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古今谈壮志,横览江山抒豪情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为豪放派诗词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不少作家和论析者都对此词作了鉴赏评论。本文作者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风格与影响等方面鉴赏了这首佳作。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赏析 风格 影响
  
  苏轼是人们熟悉的作家,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千百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词堪称他的代表作,气势豪迈奔放,感情激昂旷达,正如胡寅所说的,能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酒边词序》)。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演绎出这首千古名篇的?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的时代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有名的“乌台(御史府)诗案”被捕下狱。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弹劾。苏轼几罹死难,经多方周折,方许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大逆转。人生命运的遽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自然思想也就发生了改变。苏轼虽然心志未灰,对世事未能忘情,但佛老思想愈益占据了他世界观的主导地位,成为其精神避难所。佛老思想固然能使他在超然的外壳下洞明世事,练达人生,追求美好的境界,但也使其世界观散发出浓重的虚无主义气息。一个文学家的创作是受环境影响、世界观支配的,因而,“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认识和理解这首词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寻绎出此词的意脉。
  明确了上述的背景后,我们可以进入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了。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今湖北黄冈县内)时所作。作者通过《赤壁怀古》一词,赞美了江山之胜,缅怀了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发了自己“四十五十而无闻焉”的感慨。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雄浑豪放、旷远深沉的意境。
  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奔流,无止无休,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中含暗示,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俯仰今昔,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大江”是“赤壁”的衬景,“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既然来到“赤壁”,何能不想到八百年前的历史烽烟,又何能不想到那运筹帷幄、江面奏凯的周郎,于是词人面对浩浩江水、历史陈迹不觉心神交飞,身着彩翼,联想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明知眼前赤壁并非“赤壁之战”故址,而却在词中写道“三国周郎赤壁”,这是因为作者已在怀古抒情,并非为考证。为了避免混淆真假,故又用“人道是”这种疑似之词,表明是“人云亦云”而已。至此,所要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便和盘托出,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片缅怀公瑾预伏一笔。接着,就极力渲染江山胜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连三句,一气入注,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穿空”盛夸山崖气势,“拍岸”极言浪涛威猛,“雪”字渲染光彩气象。寥寥十三字,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动词,捕捉最有感染力的形象,把读者带进一种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读者如见其景,雪浪接于眼目;如履其境;浪花溅发身旁;如闻其声;巨鸣震耳欲聋,这是何等壮观。作者以如椽大笔,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境图”。这画面怎不使作者脱口赞道:“江山如画!”字韵浏亮,比喻精当,把放开去的笔墨绾拢过来。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联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众多英雄豪杰,现在是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了,于是感慨道:“一时多少豪杰!”这豪杰既包括孙权、曹操、刘备,当然更包括少年英俊的周瑜。他们一时竞起,逐鹿中原,谁不想做江山的主宰者?上片结句与开首两句一样,将江山人物合写,不过把“千古”风流人物,缩小到“一时”多少豪杰罢了。上片由地及人、由远及近、由虚到实、由概括到具体,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为下片歌咏周瑜作了极好的铺垫和蓄势。
  (二)高亢豪壮、撼魂荡魄的场面。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下片作者就集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人物周瑜了。换片后的前五句,作者以特写的笔法,着力描绘周瑜,写他年轻有为、雄姿英发;写他指挥若定、风度潇洒。作者以赞许之笔写周瑜,不仅仅因为他是赢得“赤壁”大捷的孙吴主帅,更欣赏他少年英俊,才智出众。他统率精兵三万,一举击败老谋深算、转战中原向无敌手的号称率八十三万众的曹操,使“周郎”少年英名与赤壁千古并存。“遥想公谨当年”总领下文。岁月悠悠,“当年”自是“遥”,“想”再扣题目的“怀”,进入直接怀古。“小乔初嫁了”,暗用唐人杜牧的《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意思是,假如不是“借东风”,说不定周郎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小二乔给曹操当猎获品虏到铜雀台去。作者楔入此句,是直接写当年小乔初嫁时,周瑜雄姿英发,更好地表现周瑜的少年英俊,又勾起读者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联想。同时又引起读者对赤壁大战意义的认识。“雄姿英发”一句不仅写周瑜英姿勃勃,风度潇洒,而且写他言谈见解卓越不凡。周瑜能以少胜多,才略上有过人之处:战前,他对敌我双方优势虚实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战中,他采纳黄盖“火攻”之计,所以赤壁一战一举得胜。“羽扇纶巾”写周瑜的服饰,他虽身为主帅,遭遇大敌,却羽扇便服,不着戎装,风度闲雅,这里又从服饰的描写上突出了周瑜的超人风度。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善择战机,使曹操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强大舰队顿时灰飞烟灭,可见周瑜韬略过人、战功显赫。上几句,有对照,谈笑间的雍容,对照出强敌的崩散;有气氛,形若见到金戎铁马、浴血奋战的激壮场面。于是在管弦般的词的旋律中,仿佛有奔腾激越的声浪在卷面翻滚。当词篇银瓶乍破、铁骑突进般推进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幽咽低呜,情绪陡然跌落下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怀抱。“故国神游”是神游故国的倒文。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境界,同时也自然地引起联想。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即建如此显赫功业,留名千古。而自己呢?一腔热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年近花甲,贬居边地,无所建树。相比之下,无限感慨,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文,点出自己虽然相忘情世事,然而终不能够,以至“早生花发”。词中两次提到“故”,前“故”是拓开怀古,后“故”是引起伤今;两次出现“笑”,前“笑”是突现周郎风姿,后者是聊作自我解嘲,从而形成了感情的波澜起伏,张驰跌宕。
  壮丽的河山,英雄的壮举,激起作者豪迈奋发的感情,但也加深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于是又产生江山依旧、人事皆非之慨,不由叹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作者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全词也就以衰飒的意趣收煞结韵,笼罩着一层浓重虚无主义的色彩和黯然情调。苏轼在词中交织着称颂和伤感、热烈和悲愤。当他的笔毫一触及古代豪杰,就情绪昂奋,勃然而生敬慕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及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但是,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就不禁喟然长叹,字字呜咽。苏轼因“乌台诗案”,处境困厄,加之北宋边患日殷,国事不堪,他是多么希望像勇破曹军的周公瑾那样的英雄豪杰再世,引兵西征,克寇制胜。但是,古人已逝,当今朝中又尽是“高第良将怯如鸡”。作者怀古刺今,悲愤但不颓废,沮丧但不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理想的超脱,面对不舍昼夜的江水,又怎能不触景伤怀,叹息“人生如梦”呢?这和与之先后的《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是同一支洞箫中吹出的凄凉哀歌吗?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风格及影响
  (一)俊逸洒脱,慷慨奔放。
  苏轼是北宋时期兼擅诗词散文的杰出作家。他在词的创作上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向来被公认为北宋豪放派词人的领袖。他的词向以豪放俊逸著称。这首《念奴娇》也是如此。愈文豹《吹箭录》中记载,东坡在翰林院问一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慕士说:“柳郎中词,袛如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按指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从这段趣事可看出苏轼这首词的词风,与柳永词风截然不同,柳词多写离愁别绪,风格婉约;苏词胜意迭出,词风豪放。这首词通篇大笔挥洒,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二)咏史怀古,壮怀激烈。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只不过系于“艳科”之列,到苏轼便一开生面,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词的内容走向了新的表现天地,开拓了词境,光大了词体,建立起清雄激壮的豪放派,使之激荡在社会生活的空域之中,凡记事、抒情、说理而为诗文之所能写得,都可以用词体来发表了。这首《念奴娇》以磅礴的气势、豪宕的诗情,从当前景色入手,引出了历史人物,发抒了个人感慨。随着作者感情的直起直落,构思上大开大阖,当前景色、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贯串一气,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作者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熔铸一体,纵论古今,横览江山,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之感慨,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以词表达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一个重要特色。
  此外,《念奴娇》一词语言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文章写得极有气势,浩荡长江,滚滚滔滔,无止无休,历史人物,风云聚集,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辽阔纵横的艺术天地。景物描绘更是雄奇险峻,有声响,有色彩,声响宏大,色彩壮伟;以白描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写人更是生动传神,画龙点睛,采取理想和现实结合、夸张与写实并用的手法,使人物典型化、理想化,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历代文人词家都对这首词交口称赞,此词被胡仔叹为“古今绝唱”,被王世贞叹为“感慨千古”。时至今日,这首词中的语言材料还被人们时常沿用。后人以“大江东去”、“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大浪淘沙”还被用作电影片名,由此可见,此词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1]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度关注。大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能否在工作当中施展才华?这些问题牵动着中国亿万家庭的心。本文针对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老子的“七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当中,以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七善”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 启示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所提出的“七善原则
摘 要: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投身到语文教改中去。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圈点批注显个性、强化个体的“体验与反思”、重视“拓展与延伸”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剖析,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心迷宫》到《暴裂无声》,青年导演忻钰坤显现出稳定而出色的类型偏好和作者风格。他讲述的故事悬念环生、逻辑缜密,又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然而,忻钰坤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悬疑故事,他对电影类型的探索始终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聚焦当下的社会问题,在看似冷静的剥离背后却不乏深情的底层关怀。  一、本土电影节走出来的电影新人  区别于第六代导演走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成名路径,忻钰坤是从国内电影节“FIRST青
摘 要: 修辞的运用能赋予广告语言形象生动、简洁幽默、新颖别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等特点,是广告英语魅力的重要源泉。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帮助树立产品形象,博得消费者的垂青。本文从广告英语修辞运用的产生理据、主要形式和效果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广告 广告英语 修辞手法    广告是推销商品的理想媒介,它以各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广告不但是一种促销手段,而且是一种高品位的策划行为。好的广告英
摘 要: 新课导入是教学步骤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导入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对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及其遵循的原则进行诠释探讨,以揭开语文课堂成功教学的序幕。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 导入设计 有效导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非常著名的句子,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
[摘要] 在如今热门火爆的电影中,电影人为了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利用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加上对周围环境生活中的动植物的观察与模仿,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成功地运用仿生设想与电影水乳交融,使电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那些令人眼花缭乱高科技的仿生设计,使得电影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关键词] 电影 仿生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8    仿
摘 要: 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法与西方肖像写生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是对人物精心描绘,尽量地惟妙惟肖。但中国传统肖像画却是主张默记心识,通过暗中观察的方法,了解对象的外形、精神、学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等,从而提炼出对象的精神本质。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方法是以相学为基础的,通过心识默记,归纳特征,并快速捕捉对象的情状,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写生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写生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
摘 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关键词: 杜甫 《孤雁》 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
摘 要: 入选教材的文章加工表现在两个方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无碍总体价值取向或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只不过和所谓情爱有些联系,就被舍弃,未免有些迂腐冬烘。但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加工却是有讲究的,一是语言文字必须加工删改,二是尽可能地少删改,三是删改一定要慎之又慎。  关键词: 《想北平》 教材删该 “是”与“非”    一、《想北平》课文与原文之不同  很多文章在编入教材之前要经过编者
徐建融 1949年生,上海人。1980年毕业于上海师大物理系。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大辞海》编委暨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十二卷编委暨宋代上、下卷主编,清代上、下卷副主编,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