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主体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已经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可是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惑,教师无论在形式还是实际教学时,都努力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积极创造灵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但是学习总归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还是能比较清晰地看到仍有部分同学,刚开始在教师的精心导学下激情澎湃,求知欲也很强,此时大多数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就放手给学生,结果事与愿违,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许多同学热情渐退,不再进行有效的学习,课堂效果很差.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而且每位数学教师几乎每堂课都能遇到的问题,甚至包括公开课、评优课,笔者对此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在思量自己是否精心备课、备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方面也做了反思和审视,综合其他数学老师的困惑和感悟,得出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确切地说主要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持续,是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法基础上的,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虽然想学会某个知识点,想在这节数学课上有更多的收获,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去突出学习的重点,有效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有时限于不同同学的逻辑思维水平不同,加上个别的知识点可能跨度较大,是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减退的重要原因. 当然大量的实践证明加强学法指导是必要的,但是大多数数学教师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学法指导是专题的学法指导,或者简单机械的理解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良好的学法形成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思维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要追求课堂的形式,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的、生动活泼的问题和实例,使学生在挑战问题中获得成功,保证学生积极探索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
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激发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要保证问题情境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探索起来没有障碍性,同时还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设计问题串,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利于学生启动思维,便于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基于这种原则,我进行“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
这样的有效设计,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进行尝试和探索,优等学生也会兴致盎然,自己得出 = |a| = a,a > 0,0,a = 0,-a,a < 0这样的结论,在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同时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建构活动,组织学生探索
仅仅有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提示和解决,
这三个活动安排着重训练学生利用性质解题,由于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能热情很高,乐于去积极探索和思考.
三、加强反思,升华学生思维
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反思,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许多数学课堂反思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不难看出几乎雷同的课堂模式——教师在一节课快结束时也组织学生“反思”,此时的反思大多都停留在这样的问答:“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由于反思不是学生自然生成的,所以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加强课堂反思,反思要注意实效性,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问答上.比如本节课我在下课前是这样组织学生反思的:
(1)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主要知识?(目的让学生回顾一下刚学的知识,能进行知识点的归纳,说出全部或部分知识点)
(2)观察一下形如 这样的式子,随着字母a的取值不同,你能化简它吗?
(3)通过对上式的观察你能尝试说说 是如何向|a|转化的吗?直接省去|a|而得出结果可以吗?
(4)猜想当被开方数是一个代数式时如何进行化简?
(5)说说本节课你最得意的知识发现是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学好这部分知识?
由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完成教学目标后这节课就是很完整的了,认为课堂小结就等同于课堂反思,甚至把反思环节看成是一节课可有可无的一个点缀,加上学生刚开始不习惯自己反思,所以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真的是可有可无.其实课堂反思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导引,查看小组探讨和交流,及时提醒学生思考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未知问题的关系,知识点形成和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根据学生反思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在这种勤于反思中牢牢掌握知识点,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认真交流、讨论、反思自觉作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精心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组织学生探索,反复强化课堂反思,升华学生思维,使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创造出和谐灵动的高效课堂.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而且每位数学教师几乎每堂课都能遇到的问题,甚至包括公开课、评优课,笔者对此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在思量自己是否精心备课、备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方面也做了反思和审视,综合其他数学老师的困惑和感悟,得出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确切地说主要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持续,是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法基础上的,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虽然想学会某个知识点,想在这节数学课上有更多的收获,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去突出学习的重点,有效克服学习中的难点,有时限于不同同学的逻辑思维水平不同,加上个别的知识点可能跨度较大,是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减退的重要原因. 当然大量的实践证明加强学法指导是必要的,但是大多数数学教师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学法指导是专题的学法指导,或者简单机械的理解为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良好的学法形成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思维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要追求课堂的形式,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利于学生主动思考的、生动活泼的问题和实例,使学生在挑战问题中获得成功,保证学生积极探索的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
高质量的问题情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会激发学生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要保证问题情境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探索起来没有障碍性,同时还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设计问题串,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利于学生启动思维,便于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基于这种原则,我进行“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串:
这样的有效设计,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进行尝试和探索,优等学生也会兴致盎然,自己得出 = |a| = a,a > 0,0,a = 0,-a,a < 0这样的结论,在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同时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建构活动,组织学生探索
仅仅有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提示和解决,
这三个活动安排着重训练学生利用性质解题,由于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学生在每个活动中都能热情很高,乐于去积极探索和思考.
三、加强反思,升华学生思维
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反思,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许多数学课堂反思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不难看出几乎雷同的课堂模式——教师在一节课快结束时也组织学生“反思”,此时的反思大多都停留在这样的问答:“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由于反思不是学生自然生成的,所以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加强课堂反思,反思要注意实效性,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问答上.比如本节课我在下课前是这样组织学生反思的:
(1)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主要知识?(目的让学生回顾一下刚学的知识,能进行知识点的归纳,说出全部或部分知识点)
(2)观察一下形如 这样的式子,随着字母a的取值不同,你能化简它吗?
(3)通过对上式的观察你能尝试说说 是如何向|a|转化的吗?直接省去|a|而得出结果可以吗?
(4)猜想当被开方数是一个代数式时如何进行化简?
(5)说说本节课你最得意的知识发现是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学好这部分知识?
由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完成教学目标后这节课就是很完整的了,认为课堂小结就等同于课堂反思,甚至把反思环节看成是一节课可有可无的一个点缀,加上学生刚开始不习惯自己反思,所以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真的是可有可无.其实课堂反思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导引,查看小组探讨和交流,及时提醒学生思考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未知问题的关系,知识点形成和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根据学生反思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在这种勤于反思中牢牢掌握知识点,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认真交流、讨论、反思自觉作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考,精心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组织学生探索,反复强化课堂反思,升华学生思维,使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创造出和谐灵动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