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飘扬”解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太白诗豪放飘逸,承屈骚传统,咏之有飘扬欲仙感。飘扬所在为气奇、气逸和气壮。气奇,夸张浪漫,用数字夸饰语言,营造天真浪漫的意象;气逸,超脱淡泊,表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淡然;气壮,乐观自由,体现其豪迈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关键词:李白 飘扬 特质
   李白素以“豪放飘逸”著称,誉为“诗仙”。太白诗风,豪放而飘逸,灵动且高蹈,有一种令人遥想联翩的气质。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言:“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其歌行之妙,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诚然道出太白诗风特质,谓“飘扬”,有“欲仙”之感。“太白以气为主”,甚至“以气夺人”,这种“飘扬”承继屈骚传统,有一种无法复制的独特,纯然太白气质,为气奇、气逸、气壮。
   一.气奇纵横,神采飞扬
   李白诗歌“气奇”,指一种雄奇瑰丽的艺术想象力和不同于流俗的灵动之美。主要表现两个层次:言奇、象奇。
   (一)言奇——夸饰想象的语言
   “言奇”即用夸张装饰诗歌语言,塑造超常、神奇的艺术形象。“言”有两端,谓数字组合与数字夸张。
   一者,数字组合。以数量对比、虚实对比和动静对比,展现诗歌雄伟壮阔之美。一是数量对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言极少,“万”言极多,在少与多相形间,显“剑门天下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言高,“九天”壮美,在极至数量中,展“庐山天下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山”之间流行“孤帆”,在极简数字间,感“天门山雄壮”。二是虚实对比。虚言时间,实指年代久远,暗指蜀道山势险峻,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三百丈”虚言山势高,实言水量大,“数十里”虚言极远,实言极快,显庐山瀑布急而壮。在虚实的度量中,绘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虚言潭深,实言情深,在虚实的深度中,感李汪情之深。通过数字虚实搭配,体现时间宽度、山势高度、情谊深度,展现李白诗歌壮阔之美。三是动静对比。“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片”为动,“两岸”为静,在两岸的幽静间灵动穿越,赏天门山之豪势。“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片”言静谧,“万户”言忙碌,在月色如银的静和万户捣衣声的声响中,奏秋思之歌。运用数字写动之灵与静之幽,现李白诗歌飘扬之美。
   二者,数字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八千丈”言其宽,在时空的宽度中,显天姥山雄伟壮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言空间之远,“一日”言时间极短,在时空波纹的长与短中,突水流之快。李白善以空间之宽广写虚无缥缈,有一种清新飘逸之美。亦用时间之久远状无形空旷,存一种奇异神秘之感,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
   (二)象奇——天真浪漫的意象
   李白的“气奇”不仅善用夸张的诗歌语言,还有个人对宏大、超凡意象的选择,形成了“象奇”的表现特征。其精髓为李白与生俱来追求崇高事物的情趣。李白饮酒乐趣,有豪饮、趣酌和雅品之分。
   一是豪,豪气冲天。有“三百杯”之豪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咏宴饮豪迈气势。“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穷愁”难消,畅饮“三百杯”,巧解月下独酌困境。“三百杯”可谓李白豪饮之标志。
   二是趣,趣味盎然。严羽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李白饮酒,与月逗趣,无人可及。把酒问月之情趣。“青天有月来几时?我进停杯一问”,“停杯一问”率真无理,借醉态现“把酒问月”之天真情趣。月下独酌之意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间酒”香泗溢,人举杯邀月共饮,富有意味。李白诗歌运用想象力捕捉、創造奇趣意象,充满纯真而活泼的遐想。李白酒杯,纯然一个澄澈无比透亮世界。
   三是雅,诗酒结合。烟出文章酒出诗,李白最雅致。诗酒吟乐之雅。“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人以江上的遨游起兴,极写游乐的酣畅,超越了现实世界。斗酒赋诗之雅。李白喜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能“斗酒诗百篇”,更能醉赋《清平调》,芳香醇厚,馥郁无比。余光中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超脱飘扬潇洒,酒仙,唯李白也。
   二.气逸神远,心物相融
   太白诗歌“气逸”,即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超脱旷达、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和内在超越的精神。裴斐先生言:“李白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李白诗歌个性特征及流露于诗中孤独、淡然的心境。
   (一)孤独的心境
   李白思想深处有一个孤独的自我,这种孤独源于其内心对价值实现的渴望,然只能借助饮酒与游山玩水来相寄托。
   李白嗜酒,是孤独的饮酒者。时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时而,山中与幽人对酌,“一杯一杯复一杯”;时而,与岑夫子、丹丘生宴聚,“会须一饮三百杯”;酌饮间孤独感“别有天地非人间”。其一,独酌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花间月下,一壶清酒,寥寥独酌,冷清单调。“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面对春草春风,诗人似乎已漠然,颇有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况味。对月独酌以自慰,又超越杜甫愁苦,“独酌”之态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叹人生太孤苦。其二,对酌孤独。“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与“幽人”在山花盛开的环境里举杯畅饮,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然孤独感只能暂缓,与友人分开后又将油然而生。“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主客把酒言欢,放歌长吟;对饮之畅快暗寓诗人淡泊宁静的高尚情操,然现实黑暗使其孤独感愈加深沉。其三,众酌孤独。“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虽“他乡遇故知”,满是喜悦,却不经忆起往事满心凄怆;虽与人同饮但心中烦闷、孤独无从诉说。为不破坏重逢欢乐便举杯豪饮“将进酒,杯莫停”。“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恰逢重阳佳节与人宴饮却遭逢贬谪、无人理解,纵使良辰美景在前也无心观赏。此时的酒是苦酒,是闷酒,是消遣忧愁的重要方式,也是掩饰自身失意、落魄与孤独的工具。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影视史论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本文结合《中国电影史》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思考如何实现影视史论类课程改革创新。笔者认为创意思维在影视史论类课程改革中的运用,需结合时代背景和具体学情来展开。   关键词:创意思维 影视史论类课程 教学   史论类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极具挑战性,影视史论类课程也不例外,本文结合四种不同的创意思维模式,探索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就如
野蔷薇  到了龙坪,登上海拔近两千米的聚龙山顶,我看见了久违的野蔷薇。一挂碧绿的流瀑,随意地铺悬在坡壁上,上面随意缀着些粉团团的花朵——那正是野蔷薇花。  六月的高山,草木繁盛,绿意自天边层层涌来,丛丛蔟簇的野蔷薇便格外亮眼,如林中仙子齐齐下凡,来配合闯入山林的人们开一场热闹的节日歌会。凡花草带了“野”字,自有一种天真烂漫气质在身,配得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野蔷薇,野蔷薇,是童年的花
期刊
内容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神魔小说,其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影视史方面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真假美猴王”一章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真假”一词既可以认为是妖魔鬼怪,又可以理解为“孙行者”的心魔,在吴承恩所写的原文中,佛祖最后才辩真假。本文就将从对其中所采用的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镜像理论 西游记 人生哲理 真假美猴王   “镜像理论”这一
内容摘要:宁鸿彬老师作为语文教学“思维派”的代表人物,他“发展学生思维”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发展与提升”恰好契合,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巨大的现实价值。本文拟以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反思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其“思维训练”的教学思想进行研究,挖掘其阅读教学的特色,重新全面地审视其思维训练思路,总结经验以指导当前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宁鸿彬
内容摘要:“中国”概念的含义包括空间之中国、文化之中国和主体性之中国,因此爱国主义也应包括爱中国之国土、爱中国之文化、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中国国土空间的诗意描绘,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入揭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丰富表达,使其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挖掘中国古代文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华国土、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实现爱国主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时代的发展,现代高端的教育技术将为语文教学的优化助力。现代全媒体技术的潮流先进与传统文言教学古典的结合,为古典文言教学增添几分现代活力,增强学生对文言学习的兴趣,是当今语文教学需要化解的难题。   关键词:全媒体 定风波 语文教学   “全媒体”指在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有机整合适合教学的现代全媒体技术,优化各阶段教学,以便高效满足现代学生对于学习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内容摘要: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关键
内容摘要:在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背景下,公安院校可以基于胜任力理论和文化胜任力的要求,以“识、读、思、写、说”为核心,探索人文课程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招改 胜任力 文化胜任力 人文课程改革   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简称“招改”)迄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虽尚在摸索和完善中,但已大致体现了《人力資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加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工作的
内容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关照愈加浓烈,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创了璀璨的文明世界。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创造智慧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生态体系,文学创作不断发展,作品更是浩如烟海,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存在价值及形态的独特探讨上,缺乏整体上的客观、全面认知,影响了其在更大范围内大众价值肯定,文学教
内容摘要:敦煌舞的审美性在于它所標志的特殊形态美,体态中体现出的S形三道弯,是敦煌舞自身表演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符号,与之相交流互通的是手姿语言的形态美,敦煌舞在受佛教文化影响和历史舞台的渲染下,展现出它的神秘色彩。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对敦煌舞所传达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一步步走进人们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中,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就使这样的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更具有真实性和审美性,敦煌舞手姿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