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车身涂装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在汽车车身涂装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对于汽车车身涂装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汽车车身涂装专业知识的教学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笔者在研究我国汽车车身涂装教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践经验,对汽车车身涂装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全面论述。
关键词:汽车 车身涂装 理论 实践 一体化教学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8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三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過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二、车间实践性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专院校与汽车维修厂、4S店、汽车美容装潢店以及其他汽车相关服务单位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企业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企业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维修厂车间参与企业制定的各种维修项目的设计工作。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汽车车门板的制作,之后在车门板上进行车身涂装的完整工艺流程分段练习,如此方法实现车间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彻底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熟悉对应的岗位职责范围,为以后的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总之,在职业中专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教学中,老师要敢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人手一套工具,完成各个任务,完成一个或几个作品等,贯彻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达到就业前满足企业需求的零过度;
关键词:汽车 车身涂装 理论 实践 一体化教学
汽车涂装作为汽车车身修复的主要工种之一,在汽车售后维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涂装工艺的技术与要求的管理力度,导致汽车涂装行业缺乏大量的中、高级涂装技术人才,这成为困扰汽车维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应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努力为社会、企业培养所欢迎的人才。
一、学校教学简况与问题的提出
《车身涂装》课程是汽车涂装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程。本课程旨在为汽车维修及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具有汽车涂装技能的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我校在2008学年开设了《车身涂装》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每周三天的教学,先在教室进行理论辅导,后进入实训车间实操教学,聘请企业的师傅参与实践指导。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喷涂教学耗材投入较大,因此实训项目简单,局限于腻子的填涂、打磨,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汽车涂装技术精确化与工艺化,消耗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近几年职教界提倡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并行的教学模式。2010学年我校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各教学环节集中,同时加强师生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率。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体化教学区域的不完善
一体化教学区域建设目的是优化实训区的空间,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汽车涂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区是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随着实训设备的增多、教学人数的增加,因空间布局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通风不良、排水不畅、通气管道供应不足的现象,影响了《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效果。
2.缺乏适合的教材体系
目前,《车身涂装》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学科型知识为主。如:汽车车身结构与材料、金属防腐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涂料知识、车身涂装质量检验等章节,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让中职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学生付出努力却不能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适合的教材体系,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
3.教学人数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汽车涂装专业的教学更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虽然一体化教学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及时与理论相结合,但是在教学中仍存在多数学生没有机会操作,即使操作也是局限于過程化,不能深入。例如在《车身涂装》课程的车身填补腻子实训中,一个班30名学生参加实训,配备6个受损车身件实训操作,教师在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近距离观看的学生能掌握技术技巧,而大多数学生因观看不到而放弃观摩机会。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同学因不理解手法技巧,盲目操作,个性散漫的同学借工位不够无处操作为由就四处游荡。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4.涂装实践操作教学成本较高
在《车身涂装》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需配备齐全的实训设施。假定按每4人一套实训设备,则开展一个班的实训课就需要配备至少8套实训设备。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操作,就必须消耗大量的原料(腻子、砂纸、喷涂材料),这些材料使用后既无利用价值,又不能重复使用。与其他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训相比,耗材成本明显偏高。因此,想要培养合格的汽车涂装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学校要花费较高的教学培养成本。
5.“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汽车涂装专职师资仍没有高层次的培养途径,教师只能从其他专业改行而来,在实践中学习、提炼、总结,缺少系统全面的涂装知识理论,功底不扎实,而且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是非常重要的。即使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企业,具有极其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但也存在缺乏全面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因此,汽车涂装“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
二、车间实践性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专院校与汽车维修厂、4S店、汽车美容装潢店以及其他汽车相关服务单位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企业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企业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维修厂车间参与企业制定的各种维修项目的设计工作。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汽车车门板的制作,之后在车门板上进行车身涂装的完整工艺流程分段练习,如此方法实现车间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彻底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熟悉对应的岗位职责范围,为以后的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总之,在职业中专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教学中,老师要敢于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人手一套工具,完成各个任务,完成一个或几个作品等,贯彻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达到就业前满足企业需求的零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