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的学生迫切需要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谈了教学中如何来实施美育。教师要重视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 美育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的稚嫩的心灵受到许多事物的冲击。网络游戏使他们的心灵被“怪兽”占据,被血腥的残杀充斥。海选节目的泛滥又往往使他们变得惟我独尊,任意妄为。他们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容易被这些负面事物扭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培养中学生高品位的审美观迫在眉睫。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老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美育的理念,而今面对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我们更应当将美育进行到底。
  何为美育?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并不等于是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而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语文教学,“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可见美育已经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美育的重担。
  
  一、强化自身,传播美
  
  语文教师必须成为语文教学中“美”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自身要有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出类拔萃的审美修养,不断加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修养的有效途径有很多,笔者归结为以下三点:
  (1)读万卷书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在大学,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已经阅读了至少两百本中外名著,有些名著还有资深的教授引导我们去鉴赏。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文化底蕴。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我们还必须充电,不但要深入探究文学名著、语文教课书,更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阅读当代涌现出的新的文学著作。力争做到教语文不迂腐守旧,常变常新。同时,我们要打开视野,参观博物馆,欣赏影视著作,参加书画展览会。这些活动都是提高我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2)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其实就是亲身体验。寒暑假是我们“行万里路”的最好时机。遍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古都小镇,像古人一样寄情山水,感受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书本里描绘的景象真实的展现在眼前,震撼人心。关注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在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的同时也渐渐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亲身感受的点点滴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鲜活素材,也让我们具备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
  (3)多才多艺
  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具备了自己敏锐的审美力。我们还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必须逐渐成为一个创造美的多面手。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不硬性要求样样精通,但也应当是略知一二。尤其是我们就职于艺术特色学校,耳濡目染,也可以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去创造美。
  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审美素质,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鉴赏美、传播美,帮助学生走出误区,自觉抵制丑恶、腐朽的不良文化因素和社会风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高尚文明的洗礼。
  
  二、品读文本,发现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语文教材的美是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发现的。语文教材亦即文章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的美感就具有抽象性。怎样从抽象的事物中发现美呢?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触觉感官去研读文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必须通过精读,让学生透过作者的笔触发现其中的美。朗读可以将作品的美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投影、录音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当然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默读、齐读、指名读。例如语段“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只有反复诵读之后,才会领略到流动在字里行间的美。将无形的文字转化成真实可感的音韵,是学生发现美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深入,鉴赏美
  
  “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与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句话是说每个人所见之物产生的所感都是打着个人生活的烙印的。因此当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美,常常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他们的生活阅历毕竟还太少,还无法深入鉴赏。这时教师就必须适时的加以引导,深挖一下文本。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教师就应当抓住“袅娜”二字做文章。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让他们说说看到“袅娜”二字想到了什么。学生会在自己现有的人生阅历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有同学会想到迎风摆动的杨柳,也有人想到翩翩起舞的少女。教师在这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感染学生。学生自然而然就增强了审美的驱动力和兴奋度,鉴赏能力也会在此时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鉴赏美不仅仅是体悟文本中的自然美、文学美,更重要的是领悟人文美。通过对文本的剖析与思考,探讨人生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与地坛》就是史铁生对人生彻悟的典范之作。在身心受到重创之后,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拷问人生的价值。在文中他不但找到了生命的本真而且还感悟到了母亲深沉的爱。学生在这篇文章中获得的是人生价值的思考,进而净化他们的灵魂,从而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强化训练,创造美
  
  有了前面发现美、鉴赏美的基石,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才可以进入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作文训练。参考文本中美的人、事、物、景,优美的语言表达,指导学生自我创作。用自己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美的人和事,并把它们融于笔下,希望让更多的人去感受真、善、美。
  作为美术特色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的美育又有了新的手段和内容。尤其在创造美的这一目标中,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熟悉感悟文本以后,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美。可以用浓墨重彩来填补他们语言的空白,用他的画笔去展现生活中的至美、至善。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将特色教育和美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语文教师给课堂插上美育的翅膀,带着学生遨游在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堂。从而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的诱惑,远离社会丑恶现象的冲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迎接崭新的未来。
其他文献
“窥一斑而识全豹”。课堂上的偶拾,对一些细节的关注,你可能会发现些许值得教师注意的地方。  【细节一】学生说:“做这么多作业累死了。”老师回答道:“就这么办,我看能累死吧!”  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上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切莫把应试教育再提到教学日程上来。这么看来学生的话似乎能看出“应试教育”、“唯多做作业才提高成绩
摘 要: 近年来,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话语的多模式性日益凸显出来,应运而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上发展起来的视觉图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揭示文字与图像共同作为社会符号的表意功能。  关键词: 社会符号学 多模态话语 话语构建 北京奥运会会徽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语篇研
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口语交际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就必须着眼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追求一种综合效应。所以,我认为口语交际不能只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而应当贯穿在教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在识字中口语交际  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与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相结合。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交流自学的方法和结果,以提高
摘要: 论文通过柳宗元《江雪》的两个翻译版本的比较,结合谐音、结构张力在诗歌翻译诗意综合里的作用,比较分析了“独钓寒江雪”在翻译上应处理为“fishing in the snow”而不是“fishing snow”。  关键词: “fishing snow”“fishing in the snow”《江雪》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
摘 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很注重作文前的指导,而疏于作文后的讲评,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平淡无奇。本文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好作文其实是评出来的。要上好作文讲评课,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作文的成就感,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讲评中来,以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专题的讲评等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作文就不是一个难题了。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作文讲评课 方法    每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已经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学生解题能力训练为主,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辅的陈旧教学
21世纪呼唤有丰富的个性特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能动的创新思维的主体性、创新型人才。学生作为具有内在能动特性的独立存在体,自身具有强烈的探知现实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欲望,但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受到自身情感因素和社会不良习气的熏染和影响,因此能动特性的发展和提升受到一定影响。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培养和提升作为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内在能动
踏歌是从汉代起就有记载的歌舞相合的民间自娱舞蹈形式,舞者踏地为节,边歌边舞,那是何等悠闲、愉悦的美好画面。如果孩子在音乐活动中也能达到如此美妙的心境,踏歌而起舞,那么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现实状况中,老师们也试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孩子在感受和表现音乐时达到审美共鸣。然而一旦忽略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将情境创设等同于物质材料的提供,忽略幼儿内在的情感需要,那么,往往达不到预期效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贫富不均”(以分数而论)现象突出,即使得高分的学生也没能得到理想的发展。不少学校存在着教材教不完、学生负担较重的现象,长此以往,挫伤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消减了学生的读书欲望,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于数学课程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所占课时多,对学习其他课程影响较大,因此,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
摘要: 本文以浙江省中小企业为例,对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与总结,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了该法的执行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落实 影响 浙江省中小企业    为了规范日益复杂的劳动关系,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08年1月1日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