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情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
最近,国产高端品牌“例外”和一个大家不怎么听到过的品牌“无用”进入大家的视线,成为瞩目的焦点。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它们的设计师。
其实,无论是“例外”,还是“无用”,都指向一个人,那就是马可,一个在圈内早就被公认是天才的女设计师。
久仰其名 不见其人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马可在服装设计路上的轨迹,恰好印证了这句话:23岁以《秦俑》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大赛金奖,至今仍是获得该金奖的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24岁成为首届全国十佳设计师;1995年,与毛继鸿合创“例外”女装品牌,组成服装夫妻档;2007年创建自主品牌“无用”;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中国五佳”设计师之一,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的第一位中国设计师……
尽管在圈内声名赫赫,但马可的低调也是众人皆知的。关于她的公开报道,除了几篇一直被转载的文章,几乎没有更多的关于她的消息。洪晃在博客上说,她曾想采访马可被拒,回复了一句名言:“你吃鸡蛋非得见老母鸡吗?” 有同行笑称:马可用20年的时间开辟一片新天地,接下来却忙着深藏功与名。
1972年,马可在长春出生,17岁考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1994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广州一家小型服装公司,走上职业服装设计师之路。2002年,马可成为唯一受邀请的中国设计师参加巴黎国际成衣展,2007年,马可推出个人品牌“无用”。同年底,导演贾樟柯以“无用”为主题的纪录片《无用》,获得当届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最高奖项——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2008年,马可以无用“奢侈的清贫”(Luxurious Qing Pin)为主题,成为巴黎高级时装周上第一位做压轴演出的中国设计师。
“我知道马可,是在1995年。”一位设计师朋友回忆说,第一次见到马可的服装,就有种意外的惊喜。那年的首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颁奖晚会上,模特脚步缓慢地展示着马可的作品,其服装颜色素淡,剪裁的轮廓也不格外分明。“例外”上市后,当时有人评价是“很个性、很挑人穿的牌子”。
在普通人看来,马可似乎“一夜成名”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她和她的“无用”,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个恬淡如菊的女子在赞誉面前仍是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在朋友的印象中,马可是一个不善言辞、敏感羞涩却带着几分执拗倔强的女子。这恰如马可自己对“无用”的解读,“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情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
细腻认真到苛刻
聊起马可,曾经教过她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几位教授至今记忆犹新。
刚进入大学的马可便显现出了良好的文化功底,而她对于服装设计的浓厚兴趣及天赋也表露无遗。虽然主修的是服装设计与表演,但她画的服装设计效果图是班上最好的,作品一点不比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差。“大概是马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她在服装设计展厅很认真地研究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还一一拍照,做成图册回去研究,当时就觉得这个小姑娘挺会钻研的。”作为当时教授服装设计课程的许星教授至今还记得这件事。许教授说有一次她给全班布置了制作饰品的设计作业,其他女孩子基本上都选择了珠子来制作,唯独马可选择了木片、竹片和麻绳来完成,色系搭配到位,让人耳目一新,从这件小事上也能看出她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潜质。
在学校时的马可很文静,也很执着、认真,这是给几位老师留下的比较深刻的印象。“只要与服装设计有关的,她都会关心。一场服装秀上,除了服装设计本身外,她还会悉心观察舞台布置、灯光设计、妆容等,总之,她有很多的‘为什么’,不停地找老师探讨、研究。”当时担任马可班主任的吴志琴老师上形体课,她说,马可学习很努力,模特练习走猫步,人家走一遍,她却会自己练习10遍,甚至更多,形体、舞蹈课上,她总要拉着老师,一遍遍地练,直到老师看着点头认可了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马可在班级里,无论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程都出类拔萃,从来没有掉出过前三名。
“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对专业孜孜不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皇甫菊含老师说,她指导过马可的专业课。在皇甫老师眼中,情感细腻的马可在工作上极为认真,甚至是有些苛刻,但马可在生活上却是十分可爱。她十分爱吃饺子,有一次要过生日了,她便调皮地给皇甫老师打电话要求去她家中包饺子吃,愿望得到满足马可就很开心。皇甫老师说,马可和自己很聊得来,像母女,又像姐妹,二十年来,马可会在每年过年时给老师发问候短信。“她就是这样,如果认定你了,会一直对你好,这和她对设计的态度一样。”
清贫最为奢侈
一头扎进时装界做品牌后,马可并没有在商业中迷失,心中有某种坚持。她把创作当成漫长的修行。喜欢行走在农村的马可发现,农民都有些如数家珍的衣服,每件衣服都有一个故事。她想重拾这些即将消逝的“无用”的传统技艺去做些事。“我非常迷恋手工,喜欢画画和动手做些东西,人们在做这些东西时内心都饱含某种情感。”她甚至号召大家过自然简朴的生活,追求心灵成长与自由。
大约“例外”10岁左右时,马可创立了“无用”,无用并非平庸,而是回归服装的朴素魅力。据介绍,“无用”的服装,都从自己纺纱、织布开始,所有材料包括染料都是纯天然的,有时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一条裙子。马可曾对外明确表示,“无用”不会走商业道路。在杭州这样大牌们狂爱的城市,我们也没有见过“无用”。
马可的工作室在一座民国时期的园林里,取名共乐园,遍地植物,连家具都是树木本色。她就像一个隐居的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看她的作品,淡淡的色调,随意的剪裁,你的内心会突然变得安静,田野农耕,高山烹茶,这就是生活的本真。
其实曾经,她也和诸位女性一样,拥有过上百件衣服、几十双鞋子。但创立“无用”后,她送掉了三分之二,后来,干脆连香水、首饰、化妆品都不留了。在她看来,做一些“减法”才能更自我。马可的“无用”品牌也重新定义了奢侈:最低限度的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不执着于一切世俗的欲望。
当今的世界,奢侈已不再奢侈,却有清贫最为奢侈。
现在的马可将全部的激情注入到了“无用”。因为,只有用生命来创作作品的设计师,才能创作出惊艳的作品。
最近,国产高端品牌“例外”和一个大家不怎么听到过的品牌“无用”进入大家的视线,成为瞩目的焦点。一时间人们纷纷猜测它们的设计师。
其实,无论是“例外”,还是“无用”,都指向一个人,那就是马可,一个在圈内早就被公认是天才的女设计师。
久仰其名 不见其人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马可在服装设计路上的轨迹,恰好印证了这句话:23岁以《秦俑》获得第二届兄弟杯大赛金奖,至今仍是获得该金奖的最年轻的纪录保持者;24岁成为首届全国十佳设计师;1995年,与毛继鸿合创“例外”女装品牌,组成服装夫妻档;2007年创建自主品牌“无用”;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中国五佳”设计师之一,登上巴黎时装周舞台的第一位中国设计师……
尽管在圈内声名赫赫,但马可的低调也是众人皆知的。关于她的公开报道,除了几篇一直被转载的文章,几乎没有更多的关于她的消息。洪晃在博客上说,她曾想采访马可被拒,回复了一句名言:“你吃鸡蛋非得见老母鸡吗?” 有同行笑称:马可用20年的时间开辟一片新天地,接下来却忙着深藏功与名。
1972年,马可在长春出生,17岁考入苏州丝绸工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1994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广州一家小型服装公司,走上职业服装设计师之路。2002年,马可成为唯一受邀请的中国设计师参加巴黎国际成衣展,2007年,马可推出个人品牌“无用”。同年底,导演贾樟柯以“无用”为主题的纪录片《无用》,获得当届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最高奖项——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2008年,马可以无用“奢侈的清贫”(Luxurious Qing Pin)为主题,成为巴黎高级时装周上第一位做压轴演出的中国设计师。
“我知道马可,是在1995年。”一位设计师朋友回忆说,第一次见到马可的服装,就有种意外的惊喜。那年的首届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颁奖晚会上,模特脚步缓慢地展示着马可的作品,其服装颜色素淡,剪裁的轮廓也不格外分明。“例外”上市后,当时有人评价是“很个性、很挑人穿的牌子”。
在普通人看来,马可似乎“一夜成名”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她和她的“无用”,但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个恬淡如菊的女子在赞誉面前仍是低调得不能再低调。在朋友的印象中,马可是一个不善言辞、敏感羞涩却带着几分执拗倔强的女子。这恰如马可自己对“无用”的解读,“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情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
细腻认真到苛刻
聊起马可,曾经教过她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几位教授至今记忆犹新。
刚进入大学的马可便显现出了良好的文化功底,而她对于服装设计的浓厚兴趣及天赋也表露无遗。虽然主修的是服装设计与表演,但她画的服装设计效果图是班上最好的,作品一点不比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差。“大概是马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发现她在服装设计展厅很认真地研究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还一一拍照,做成图册回去研究,当时就觉得这个小姑娘挺会钻研的。”作为当时教授服装设计课程的许星教授至今还记得这件事。许教授说有一次她给全班布置了制作饰品的设计作业,其他女孩子基本上都选择了珠子来制作,唯独马可选择了木片、竹片和麻绳来完成,色系搭配到位,让人耳目一新,从这件小事上也能看出她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潜质。
在学校时的马可很文静,也很执着、认真,这是给几位老师留下的比较深刻的印象。“只要与服装设计有关的,她都会关心。一场服装秀上,除了服装设计本身外,她还会悉心观察舞台布置、灯光设计、妆容等,总之,她有很多的‘为什么’,不停地找老师探讨、研究。”当时担任马可班主任的吴志琴老师上形体课,她说,马可学习很努力,模特练习走猫步,人家走一遍,她却会自己练习10遍,甚至更多,形体、舞蹈课上,她总要拉着老师,一遍遍地练,直到老师看着点头认可了才罢休。也正因为如此,马可在班级里,无论专业课成绩还是基础课程都出类拔萃,从来没有掉出过前三名。
“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对专业孜孜不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皇甫菊含老师说,她指导过马可的专业课。在皇甫老师眼中,情感细腻的马可在工作上极为认真,甚至是有些苛刻,但马可在生活上却是十分可爱。她十分爱吃饺子,有一次要过生日了,她便调皮地给皇甫老师打电话要求去她家中包饺子吃,愿望得到满足马可就很开心。皇甫老师说,马可和自己很聊得来,像母女,又像姐妹,二十年来,马可会在每年过年时给老师发问候短信。“她就是这样,如果认定你了,会一直对你好,这和她对设计的态度一样。”
清贫最为奢侈
一头扎进时装界做品牌后,马可并没有在商业中迷失,心中有某种坚持。她把创作当成漫长的修行。喜欢行走在农村的马可发现,农民都有些如数家珍的衣服,每件衣服都有一个故事。她想重拾这些即将消逝的“无用”的传统技艺去做些事。“我非常迷恋手工,喜欢画画和动手做些东西,人们在做这些东西时内心都饱含某种情感。”她甚至号召大家过自然简朴的生活,追求心灵成长与自由。
大约“例外”10岁左右时,马可创立了“无用”,无用并非平庸,而是回归服装的朴素魅力。据介绍,“无用”的服装,都从自己纺纱、织布开始,所有材料包括染料都是纯天然的,有时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一条裙子。马可曾对外明确表示,“无用”不会走商业道路。在杭州这样大牌们狂爱的城市,我们也没有见过“无用”。
马可的工作室在一座民国时期的园林里,取名共乐园,遍地植物,连家具都是树木本色。她就像一个隐居的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看她的作品,淡淡的色调,随意的剪裁,你的内心会突然变得安静,田野农耕,高山烹茶,这就是生活的本真。
其实曾经,她也和诸位女性一样,拥有过上百件衣服、几十双鞋子。但创立“无用”后,她送掉了三分之二,后来,干脆连香水、首饰、化妆品都不留了。在她看来,做一些“减法”才能更自我。马可的“无用”品牌也重新定义了奢侈:最低限度的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不执着于一切世俗的欲望。
当今的世界,奢侈已不再奢侈,却有清贫最为奢侈。
现在的马可将全部的激情注入到了“无用”。因为,只有用生命来创作作品的设计师,才能创作出惊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