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使用能促使居民去现场观赛吗?——基于CGSS2015的微观证据

来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angd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实证分析媒介使用.对居民现场观赛的影响.现场观赛人数不足是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可补齐这一短板,体现在居民使用传统媒介中的杂志、广播和新兴媒介中的互联网、手机定制消息都对其现场观赛行为产生促进作用.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杂志使用频率、广播使用频率、互联网使用频率和手机定制消息频率与居民现场观赛行为呈“倒U型”关系,意味着过度使用媒介则对居民现场观赛行为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使用影响居民现场观赛行为不存在城乡差异,广播使用影响居民现场观赛行为存在区域差异.我国现场观赛型体育消费薄弱,亟需发挥媒介作用以促使居民去现场观赛,同时也需警惕居民过度使用媒介对现场观赛型体育消费产生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一  身在巍山,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就是每个周末都可以上巍宝山。只要愿意,10多分钟的车程即可抵达。山林中走走,古寺里坐坐,泡茶,看花,听鸟叫。上山一趟,便觉心定神稳,元气满满。  这个周末也不例外,虽是深冬,寒气凛冽,依旧按时上山。  山道蜿蜒,薄雾迷蒙。太阳未出,远山、近树全都披着一层轻纱,朦朦胧胧,宛若仙境。进山门,过廊道,登石阶,顺山势拾级而上,直奔玉皇阁,看花。  一树洁白的玉兰,在寒冬里静
期刊
为了解洱海湿地昆虫群落对其生境的自适应性,对昆虫群落结构特征指数进行研究。借助复杂网络建立和优化了昆虫生态网络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湿地昆虫群落的组成成分,发现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昆虫优势类群的变化。探讨了昆虫群落结构时序演化规律,结果发现:洱海3个湿地昆虫群落结构具有相似性,原生湿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改造湿地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且季节变化是影响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是维持昆虫群落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洱海湿
乡 间  金黄的秋是父辈的期盼  在吃饱喝足之后  安静的山村装裱大地的颜色  或许,在远离拥挤的城市边缘  河岸上的村庄  是生命,逃离之后  赖以生存的世界  鼓掌,欢呼,稻香的土地  长满割不断的乡愁  离开或者守候  一缕炊烟  点燃死寂后的忙碌  流动的诗  从大山深处走出来,被大地的金黄  覆盖,无法自拔,丰满的土地  种植着暖洋洋的希望  雨停了,倾泻下来的光亮  是上苍赐予人类的神
期刊
目的得到航速对于470级帆船船体的阻力大小影响的系列规律,增加运动员对帆船船体水动力性能认识,更加高效操纵帆船.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湍流模式采用RNGk-e湍流模型,
针对当前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存在的城乡差异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等方法,从社会学视角对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城乡差异的因素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先行
采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馆藏标本及电子标本查阅、文献检索等方法,对苍山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资源及其分布现状进行调查,发现2个新记录种:红晕杜鹃(R.roseatum Hutch.)和百合花杜鹃(R.liliiflorum Levl.),对其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等进行了描述。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共生理论为视角,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共生环境4个维度出发,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体育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的机制,并提出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能量生成,完善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界面,构建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理想模式,优化乡村振兴与体育特色小镇共生发展的环境。
进入新媒体时代,受众从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了新闻信息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再加上“把关人”效应的弱化,导致新媒体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传播环境混乱失衡。特别是对“两微一端”这些大的新媒体来说,新媒体内容问题更需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并做好内容监管工作就成为新媒体浪潮下相关部门与媒体的关键任务。本文在分析当前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媒体内容的监管手段进行研究。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对社会事件、公共事件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显示,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大
工程改变世界,科技创造未来,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针对Creo课程教学中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困难、自我约束力较差、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现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SC)”的混合式教学。通过班级授课、小组研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课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