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UFO的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但有一类外观十分特别:是一种相当对称的圆形,在圆形的内部,有时像圆盘似的均匀,有时则还有圆圈形的、圆环形的甚至是螺旋形的光弧。我们把它们都称为光团状UFO。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类光团状UFO屡屡升腾夜空,惊扰世人。其中的许多事件,也曾引起过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有报道。
此类光团状UFO由于景象奇特而又频繁出现,影响广泛而又疑谜重重,我们一直极为关注。对其中的若干特别重大的事件,还曾进行过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和介绍。
在此,我们着重分析的是与“8·20UFO”极相似的球形光团状UFO。此类光团的外边缘相当清晰而规整,光团内一般呈现为较为均匀的乳白色,没有明显的细节结构;更重要的特征是,它们一旦出现,往往在相距1000千米以上的许多地区能同时看见,而且看到的都是一个相当规整、均匀的圆形或圆环形。因此,我们可命名为球状光团。
1982:横空出世
最早的一起球状光团事件,发生在1982年6月18日的北方夜空。
22时左右,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嫩江等地区,夜空中万里无云,星光灿烂;银河东升,北斗高悬。忽然,在北方的地平线处出现了一颗迅速升起的“亮星”,其尾部似乎还有一个喷火的“尾巴”。不一会儿,“尾巴”消失,“亮星”继续上升,并开始旋转,变成一团逐渐增大的橘红色小光团。
22时08分左右,那个光团忽然发生爆炸似的突变,眨眼间变成了一个耀眼的白色光团。明亮的白光划破了黑蓝的长空,照彻了寂静的大地。这白色光团迅速扩张,很快成为一个外亮内暗的正圆形光环。而原来的那颗“亮星”则依然在光环的中央。到22时15分钟左右,中心的“亮星”消失不见了。光环的形状始终保持着相当完美的正圆形,到22时25分左右,扩展到最大,几乎占满了北侧的半个天空。光环在其不断扩张时,亮度相应地不断减弱,以致透过光环的内部可以看到后面的星空了。光环的亮度继续减弱,成为灰白色、暗灰色,并越来越暗,在23时左右终于隐没于星空背景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光团的中心位置先是迅速上升,然后慢慢地向着东南方向运动。在橘红色光团出现的同时,在其左下方还有一片较暗的蓝绿色蘑菇状云雾。此云逐渐向西部拉长扩张,同时颜色也逐渐变为灰白,到23时左右已成为横亘在西北地平线附近的一抹马尾形波状云了。
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达山东、江苏甚至安徽南部的目击者都看到了这一夜空奇景。当然,看到的情况有所不同:越往北方,看到的光环位置越高,而越往南方就越低。在河北省以南,则大致只能看到北方地平线之上一个长虹似的半圆环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张家口空军机场的不少飞行员也目击到了这次事件。飞行员刘世慧叙述:“当晚我正驾歼击机在空中飞行。22时05分,无线电发出噪声,接着罗盘失灵,指针指向了西北方。从地平线上射来一束橘红色的光,30秒后,光束消失,出现一个球状物体,竟似中秋月亮大小,它逐渐变大变亮。10秒以后,突然向我正侧面高速旋转而来,现出一圈圈光环……又过了10秒,球体急剧膨胀,瞬间出现一个光罩,转眼间铺天接地,静止地悬在空中。它呈乳白色,边缘光滑整齐,各部对称均匀……整个过程约34分钟。”
这也是迄今为止目击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球状光团事件。
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8月20日晚上的球状光团与此十分相似:都是一个极为对称的正圆形的光团,而且光团出现前的情况更是相似!
1984之后:太空礼花
1984年4月的7日、9日、11日和13日这几天晚上22时前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夜空中,又接连出现了一连串极为壮观的球状光团奇象。表1是当时笔者对收到的各地目击资料的基本数据进行的归纳统计。
“4月事件”中的球状光团形态与“8·20UFO”极为相似。而更甚的是,这次事件竟是连续多天都极有规律地、频繁地重复出现。特别是4月13日晚还接连出现了五次,其中有三个光团还互相交叉、重叠,变化多端,形成了“太空礼花”般的奇丽景象。这在中国UFO观测史上尚属首次!
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直至河北地区看到的“球状光团”大致相同,只稍有差异。如黑龙江海林县蔡云飞的报告说:“4月9日晚,我发现镇西北方向半空中有一巨大光环,光环中间有一球状体,比半光环稍暗些。”
同样来自黑龙江安达县彭宝利的报告称:“4月11日21时45分50秒左右,我从配电间走到外面,突然发现大约在西北方向出现一个形状如图的发光物。中间有个不大的椭圆形物体,发射出光来,周围有一个光环把它围在里面。外围那个光团越扩越大,中间那个物体一动也不动。21时47分左右,中间的物体逐渐消失,外围那个光环还在扩散。”

就在人们惊诧之际,4个月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甚至安徽、江苏等许多省区夜空的西北方向,又出现了一个球状光团。
8月12日20时40分左右,在西北方向天空,离地几千米的半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橘红色火球状的飞行物,尾部喷着火向南飞去,周围有白色云雾围绕其体。当飞行物消失后,白色云雾开始向外扩散,呈半圆形,初始直径四五十米,后扩展到数百米,遮挡住了闪烁的群星,直至21时许才消失。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北部和西北地区,看到的都是一个十分规则的圆形环;而在安徽、江苏等东南地区,看到的则只是一个半圆形了。
在平静了数年之后,1988年的8月末,北天的球状光团又出现了。
25日21时刚过,在西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光点。光点上升后变成乳白色光盘状的发光物。它一边向东飞行,一边逐渐扩大,迅速形成一个巨大的光弧,横卧地平线,遮住了北斗七星,持续约10分钟消失。
第二天、第三天……直到31日的晚上,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方位上,又重复出现了类似的景象。
由于多次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许多有心的爱好者和探索者还特地守候,拍摄到了不少出色的照片。笔者当时收藏的这套连续拍摄的照片,显示了球状光团从小到大、从厚实到淡薄的、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的变化过程,现在看来依然惊心动魄。
1992:余音未断
1992年7月23日,奇异而又神秘的球状光团再度惊扰了中国北部和东部的夜空。
这次不明飞行物事件出现在20时15分-25分之间,共有二个飞行体。其中偏东北的一个呈圆盘状,偏西南的一个呈哑铃状。二者都是不断扩张的巨大气团,颜色由蓝白到淡黄,再变到灰白,最后逐渐隐去。在圆盘状发光物的中心还有一个亮点。
21世纪:新响又起
2002年8月28日晚21时前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许多地方数以万计的群众在夜空中目击到了一个圆形的不明飞行物,如满月大小,发白色光。
四川岳池的教师周文报告说:“21时09分,仙后座下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光团,比北斗七星还亮,视直径约40’。光团经北极星下方、大熊座γ星不断西移。21时16分,光团到达靠近地平线的猎犬座B星下方,几乎看不见了……西移过程中,光团不断变大变暗,到猎犬座B星下方时,视直径约5°。光团运动过程中始终呈圆形,运动轨迹呈圆弧,运动角距约50°。在双筒望远镜里,光团中央有一亮圆斑,圆斑外围是暗环,暗环外围是亮环。”
一时间,各方人士又众说纷纭,华夏大地再次出现了UFO热。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类光团状UFO屡屡升腾夜空,惊扰世人。其中的许多事件,也曾引起过公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有报道。
此类光团状UFO由于景象奇特而又频繁出现,影响广泛而又疑谜重重,我们一直极为关注。对其中的若干特别重大的事件,还曾进行过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和介绍。
在此,我们着重分析的是与“8·20UFO”极相似的球形光团状UFO。此类光团的外边缘相当清晰而规整,光团内一般呈现为较为均匀的乳白色,没有明显的细节结构;更重要的特征是,它们一旦出现,往往在相距1000千米以上的许多地区能同时看见,而且看到的都是一个相当规整、均匀的圆形或圆环形。因此,我们可命名为球状光团。
1982:横空出世
最早的一起球状光团事件,发生在1982年6月18日的北方夜空。
22时左右,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嫩江等地区,夜空中万里无云,星光灿烂;银河东升,北斗高悬。忽然,在北方的地平线处出现了一颗迅速升起的“亮星”,其尾部似乎还有一个喷火的“尾巴”。不一会儿,“尾巴”消失,“亮星”继续上升,并开始旋转,变成一团逐渐增大的橘红色小光团。
22时08分左右,那个光团忽然发生爆炸似的突变,眨眼间变成了一个耀眼的白色光团。明亮的白光划破了黑蓝的长空,照彻了寂静的大地。这白色光团迅速扩张,很快成为一个外亮内暗的正圆形光环。而原来的那颗“亮星”则依然在光环的中央。到22时15分钟左右,中心的“亮星”消失不见了。光环的形状始终保持着相当完美的正圆形,到22时25分左右,扩展到最大,几乎占满了北侧的半个天空。光环在其不断扩张时,亮度相应地不断减弱,以致透过光环的内部可以看到后面的星空了。光环的亮度继续减弱,成为灰白色、暗灰色,并越来越暗,在23时左右终于隐没于星空背景之中。
在整个过程中,光团的中心位置先是迅速上升,然后慢慢地向着东南方向运动。在橘红色光团出现的同时,在其左下方还有一片较暗的蓝绿色蘑菇状云雾。此云逐渐向西部拉长扩张,同时颜色也逐渐变为灰白,到23时左右已成为横亘在西北地平线附近的一抹马尾形波状云了。
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达山东、江苏甚至安徽南部的目击者都看到了这一夜空奇景。当然,看到的情况有所不同:越往北方,看到的光环位置越高,而越往南方就越低。在河北省以南,则大致只能看到北方地平线之上一个长虹似的半圆环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河北张家口空军机场的不少飞行员也目击到了这次事件。飞行员刘世慧叙述:“当晚我正驾歼击机在空中飞行。22时05分,无线电发出噪声,接着罗盘失灵,指针指向了西北方。从地平线上射来一束橘红色的光,30秒后,光束消失,出现一个球状物体,竟似中秋月亮大小,它逐渐变大变亮。10秒以后,突然向我正侧面高速旋转而来,现出一圈圈光环……又过了10秒,球体急剧膨胀,瞬间出现一个光罩,转眼间铺天接地,静止地悬在空中。它呈乳白色,边缘光滑整齐,各部对称均匀……整个过程约34分钟。”
这也是迄今为止目击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球状光团事件。
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8月20日晚上的球状光团与此十分相似:都是一个极为对称的正圆形的光团,而且光团出现前的情况更是相似!
1984之后:太空礼花
1984年4月的7日、9日、11日和13日这几天晚上22时前后,中国东北地区的夜空中,又接连出现了一连串极为壮观的球状光团奇象。表1是当时笔者对收到的各地目击资料的基本数据进行的归纳统计。
“4月事件”中的球状光团形态与“8·20UFO”极为相似。而更甚的是,这次事件竟是连续多天都极有规律地、频繁地重复出现。特别是4月13日晚还接连出现了五次,其中有三个光团还互相交叉、重叠,变化多端,形成了“太空礼花”般的奇丽景象。这在中国UFO观测史上尚属首次!
在东北三省、内蒙古直至河北地区看到的“球状光团”大致相同,只稍有差异。如黑龙江海林县蔡云飞的报告说:“4月9日晚,我发现镇西北方向半空中有一巨大光环,光环中间有一球状体,比半光环稍暗些。”
同样来自黑龙江安达县彭宝利的报告称:“4月11日21时45分50秒左右,我从配电间走到外面,突然发现大约在西北方向出现一个形状如图的发光物。中间有个不大的椭圆形物体,发射出光来,周围有一个光环把它围在里面。外围那个光团越扩越大,中间那个物体一动也不动。21时47分左右,中间的物体逐渐消失,外围那个光环还在扩散。”

就在人们惊诧之际,4个月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甚至安徽、江苏等许多省区夜空的西北方向,又出现了一个球状光团。
8月12日20时40分左右,在西北方向天空,离地几千米的半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橘红色火球状的飞行物,尾部喷着火向南飞去,周围有白色云雾围绕其体。当飞行物消失后,白色云雾开始向外扩散,呈半圆形,初始直径四五十米,后扩展到数百米,遮挡住了闪烁的群星,直至21时许才消失。在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北部和西北地区,看到的都是一个十分规则的圆形环;而在安徽、江苏等东南地区,看到的则只是一个半圆形了。
在平静了数年之后,1988年的8月末,北天的球状光团又出现了。
25日21时刚过,在西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光点。光点上升后变成乳白色光盘状的发光物。它一边向东飞行,一边逐渐扩大,迅速形成一个巨大的光弧,横卧地平线,遮住了北斗七星,持续约10分钟消失。
第二天、第三天……直到31日的晚上,每天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方位上,又重复出现了类似的景象。
由于多次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许多有心的爱好者和探索者还特地守候,拍摄到了不少出色的照片。笔者当时收藏的这套连续拍摄的照片,显示了球状光团从小到大、从厚实到淡薄的、铺天盖地、扑面而来的变化过程,现在看来依然惊心动魄。
1992:余音未断
1992年7月23日,奇异而又神秘的球状光团再度惊扰了中国北部和东部的夜空。
这次不明飞行物事件出现在20时15分-25分之间,共有二个飞行体。其中偏东北的一个呈圆盘状,偏西南的一个呈哑铃状。二者都是不断扩张的巨大气团,颜色由蓝白到淡黄,再变到灰白,最后逐渐隐去。在圆盘状发光物的中心还有一个亮点。
21世纪:新响又起
2002年8月28日晚21时前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许多地方数以万计的群众在夜空中目击到了一个圆形的不明飞行物,如满月大小,发白色光。
四川岳池的教师周文报告说:“21时09分,仙后座下方突然出现了一个光团,比北斗七星还亮,视直径约40’。光团经北极星下方、大熊座γ星不断西移。21时16分,光团到达靠近地平线的猎犬座B星下方,几乎看不见了……西移过程中,光团不断变大变暗,到猎犬座B星下方时,视直径约5°。光团运动过程中始终呈圆形,运动轨迹呈圆弧,运动角距约50°。在双筒望远镜里,光团中央有一亮圆斑,圆斑外围是暗环,暗环外围是亮环。”
一时间,各方人士又众说纷纭,华夏大地再次出现了UFO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