间信任可以提高彼此的合作水平,降低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联结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纽带,为系统内企业合作提供基础。现有研究大多从静态视角分析了企业合作关系的影响因素,而很少有研究从动态视角分析各阶段企业合作关系形成的内部驱动力。因此,本文将基于企业需要视角研究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
工程机械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全球大搞基建刺激经济使得工程机械行业迎来发展良机,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的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冀望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第一梯队的底气与拓进  工程机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挖掘机、铲土运输机械、起重机械、压实机械、混凝土机械、专用零部件等设备,多应用于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采矿等领域。据英国KHL集团发布的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
期刊
水电开发企稳,风、光接续成为电源装机增加的主力,风电和光伏的累计装机差已经渐次缩小,时新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让电力系统拥有了更加敏捷的“感官”和“大脑”,更适应转型需求……这些因素都对光伏行业发展有所助益。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回收等环节的万亿级绿色光伏全产业链堪为蓝海,创新光伏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光伏集中式与分布式协同开发,将光伏发电打造为发电成本和电价最具竞争力的电源品种,探索光
期刊
2017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拥有3条跑道同时运营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投运,其东航站区及第三跑道首次应用的国产化“多点定位系统”获得广泛关注,央视新闻频道“喜迎十九大”大型直播节目中曾对这一系统进行了专题介绍,提出这一系统完全的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在航空管理技术上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以下简称:民航二所)总工程师、2021年“蓉贝”技术领衔人吴宏刚正是这一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
期刊
2021年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申报工作启动  近日,依据《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印发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成都开展2021年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申报工作,对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嵌入式软件(嵌入式软件产品价值占其相应设备、器件等产品价值的比例不低于50%)予以优先认定。  四川昇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期刊
為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成立中央研究院,作为东方电气顶层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科技人才高地,承担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研发与推进实施工作。  根据东方电气数据,中央研究院2020年科研项目完成率超过考核目标7个百分点,在创新及应用领域发展迅速。截至目前,中央研究院在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煤炭机械等行业
期刊
通用航空产业服务领域广、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而今全球通航产业迅速发展,国内通航产业在摆脱此前的种种掣肘之后逐步有亮眼表现。  “慢起步”后加速  通用航空应用领域广泛,如工业航空、农业航空等作业航空,空中游览、航空体育、短途运输等消费类航空,城市消防、应急救援、海洋监测等公共服务类航空都属于通航产业范畴。通用航空产业则包含航空制造业、运行保障资源和通航运营三大核心板块,产业链涉及冶金化工、先进
期刊
能源互联网是近年来备受热议的话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何种能源方案最为绿色、高效,各方都在不断探索,能源产业发展一再加速度,太阳能、风能、绿色氢能等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投资热潮,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演进。于成都举办的第三届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峰会再度聚拢学界、业界力量,共同探索“双碳”目标下低碳转型发展新趋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形态,塑造未来能源互联网产业低碳发展新格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
期刊
医疗组织始终渴望提高组织的决策能力,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并提高销售业绩。信息技术在医疗组织各个部门中的最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数据的数量、多样性和生成速度。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BDA)凭借其处理海量数据集的能力和先进的分析能力,在医疗机构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大数据分析能够收集、管理和分析海量、快速和多样的医疗数据,并提取隐藏的有用信息以改善医疗决策。由于其先进的分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