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存在何以可能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中,主要通过此在向存在的发问,追问存在的本质。在《存在与时间》前半部分里,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存在”这一令人震惊的观点。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在对烦和畏的讨论中,发现此在是趋向于死的。这样的死并非生理上的死,也非别人的死,而是此在必将去经历的死。本文正是试从海德格尔这一部分思想的转变入手,讨论向死存在何以可能。
  关键词:存在;烦;畏;死
  作者简介:程序,武汉纺织大学时尚与美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西方美学、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研究者。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003-02
  一、存在的显现
  海德格尔的整个思想开端于对存在的追问,“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已经知道存在是什么,以至于这个问题无需重提。然而,海德格尔为再次提出关于存在的意义问题给出了可信的理由。”事实上,海德格尔以对存在的追问作为其思想的主要问题,正是其思想区别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地方。“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追问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思想的开端,需要抛开从古希腊开始的对于存在问题的成见,从澄清和解答存在问题开始,海德格尔将其分为三个方面: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从这个角度讲,其包括了所有的存在者。存在已经不能用种或者属来界定,因为“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然而与此同时,并不能认为存在的概念是最为清楚的,相反,存在的概念是最为晦暗不明的。
  “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这是由上一条推论而来,由于传统逻辑本身就来自于古希腊的存在论中,因此存在无法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定义,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
  “存在“是自明的。存在是一种人人都懂得的,对于任何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存在里,在这样不言自明的事实背后隐藏着一个迷,而哲学家的任务正是揭示谜底。
  二、烦、畏、死
  对于“烦”一词,来源于《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使用的Sorge,在陈嘉映看来,海德格尔在此书用了Besorgen、Fuersorge和Sorge三个词,基于语言的难以通用的特性,不甚完美地将Sorge翻译为“烦”,亦有说法将之翻译为“操心”。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与世界之中的其他存在者相互关涉,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操心的过程,是为烦。而此在在世界之中以闲谈、好奇和歧义等方式沉沦,失去了独创之见,迷失于常人的平均观感。在这种状态之下,个性的闪光为大众观点所淹没,言论的生发更多趋向于接受并且是曲解性质的接受,“烦”则成为此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一种非本真状态,这种状态是为烦。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以其“在世界之中存在”状态与物的关涉是为烦,这种烦关涉于存在,同时,也是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本性。烦揭示了此在在世的生存状态,同时,不能将“烦”理解为人的某种情绪。海德格尔拒绝传统哲学将人与精神、灵魂等划等号的做法,而是回到人之本身。人生而操心,这是其存在与世界的基本形态。
  海德格尔的“畏”,是作为此在“别具一格”的展开状态。此在消散在常人状态中,被烦忙的世界所遮蔽,看起来似乎此在已经远离了其本真状态,难以回到此在本身,但从生存状态来看,“只有当此在存在论地在本质上被属于此在的那种展开状态带到此在本身面前时,此在方可能在它面前逃避。”那么此在逃避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揭示。这就需要对“畏”进行分析。
  在海德格尔看来,并非任何退避都具有逃避的性质,只有当怕之所怕是来自周围世界中某一角落,且当下已经十分逼近的有害的存在者,这样的退避才叫逃避。可见,此在在其逃避之中,怕的东西来源于世界内的存在者。而是畏,才使得怕成为可能。此在的基本状态是在世,可见“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与怕的不同之处,在于畏之所畏不是世界之中的某个存在者,畏也不具有对被威胁者的有害性。畏不知道从哪里来,不在被威胁者的附近,不在某处,只能是在“无何有之乡”。那么其实,畏是来源于世界本身,来源于上手之物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此在之畏将世界之为世界展开。威胁者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因此也无法威胁到具体的某个存在者。反过来说,畏之所畏威胁着所有的存在者。因此,人是在世而畏的。与一般所谈及的畏惧、害怕的情绪不同,海德格尔“畏”是无具体来源、无明确原因的,只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既有这种畏的情绪。在海德格尔对于畏惧的分析中,世界被作为世界而展开了,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被作为个别化的东西展开了,从而,畏将此在从沉沦和被抛状态之中抽离,得到了个别化。
  通过对畏与烦的分析,海德格尔发现到此在一个确凿无疑的可能性,即此在是趋向死亡的。此在沉沦于世,体现出非本真的存在。死亡被理解为自身之外的可能事件,“常人不曾向死而存在,死亡的可能性被其现实性遮蔽了,对死亡的视而不见,正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回避。”只有明白了人是要死的,才是从本体论上领会了人的存在的具体结构。对本真的死亡的领会筑起了一座由费本真存在通往本真存在的桥梁。
  海德格尔所研究的死并不是作为一个人“临终”的死,也不是指某个死亡事件,不是生理上的死,只能被“他人”所经历,被观察和领会。人生而趋向死,死是一种包容整个人生以及对人生负责的现象。海德格尔指出要“先行到死,让此在先行到将来发生的可能性中去,从这种先行的可能性中把握此在。“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属于能在也就是说属于生存的终结界定着、规定着此在的向来就可能的整体性。”人的最终可能性就是死亡,人妖体会自身存在的整体性,就要从思想上先行步入死的境界,对死做预先的体验,即所谓“先行到死”。
  与生物学角度上的死亡不同,海德格尔的“死”不是某一件物品的毁灭,不是单纯的“结束”或“不在”了,“死”的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存在着就要承担着死亡,也即是说,死亡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贯穿于生存的每一个瞬间。死对于人来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死亡虽然不能经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通过对他人之死的了解进行通达,死去的人虽然“不在世”,但仍是一种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到头来实际上是畏死,此在处于这个世界中,无法逃避死的可能性。
  三、死亡作为存在者的可能性
  在海德格尔看来,死作为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有特殊的性质。首先死亡是不可经验的,因为此在无法经验自己的死亡,也不可能经验别人的死亡。“代别人去死”这种说法并不能抹杀以上论断。“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死亡的确呈现为丧失,但只是活着的人经验到的一种丧失,死去的人是无法感觉到的。在我们遭受这种损失时,无法进入死的人所遭受的死亡过程本身。其次,海德格尔的死亡不是生物学、心理学或者神学意义上的死亡。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讨论死亡,是超越以往形而上学的“预先设置”的,仅作为此在的可能性来把握。
  此在“在之中”的状态为烦,此在沉沦于世界之中,被闲谈、歧义和好奇所遮蔽,对自己必将死亡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将死亡外化为一种与己无关的事实,被异化为他人的死亡而非个体的死。要超越这种被抛状态,不再沉沦于世,需要人的先行到死,承认人是必死的,预先对死亡进行理解和承认,才能不再沉沦于日常世界的琐事之中,回归到自己的本真状态。
  然而,向死存在如何使得此在回归本真存在呢?首先,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死亡只能是自己的死亡,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从本质上来说,死亡只能是自己的东西,是终将到来的经历。所谓向死存在,就是意识到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是只有“我”自己去体会的死亡,任何人都无法从我这里夺走我的死亡,从而剥离了他人,将此在在常人状态下消弭的本真存在揭示出来。从人的角度来讲,就可以从日常的琐事之中得到解放,个性和意愿得到伸展。
  其次,海德格尔的死亡是不可超过的可能性,是无法逃脱的。人从其一降世,就承担了必死的未来。传统的形而上学预先设置了存在者的自明性,遮蔽了本源性的时间。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此在以及存在本身都无法与时间相分离,时间性是此在源始的存在论上的生存状况的根据,从时间性出发,才能从生存论上理解操心。“从将来回到自身来,决心就有所当前化地把自身带入处境。曾在源自将来,其情况是: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将来从自身放出当前。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海德格尔将人定义为时间性的存在,从而将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着也就意味着,人是无法超越时间的,认得存在自身必须以时间为前提。时间是人的存在的时间,人的存在是时间的存在,任何时间只能是具体的时间,任何人的存在只能是具体的存在。作为时间有限的此在,死亡于他并非外在时间,而是作为此在最本真的可能性存在而展开的。真正的生命存在是活着,并且同时也在不断死亡。真正的向死存在,就是使得自身自由地朝着死亡先行,通过先行到死而获得自由。在海德格尔看来,因为人领会到必有一死,就要以死亡作为终结来限制自己,对面临的可能性进行领会和选择,进而得到自由。
  再次,死亡者中可能性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虽然明知必死,但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这就是人的常态。“向死亡存在本质上就是畏。”在畏的驱使之下,海德格尔看到了在人沉沦为常人中对于死亡的畏的逃避,沉沦的最大弊处就是让“他人”终结“在世”而不为“我”所知。真诚地接纳这种可能性,就会把个人嵌入到死的境界,并由此超越一切在者,从而显示此在本真的在。在此在“先行到死”的过程中,此在将前章中提到的周围世界中“不知道来自哪里”的威胁展开,这种畏启示着虚无,畏的意识将人从麻木的冬眠中惊醒,人在死亡面前,感到孤立无援,世界在他看来成了虚无,这种世界的虚无化,也意味着人的彻底自由。最大的畏就是畏死,只有强者、大智大勇者才能正视死亡,果断地承担起到死中去的可能性,才能在嵌入“无”的境界的瞬间,一睹存在之真容,洞明在世之真谛。向死而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畏转而成为无畏,这是人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
  “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人把握死亡作为最本己的可能性的特征,先行到死而向死存在,就能自死而得自由,回归到本真的存在。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华阳时代与回民牛羊合作社的上访案件为例,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案例纠纷的思路和法律适用,并为渭南市旧城区改造房屋征收过程中提出了几点法律建议。  关键词 法律适用 法律建议 案例  作者简介:安晓玲,渭南市委党校教研处副处长,法学讲师;仇万娥、支凤巧,渭南市委党校教研处教师。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1-209-
摘要自然法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对抗场所主要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自然法理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不存在好不好的问题,而是立法环节的必要指导思想,但自然法理论所赖以判断的标准自然法,即所在社会价值观,必须符合所在社会现实情况,是一个“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问题。  关键词法治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社会价值观  作者简介:顾辉辉,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一、问题提出:自然法绝对
摘 要 就合同解除与损失赔偿的关系而言,认为“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相互排斥”的选择主义,与我国现行立法相悖;认为“合同解除与因合同消灭之损害赔偿并存的两立主义”,无法实现实质正义。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之下,如债权人依法行使一般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的,无论是从违约责任制度的目的来看,还是根据民法解释学的一般规则,均应采“合同解除与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并存的两立主义”,从而将期待利益纳入赔偿范围。  关键词
摘 要 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价值追求,其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进行分析,提出了法律需要在形式正义与可行性二者之间进行博弈,寻求一个合理恰当的平衡点,才能使实质正义更好地实现,切切实实地贯彻立法的思想。  关键词 形式正义 实质正义 劳动合同法  作者简介:何志英,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检察院侦监科。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
摘 要 由于对马克思文本著作理解不够透彻,不少学者仅仅是引用经典著作中的某一段话,片面的对人的本质进行理解,并没有对人的本质达到全面把握,从而误解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述。关于这一重大问题,本文认为需要从人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这样才能科学的、全面的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真正释义。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类本质 个体本质 科学阐述  作者简介:崔伟,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0
摘要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远走日本,在看了日本翻译的大量西方译著后,其思想开始转变,也在深深的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他通过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阐释了关于中国国民近代化的思想,也在思想文化层次上思考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本文结合梁启超的《新民说》对国民近代化思想做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梁启超 国民性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
摘 要 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该法的公布挑战了传统的婚姻观,其中特别是对家庭财产归属有了新的明确规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司法解释的出台从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理论与实践意义,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问等实证方式并与法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显示以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为代表的立法效益在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积极的效益。  关键词 司
摘 要 卢梭对政治权威及其合理性的构建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在自然状态下并不存在政治权威,政治权威在社会状态中产生,民主、法治是政治权威合理性的核心等,这些宝贵思想对民主思潮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卢梭 政治权威 合理性  作者简介:徐佳佳,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在处于转型之中,这给宪法实施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挑战。本文先分析我国宪法实施中的现状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社会转型给宪法实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全面实施宪法的途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 宪法实施 社会转型 宪法监督 宪法诉讼 违宪审查  作者简介:张显武,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流动人口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问题,已经日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颁布,对社区矫正的实施确定了以居住地为主的管辖权原则。然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够明确,在实践过程中,有关流动人口罪犯社区矫正的管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流动人口罪犯适用社区矫正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罪犯 社区矫正 管辖权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