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糖友们聊聊胰岛素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听到医生提出胰岛素治疗方案后,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胰岛素是以注射的方式使用,而许多人都以为“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确实,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以及在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胰岛素都是作为首选药物。可是,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胰岛素治疗,既不耽误病情,又不过度治疗?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困惑。此外,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血糖波动等情况。下面就选择胰岛素治疗的时机、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问来和糖友们聊聊。
  选择胰岛素治疗时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
  误区1:胰岛素最安全没有副作用,口服降糖药伤肝伤肾。
  确实,胰岛素的副作用非常少,可以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然而,口服降糖药也是非常安全的,虽然经过肝肾代谢,但不会直接对肝肾产生损伤,而且口服药的降糖效果非常显著,在轻中度的患者中可以取得很好疗效,不必急着使用胰岛素。
  误区2:既然用了胰岛素,就不要再吃降糖药了。
  胰岛素治疗大致分为胰岛素替代治疗和补充治疗。替代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明显衰退的患者,胰岛素仅用来替代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还需要联合其它用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补充治疗适合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通常在睡前打一次长效或中效胰岛素,用口服降糖药来控制餐后血糖。
  误区3:刚确诊糖尿病不久,吃药控制血糖,听说胰岛素降糖效果好,越早用越好。
  对于胰岛功能明显衰退的患者,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药物。但是,在糖尿病病程早期,胰岛功能尚可,完全可以用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没必要这么早使用胰岛素,避免过度治疗。
  误区4:长期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但怕麻烦,想换其它口服药。如果糖尿病病程长,口服降糖药已用到最大剂量,而血糖仍控制不佳的话,提示胰岛功能已经出现明显衰退的迹象,就得考虑使用胰岛素。虽然胰岛素注射比口服药麻烦,但对于胰岛功能不好的病人来说,胰岛素还是最有效的,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误区5:患糖尿病多年,一直口服降糖药治疗,平时血糖控制还不错,但是最近查出有蛋白尿和眼底微血管瘤,应增加口服药的剂量,暂时不用胰岛素。
  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与血糖密切相关,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并发症就出现得早,对于这类患者,最好尽早使用胰岛素,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已经有严重的并发症,就应及时使用胰岛素,以阻止疾病进展。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能存在的误区
  误区1:已在使用胰岛素了,血糖控制不错,不太想严格控制饮食,如果想多吃点,多打几个单位胰岛素就可以了。
  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都是建立在严格饮食控制的基础上,使用胰岛素的一个副作用是增加体重。特别是合并肥胖的患者,若不严格控制饮食,会导致体重明显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继而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进入恶性循环,最终血糖控制不好,胰岛素用量加大,体重明显增加。
  误区2:使用预混胰岛素多年,血糖一直控制不好,特别是空腹血糖很难控制,胰岛素剂量已经增加很多了,血糖还是不下来,夜间还容易出现低血糖。
  对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胰岛功能低下,基础胰岛素分泌量显著不足,如果不分析血糖谱,直接增加晚餐前的胰岛素剂量,会导致晚餐后3个小时或4个小时的低血糖,患者进食后,进一步刺激血糖升高,导致空腹高血糖。对于这样的患者,需要通过仔细观察血糖谱来增减胰岛素用量,或可改为强化方案治疗来达到降糖的目的。
  误区3:使用预混胰岛素后,早餐后2个小时血糖控制好了,但经常在中餐或晚餐前出现冷汗、心慌、手抖等,减少胰岛素剂量后,餐后血糖又升高了。
  预混胰岛素由于短效和中效胰岛素的比例是固定的,所以很难兼顾到各点的血糖。有部分病人会出现餐前低血糖的现象,这是由于中效胰岛素剂量过大的缘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减少胰岛素的总量,以避免餐前低血糖,同时加用餐时血糖控制药物,如阿卡波糖,来控释餐后血糖。
  误区4:在使用胰岛素后,一天剂量超过40U,但血糖还是控制不好,还经常出现肚子饿、冷汗等现象。
  当遇到部分注射大剂量胰岛素但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需认真评估患者的胰岛功能。有一部分病人残存的胰岛功能尚可,通过加用各类口服降糖药物,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大大减少胰岛素用量,以避免低血糖发生。
  误区5:因“三多一少”症状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且血糖非常高,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担心一旦用了胰岛素后,就要终身使用了。
  有些病人刚发现糖尿病时,由于饮食不节制,大量吃甜食,血糖会显著升高,空腹血糖大于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10%。这种葡萄糖的“毒性”作用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胰岛β细胞就暂时“罢工”,所以针对这类患者,短期使用胰岛素(1~3个月),强化控制血糖,可以解除葡萄糖的毒性作用,并使胰岛β细胞得到充分休息。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可以减少甚至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物治疗。因此,这类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对长期血糖控制有益。
其他文献
春季气候干燥,体内水分容易通过体表和呼吸系统丢失,使得人体的体内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紊乱。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咽喉干燥疼痛、眼睛红赤干涩、鼻腔热烘火辣、嘴唇干裂起泡,甚至会出现口鼻生疮的情况。此时若注意调整饮食,可提高防病能力,防止燥火燎破口唇。具体来讲,就是按照以下原则安排饮食。  注意食性:既不要吃热量高的食物,也不要吃冷食。少吃羊肉,多吃瘦肉、蛋、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多食鸭
每年春天,很多人都  会“上火”。其实中医所说的“火”,是用自然界的火比喻人的生命活力和病理现象。人体之火能维持人的体温,推动气血津液的流通和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但精神情绪受到刺激,饮食失节或气候异常引起体内阳气过盛,这就产生了“上火”疾病。  吃掉“春火”  中医认为,饮食调养是消火的重要方法。春天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泄,达
在所有周围血管疾病中,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一直较高,除了中老年人血管退化易患此病外,一些需要长期久站或久坐的职业人群,也容易患上此病。春天,早晚温差较大,此时人体的血压容易发生波动,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反复发作,甚至病情加重。  无论从气候、环境还是人体状态来说,春季可以说是治疗静脉曲张的好时节。针对病情,患者不妨积极进行治疗,为静脉曲张的防治开一个好头。  (一)静脉曲张的形成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黄种人中,皮肤处于健康状态的不到10%,处于病态的超过20%,处于亚健康状态者高达70%。瘙痒感是80%的皮肤病患者在陈述自我感觉时,最先描述的感受。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的毕竟是一小部分,很多人还是选择忍耐,或者根本没把“痒”当回事。但不断的搔抓是很危险的,皮肤上不仅会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继发损害,还有部分患者由于在面部、腋窝和大腿根等皮肤很薄的地方使用了激素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