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看过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剧中这样一组镜头: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她来到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她望着毛泽东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的颠着脚,轻轻绕到毛泽东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泽东的肩膀,朗声叫到:“老毛!”,毛泽东猛一回头,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这组镜头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那位敢于直呼毛泽东“老毛”、让毛泽东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湖南暴动,接着跟随毛泽东举红旗上井冈,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为数不多的女干部之一的曾志。
时光荏苒,转眼间曾志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
我与曾志第一次相见是1991年春节前,后来多次聆听过她的教诲,当年我们这些中年人都亲切的称她曾妈妈。这些年来,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她讲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不时地浮现在我脑海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位神采奕奕、和蔼可亲、与人交谈时脸上总带着慈母般微笑的革命老人……
曾志曾对毛泽东说:为了革命,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
——革命初期,党的活动经费紧张时,她忍痛卖子筹款
曾志1911年出身在湖南宜章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她15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进入了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惟一的女学员,并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南暴动,接着举红旗上井冈,担任了红4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此后又跟随毛泽东转战赣南、闽西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当时正值革命处于低潮之际,红军主力下井冈以后,由于脱离了原有根据地,受到敌人重兵的尾追袭击,屡次陷入险境,在多次浴血奋战中,她大难不死。当时很多人对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产生了疑惑,但她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
曾志一生十分坎坷。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生活中,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她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家庭生活中,两位革命伴侣夏明震、蔡协民在那血雨醒风的岁月里先后为革命捐躯。为了革命她曾将生育的三个儿子,两个送给老乡抚养,一个忍痛卖了100块大洋作了党的活动经费。她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舍得一切。1932年曾志与正在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的陶铸结婚,可婚后不到一年,陶铸又被捕入狱,5年音讯全无。尽管如此,曾志依然坚强的在闽东一带和叶飞一起领导游击战争。
曾志与陶铸风雨同舟37载,只育有一女,这就是人们熟悉的陶斯亮。因此陶斯亮常说:“我是爸妈最大的孩子,又是最小的孩子。”陶斯亮是曾志和陶铸1941年在延安一段相对稳定生活期间的结晶。曾志说:陶斯亮是一个顽强的生命,是经过两次生死的考验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次是她怀孕7个月外出执行任务时,所骑马匹由于受惊突然狂跳起来,一下就把毫无思想准备的曾志摔到了地上,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傻了,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曾志摔成了脑震荡,但腹中未来的“陶斯亮”却安然无恙。另一次是分娩时,由于护士没有接生经验,一时有些手忙脚乱,刚临世的“陶斯亮”直接掉到了地上。陶斯亮的到来,给战争年代的曾志、陶铸夫妇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每提及这段生活,曾志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1945年,当陶斯亮刚4岁、还只能被绑在小床上玩耍时,革命斗争的高潮又来临了,根据中共组织的需要,陶铸和曾志将被派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恰在这时,曾志患了阑尾炎,在做手术时,她考虑到敌后斗争会很残酷,日后还有许多大仗要打,就提出要同时做绝育手术,医生坚决不同意,她就耐心地劝说:“我已经属于党,我个人不会有什么后悔的。”医生还是不同意。她就要求组织给予支持。当组织征求陶铸意见时,陶铸用白纸黑字作了回答:“尊重曾志意见,同意。”于是,曾志在陶铸的支持下做了绝育手术。术后不久,他们夫妇就奉命奔赴东北战场,临行时曾志恋恋不舍的把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交给了一位经过长征考验的战士杨顺卿照看。母女俩分别时,曾志无法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和女儿团聚,就十分郑重的对杨顺卿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她和陶铸在向毛泽东辞行时明确表示:“为了革命,决不考虑个人得失,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当时毛泽东充满激情的赞叹道:“这才是陶铸和曾志!”在艰苦岁月里,每当革命和家庭生活发生矛盾时,曾志总是这样“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在东北工作期间,她曾任中共辽吉省委委员、沈阳市委常委、职工部部长等职。
曾志曾对陶铸说: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对不起你
——在逆境中,她坚信党有能力纠正“文化大革命”的不正常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志离开东北,被任命为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担任了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一直身居高位。几十年来尽管职位越升越高,但她始终“一心为国,两袖清风”,日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期盼着党和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段自己被揪斗、女儿被遣送、陶铸被迫害致死的黑暗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崇高信仰。
“文化大革命”对于曾志来说,是一段最不堪回首的岁月,家破夫亡,女儿被强行遣送。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陶铸由广东奉调北京,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宣部部长兼“文革”办公室主任,不久,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央“第四号”人物。但时间不长,江青就发现他不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还经常和自己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冲突,就精心策划,对陶铸下了黑手。1967年1月,陶铸由中央“第四号”人物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资产阶级保皇派”,全国“打倒陶铸”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口号声此起彼伏,“挂牌批斗”更成了家常便饭,曾志也经常被拉去和“刘、邓、陶”一起挨斗,每次亲眼见到相依为命的丈夫被一拨一拨的人踢来打去,她的心都在颤抖、都在滴血,为了强忍心中的刺痛,她经常把自己的嘴唇咬出血来。
无休止的武力批斗,使陶铸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1969年初他被查出患了癌症。然而就是这样,林彪、“四人帮”一伙也没有放过他。9月的一天,刚刚早晨7点,曾志就被中办的有关负责人叫了去。“中苏关系紧张,可能要爆发战争,组织决定陶铸疏散到安徽合肥去,明天就走”。这位负责人象背课文一样传达了“上级的指示”。“不行,陶铸病的很重,恐怕挺不了几个月了,就是走,我也得为他准备一下!”曾志斩钉截铁的说。对方望着曾志坚决的神情,沉思片刻后回答:“3天,就给你3天时间,3天后必须走”。
曾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看着重病在床的丈夫,她没有说话,想把这无情的消息晚点告诉陶铸。然而,什么也瞒不过相依为命几十年的丈夫,陶铸轻声说:“告诉我吧,他们找你什么事?”话语中透着对一切突发事件都能泰然处之的平静。于是曾志说明了发生的一切。沉寂,很长时间的沉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泪珠象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曾志的脸颊滚落下来,后来还是曾志先打破了沉寂,她唏嘘着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天了……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我对不起你!我一直想着补偿……”陶铸拉过曾志的手,一边抚摸一边说:“不,我非常留恋过去的生活。”“可是我……”曾志还想说什么,陶铸拦住了她的话头,若有所思的说:“那样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有了。我真想再有一次。”说完他从身边拿出一张纸片递给曾志:“不说了,这是我最后送给你的一点纪念。”曾志打开纸片,只见上面是用钢笔写的一首诗——赠曾志。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跃然纸上,诗中写道:
重上战场我亦难,
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
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
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
心底无私天地宽。
曾志捧着丈夫的诗作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的卷起,一针一线的缝到了衣服里……
3天时间转眼即到。第3天为了给丈夫送行,曾志早早起床,亲手给陶铸炖了一碗鸡汤,烤了一片面包。因为肠道已经梗阻,陶铸艰难的咀嚼着,每咽一口都要连续打嗝,噎的眼里噙泪,鬓角、额头沁出汗珠。这一片面包一碗汤,他足足吃了一个半小时。“我……吃完了!”陶铸象打完一场硬仗,长舒了一口气,筋疲力尽的靠到椅背上。“我知道,你这都是为了我……”泪水从曾志的眼中夺眶而出。陶铸出发的时间到了,曾志要到机场送行,然而“上面”不允许,陶铸拄着手杖,只得孤身一人踏上生命的最后里程。曾志和丈夫在车旁道别:“再见!”陶铸回应着:“再见……”她为丈夫打开车门,扶他坐入车内,再一次握手道别:“你多保重!”“你也多保重!”陶铸深情的望着曾志,紧握的两双手,久久才松开。车开了,曾志在门前挥手,陶铸在车上挥手……
随着对陶铸、曾志批斗的升级,陶斯亮也受到牵连,尽管她当时已有几个月身孕,仍被强行遣往条件艰苦的大西北,途中身体虚弱的陶斯亮禁不住昼夜颠簸,差一点命丧黄泉。从此这个幸福之家天各一方,家成了一个虚有的框架。
不久,连丈夫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曾志也被赶出了中南海,要遣散到广州,陶斯亮被通知回来为母亲送行。此时北京已是初冬,凉风阵阵,满地落叶,曾志在女儿的陪伴下,匆匆踏上了南下的行程。就在这对母女在半路中转时,得到了陶铸在合肥去世的噩耗,这犹如晴天霹雳,曾志怎么也想不明白,泱泱大国的“第四号”领导人病重和离世前,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陶斯亮听到消息后泪如泉涌,难以自持,而久经风雨的曾志则紧握双手、含悲忍痛,一字一顿的问有关人员:“我们能去看看吗?”结果是不允许,她连看自己丈夫最后一眼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听到这不近人情的回答,曾志不再说一句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自己的夫君:“你一路走好!”后来老人家回忆说:当时我就坚信,党和国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我们的党有能力将它纠正过来。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域中,曾志想的还是党和国家。
曾志曾对自己说:我死后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
——临终遗愿:做一名彻底的丧葬改革者
粉碎“四人帮”以后,曾志在中央组织部担任副部长工作期间,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组织了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干部与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使一大批老干部和科技人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她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坚持党的干部任用原则,为国家选拔、培养了很多人才。离休后虽然年事渐高,她依然以国事为重,关心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支持和参与一些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工作,经常叮嘱他们:坚持信仰、坚持原则,努力工作,为国家效力。晚年,她还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发表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在一次有关下一代教育的会议上,她就颇有见地的指出:“目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主要是在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然而精神领域中的腐败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忽视对下一代的正确引导,忽视下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甚至娇宠下一代,同样是一种腐败,同样危及到我们民族的兴亡。”老人家这段10多年前的论述,如今听起来,依然发人深省。
而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又时时关心着年轻一代进步、成长的革命老人,她自己与蔡协民(烈士)所生的儿子蔡石红,直到她去世时,仍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务农。曾志一生就是这样,国事家事泾渭分明,从不混淆,这已成为她做人做事的原则。
这种原则的恪守,即便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毫不含糊,生命已经亮起“红灯”时,她想的依然是国家,忘的依然是自己。曾志生前就立遗嘱要求亲属:“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绝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葬改革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言辞凿凿,掷地有声。
1998年6月21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苍山。后事完全是按老人家遗嘱办理的。6月26日曾志遗体火化时,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300多人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其中有很多年轻人,足见人们对老人家的敬仰之情。没有灵堂、没有花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遗体火化过程,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勋老人做最后的告别,望着老人家的遗容,许多老同志泪打衣衫,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中青年人泪水涟涟,哭声阵阵,“曾志——再见了!”“曾妈妈——您一路走好!”颤抖的哀祝声起伏不断、撼人心肺,那情那景感人至深,陶斯亮的女儿深受触动,感慨的说:“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精神不死!”
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这样写到:“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欢乐、忧伤和祖国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她(他)的精神才会真正博大起来。曾志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忘怀一己以国事为重的巾帼英杰。□
这组镜头真实的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那位敢于直呼毛泽东“老毛”、让毛泽东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湖南暴动,接着跟随毛泽东举红旗上井冈,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为数不多的女干部之一的曾志。
时光荏苒,转眼间曾志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
我与曾志第一次相见是1991年春节前,后来多次聆听过她的教诲,当年我们这些中年人都亲切的称她曾妈妈。这些年来,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她讲述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不时地浮现在我脑海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位神采奕奕、和蔼可亲、与人交谈时脸上总带着慈母般微笑的革命老人……
曾志曾对毛泽东说:为了革命,我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
——革命初期,党的活动经费紧张时,她忍痛卖子筹款
曾志1911年出身在湖南宜章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她15岁就毅然投身革命,进入了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成为当时惟一的女学员,并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湖南暴动,接着举红旗上井冈,担任了红4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此后又跟随毛泽东转战赣南、闽西打游击,创建革命根据地。当时正值革命处于低潮之际,红军主力下井冈以后,由于脱离了原有根据地,受到敌人重兵的尾追袭击,屡次陷入险境,在多次浴血奋战中,她大难不死。当时很多人对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产生了疑惑,但她对共产主义矢志不渝。
曾志一生十分坎坷。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生活中,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她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家庭生活中,两位革命伴侣夏明震、蔡协民在那血雨醒风的岁月里先后为革命捐躯。为了革命她曾将生育的三个儿子,两个送给老乡抚养,一个忍痛卖了100块大洋作了党的活动经费。她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舍得一切。1932年曾志与正在福州从事地下工作的陶铸结婚,可婚后不到一年,陶铸又被捕入狱,5年音讯全无。尽管如此,曾志依然坚强的在闽东一带和叶飞一起领导游击战争。
曾志与陶铸风雨同舟37载,只育有一女,这就是人们熟悉的陶斯亮。因此陶斯亮常说:“我是爸妈最大的孩子,又是最小的孩子。”陶斯亮是曾志和陶铸1941年在延安一段相对稳定生活期间的结晶。曾志说:陶斯亮是一个顽强的生命,是经过两次生死的考验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次是她怀孕7个月外出执行任务时,所骑马匹由于受惊突然狂跳起来,一下就把毫无思想准备的曾志摔到了地上,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傻了,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曾志摔成了脑震荡,但腹中未来的“陶斯亮”却安然无恙。另一次是分娩时,由于护士没有接生经验,一时有些手忙脚乱,刚临世的“陶斯亮”直接掉到了地上。陶斯亮的到来,给战争年代的曾志、陶铸夫妇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每每提及这段生活,曾志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1945年,当陶斯亮刚4岁、还只能被绑在小床上玩耍时,革命斗争的高潮又来临了,根据中共组织的需要,陶铸和曾志将被派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恰在这时,曾志患了阑尾炎,在做手术时,她考虑到敌后斗争会很残酷,日后还有许多大仗要打,就提出要同时做绝育手术,医生坚决不同意,她就耐心地劝说:“我已经属于党,我个人不会有什么后悔的。”医生还是不同意。她就要求组织给予支持。当组织征求陶铸意见时,陶铸用白纸黑字作了回答:“尊重曾志意见,同意。”于是,曾志在陶铸的支持下做了绝育手术。术后不久,他们夫妇就奉命奔赴东北战场,临行时曾志恋恋不舍的把陶斯亮留在延安保育院,交给了一位经过长征考验的战士杨顺卿照看。母女俩分别时,曾志无法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和女儿团聚,就十分郑重的对杨顺卿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她和陶铸在向毛泽东辞行时明确表示:“为了革命,决不考虑个人得失,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当时毛泽东充满激情的赞叹道:“这才是陶铸和曾志!”在艰苦岁月里,每当革命和家庭生活发生矛盾时,曾志总是这样“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在东北工作期间,她曾任中共辽吉省委委员、沈阳市委常委、职工部部长等职。
曾志曾对陶铸说: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对不起你
——在逆境中,她坚信党有能力纠正“文化大革命”的不正常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志离开东北,被任命为中南局重工业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担任了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一直身居高位。几十年来尽管职位越升越高,但她始终“一心为国,两袖清风”,日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期盼着党和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段自己被揪斗、女儿被遣送、陶铸被迫害致死的黑暗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崇高信仰。
“文化大革命”对于曾志来说,是一段最不堪回首的岁月,家破夫亡,女儿被强行遣送。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陶铸由广东奉调北京,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宣部部长兼“文革”办公室主任,不久,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成为名列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央“第四号”人物。但时间不长,江青就发现他不仅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还经常和自己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冲突,就精心策划,对陶铸下了黑手。1967年1月,陶铸由中央“第四号”人物一夜之间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资产阶级保皇派”,全国“打倒陶铸”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口号声此起彼伏,“挂牌批斗”更成了家常便饭,曾志也经常被拉去和“刘、邓、陶”一起挨斗,每次亲眼见到相依为命的丈夫被一拨一拨的人踢来打去,她的心都在颤抖、都在滴血,为了强忍心中的刺痛,她经常把自己的嘴唇咬出血来。
无休止的武力批斗,使陶铸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摧残,1969年初他被查出患了癌症。然而就是这样,林彪、“四人帮”一伙也没有放过他。9月的一天,刚刚早晨7点,曾志就被中办的有关负责人叫了去。“中苏关系紧张,可能要爆发战争,组织决定陶铸疏散到安徽合肥去,明天就走”。这位负责人象背课文一样传达了“上级的指示”。“不行,陶铸病的很重,恐怕挺不了几个月了,就是走,我也得为他准备一下!”曾志斩钉截铁的说。对方望着曾志坚决的神情,沉思片刻后回答:“3天,就给你3天时间,3天后必须走”。
曾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里,看着重病在床的丈夫,她没有说话,想把这无情的消息晚点告诉陶铸。然而,什么也瞒不过相依为命几十年的丈夫,陶铸轻声说:“告诉我吧,他们找你什么事?”话语中透着对一切突发事件都能泰然处之的平静。于是曾志说明了发生的一切。沉寂,很长时间的沉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泪珠象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曾志的脸颊滚落下来,后来还是曾志先打破了沉寂,她唏嘘着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3天了……我过去忽略了做妻子的义务……我对不起你!我一直想着补偿……”陶铸拉过曾志的手,一边抚摸一边说:“不,我非常留恋过去的生活。”“可是我……”曾志还想说什么,陶铸拦住了她的话头,若有所思的说:“那样的生活我们不会再有了。我真想再有一次。”说完他从身边拿出一张纸片递给曾志:“不说了,这是我最后送给你的一点纪念。”曾志打开纸片,只见上面是用钢笔写的一首诗——赠曾志。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跃然纸上,诗中写道:
重上战场我亦难,
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
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
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
心底无私天地宽。
曾志捧着丈夫的诗作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的卷起,一针一线的缝到了衣服里……
3天时间转眼即到。第3天为了给丈夫送行,曾志早早起床,亲手给陶铸炖了一碗鸡汤,烤了一片面包。因为肠道已经梗阻,陶铸艰难的咀嚼着,每咽一口都要连续打嗝,噎的眼里噙泪,鬓角、额头沁出汗珠。这一片面包一碗汤,他足足吃了一个半小时。“我……吃完了!”陶铸象打完一场硬仗,长舒了一口气,筋疲力尽的靠到椅背上。“我知道,你这都是为了我……”泪水从曾志的眼中夺眶而出。陶铸出发的时间到了,曾志要到机场送行,然而“上面”不允许,陶铸拄着手杖,只得孤身一人踏上生命的最后里程。曾志和丈夫在车旁道别:“再见!”陶铸回应着:“再见……”她为丈夫打开车门,扶他坐入车内,再一次握手道别:“你多保重!”“你也多保重!”陶铸深情的望着曾志,紧握的两双手,久久才松开。车开了,曾志在门前挥手,陶铸在车上挥手……
随着对陶铸、曾志批斗的升级,陶斯亮也受到牵连,尽管她当时已有几个月身孕,仍被强行遣往条件艰苦的大西北,途中身体虚弱的陶斯亮禁不住昼夜颠簸,差一点命丧黄泉。从此这个幸福之家天各一方,家成了一个虚有的框架。
不久,连丈夫具体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曾志也被赶出了中南海,要遣散到广州,陶斯亮被通知回来为母亲送行。此时北京已是初冬,凉风阵阵,满地落叶,曾志在女儿的陪伴下,匆匆踏上了南下的行程。就在这对母女在半路中转时,得到了陶铸在合肥去世的噩耗,这犹如晴天霹雳,曾志怎么也想不明白,泱泱大国的“第四号”领导人病重和离世前,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陶斯亮听到消息后泪如泉涌,难以自持,而久经风雨的曾志则紧握双手、含悲忍痛,一字一顿的问有关人员:“我们能去看看吗?”结果是不允许,她连看自己丈夫最后一眼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听到这不近人情的回答,曾志不再说一句话,只是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自己的夫君:“你一路走好!”后来老人家回忆说:当时我就坚信,党和国家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不会持续太久,我们的党有能力将它纠正过来。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域中,曾志想的还是党和国家。
曾志曾对自己说:我死后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
——临终遗愿:做一名彻底的丧葬改革者
粉碎“四人帮”以后,曾志在中央组织部担任副部长工作期间,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参与组织了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干部与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使一大批老干部和科技人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她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战线上的杰出领导人,坚持党的干部任用原则,为国家选拔、培养了很多人才。离休后虽然年事渐高,她依然以国事为重,关心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支持和参与一些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工作,经常叮嘱他们:坚持信仰、坚持原则,努力工作,为国家效力。晚年,她还十分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发表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在一次有关下一代教育的会议上,她就颇有见地的指出:“目前的反腐倡廉工作,主要是在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域中展开,然而精神领域中的腐败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忽视对下一代的正确引导,忽视下一代全面素质的提高,甚至娇宠下一代,同样是一种腐败,同样危及到我们民族的兴亡。”老人家这段10多年前的论述,如今听起来,依然发人深省。
而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又时时关心着年轻一代进步、成长的革命老人,她自己与蔡协民(烈士)所生的儿子蔡石红,直到她去世时,仍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务农。曾志一生就是这样,国事家事泾渭分明,从不混淆,这已成为她做人做事的原则。
这种原则的恪守,即便在她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毫不含糊,生命已经亮起“红灯”时,她想的依然是国家,忘的依然是自己。曾志生前就立遗嘱要求亲属:“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知打搅……绝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我想这样做才是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人死了,本人什么都不知道,亲友战友们来悼念,对后人安慰也不大,倒是增加了一些悲哀和忙碌。让我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葬改革者!”“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言辞凿凿,掷地有声。
1998年6月21日,曾志走完了她87年的生命历程,魂归苍山。后事完全是按老人家遗嘱办理的。6月26日曾志遗体火化时,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300多人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医院为她送行,其中有很多年轻人,足见人们对老人家的敬仰之情。没有灵堂、没有花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遗体火化过程,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在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勋老人做最后的告别,望着老人家的遗容,许多老同志泪打衣衫,久久不愿离去;许多中青年人泪水涟涟,哭声阵阵,“曾志——再见了!”“曾妈妈——您一路走好!”颤抖的哀祝声起伏不断、撼人心肺,那情那景感人至深,陶斯亮的女儿深受触动,感慨的说:“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精神不死!”
陶斯亮在给妈妈的小花圈上这样写到:“您所奉献的远远超出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欢乐、忧伤和祖国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她(他)的精神才会真正博大起来。曾志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忘怀一己以国事为重的巾帼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