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热点。本文在省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综述的基础上,根据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应在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游客参与性、宣传促销、创新旅游合作模式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河南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在欧洲发达地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地区,但乡村旅游大规模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评述。
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如何界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机制是怎样的?乡村旅游如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负面效应?在迄今为止的国内研究中,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分别从旅游主体、客体、活动形式、农业开发等角度进行了定义,较为全面。但是旅游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旅游日益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的改变和体验经济的到来,乡村旅游也正在从传统模式转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形态、新模式,所以如何把握好乡村旅游从传统模式向新形态、新模式的转变,将是下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二)省内乡村旅游的研究评述。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更加关注与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新的亮点。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关于河南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南乡村旅游现状的分析和策略的研究;二是对河南乡村旅游和农村关系的研究;三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及趋势研究;四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研究。
而对如何整体规划河南全省内的乡村旅游资源,使全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迈向一体化、市场化的问题鲜有研究。其次,乡村旅游对“三农”各方面的影响研究应进一步加深,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变原有乡村旅游中乡村单独规划的模式,进入城乡规划一体化研究。另外,对河南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实例。
根据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河南省内的乡村旅游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类,见表1:
(二)发展现状。
在2004年国家公布的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共有12个单位入围。在2005年1月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名列第五。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榜上有名。2006年,河南省政府更是抓住国家旅游局将那一年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主题旅游年”的契机,向省内国内市场策划推出中原乡村之旅,全面展示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崭新成就和亮丽风采。根据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9. 3万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乡村游,达到1000万人次。
1、发展规模。
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最初的都市郊区开设农家餐馆,提供简单住宿、餐饮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开发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体验性休闲活动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河南省共有农户家庭或合股经营的小型 “农家乐”经营户1500余户,投资总额达1.4亿元;以企业法人和私人资本投资为主的大中型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近 400个,投资规模达 24145亿元。2005年,全省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 13070人,接待游客 1385万人次,营业总额达 7134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年伊始,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从而为农村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0万个。 此项工程包括“一村一色”的旅游策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编制、乡村游导游人才培训、星级“农家乐”创建等。可见,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地理区位。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河南乡村旅游进行了重点研究,将乡村旅游的重点设在山区,如嵩山旅游区、南太行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其次就是各个城市近郊。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活动项目单一,淡旺季明显。
一些果园、花木园、茶园等在旅游旺季时适时推出果品、茶叶采摘节、花卉观赏节等活动。游客往往接踵而来,经济效益良好,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惨淡,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存在严重的闲置浪费。
2、卫生条件未达标准,服务人员素质急待提高。
在河南开展乡村旅游的一些村落,有些农户在河边、山涧边洗菜、洗衣等,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厕所设施极其简陋。农家旅馆、饭庄等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的农民为主,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技能薄弱,服务意识淡漠、管理较为混乱。
3、旅游产品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开发设计。
以重渡沟景区内的农家乐为例,该地农家乐开展的都是棋牌、餐饮、卡拉OK、山野味销售等活动。一些农家乐甚至变成了农家小饭店、农家麻将馆等。可见,农家乐项目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缺乏体验、休闲的创新项目,满足不了游客深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整体缺乏高档次的精品,在服务模式上亦有待创新。
4、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内涵不足。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传统乡村文化所彰显的文化品位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劳作方式、乡村服饰、特色饮食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乡土文艺、乡村节庆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
5、缺乏一体化规划,未形成规模效应。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整体上来看缺乏全面科学的一体化规划,各个旅游区、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不足,对形成规模效应、带来规模经济不利。
三、河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政府主导,整体优化旅游环境。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借助政府力量调动更多的产业要素,可以使乡村旅游业获得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型乡村旅游开发就是将乡村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的效率,谋求乡村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要进一步引进外资和民间投资,优化乡村旅游环境,特别是注意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的提高努力达到城市游客可接受的尺度,把乡村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二)提高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参与性和教育性。
当前普遍存在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农家游理念应该改变。要让游客参与到真正的农事活动中去,真正地了解甚至掌握一定的农耕知识,把“农家乐”与休假旅游和周末短期旅游相结合,现在很多城市的居民愿意租赁农民的小块土地进行耕种,体验种菜的乐趣和田园生活的享受,同是也可以在耕种的过程中对下一代进行生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增加郊区农民的收入。
在项目活动的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特色的挖掘,如:河南有很多地方戏种、表演节目(扭秧歌、踩高跷等)、地方乡村庙会、集市活动等,要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
(三)加强营销力度,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
河南乡村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中蕴藏着许多独特的旅游吸引要素,这是河南乡村旅游最独特、最具发展潜力的内容,如中原古镇、花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利用报刊、电台、互联网、广告、旅游宣传片、交易会、旅游大篷车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中介作用,推广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要看到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对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的巨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策划和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大型的旅游节事活动,塑造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如宝丰书会、浚县古庙会等活动。
(四)发展旅行社—营销公司—农家相结合的创新旅游模式。
具体做法是构建“公司+农民+旅行社”的运营机制。具体地说,营销公司作为联结农户和旅行社的中介机构,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农民负责组织自己社区内的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卫生环保工作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等工作,保证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体现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当然,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只是乡村旅游游客的一部分,但是采用这种创新模式,既可以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也为农家保证了充足的客源,可谓“三方共赢”。
(五)将规模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中。
2007年开始,河南省旅游发展实行总体构架“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少林寺—龙门石窟”将被打造成国际化旅游精品。其中“一心”是指以郑州为核心的全局性旅游发展思路,“两带”是指以郑、汴、洛为主的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五区”即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而“六板块”指的是豫中板块、豫西板块、豫北板块、豫东板块、豫南板块及豫西南板块六大旅游经济板块。可以借鉴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的总体布局,将沿黄河一带,郑汴洛城市周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嵩山四大山区的山村联动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决策咨询,2009(1).
[2]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23(6).
[3]王军.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经济生活,2009.
[4]郑琰,刘婷.论我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3(5).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河南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在欧洲发达地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地区,但乡村旅游大规模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评述。
针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国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如何界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机制是怎样的?乡村旅游如何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负面效应?在迄今为止的国内研究中,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分别从旅游主体、客体、活动形式、农业开发等角度进行了定义,较为全面。但是旅游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随着旅游日益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的改变和体验经济的到来,乡村旅游也正在从传统模式转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形态、新模式,所以如何把握好乡村旅游从传统模式向新形态、新模式的转变,将是下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二)省内乡村旅游的研究评述。
河南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更加关注与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新的亮点。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关于河南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南乡村旅游现状的分析和策略的研究;二是对河南乡村旅游和农村关系的研究;三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及趋势研究;四是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研究。
而对如何整体规划河南全省内的乡村旅游资源,使全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迈向一体化、市场化的问题鲜有研究。其次,乡村旅游对“三农”各方面的影响研究应进一步加深,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变原有乡村旅游中乡村单独规划的模式,进入城乡规划一体化研究。另外,对河南乡村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及实例。
根据国内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河南省内的乡村旅游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类,见表1:
(二)发展现状。
在2004年国家公布的首批20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共有12个单位入围。在2005年1月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河南省名列第五。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榜上有名。2006年,河南省政府更是抓住国家旅游局将那一年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主题旅游年”的契机,向省内国内市场策划推出中原乡村之旅,全面展示了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崭新成就和亮丽风采。根据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9. 3万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乡村游,达到1000万人次。
1、发展规模。
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最初的都市郊区开设农家餐馆,提供简单住宿、餐饮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开发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体验性休闲活动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河南省共有农户家庭或合股经营的小型 “农家乐”经营户1500余户,投资总额达1.4亿元;以企业法人和私人资本投资为主的大中型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近 400个,投资规模达 24145亿元。2005年,全省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 13070人,接待游客 1385万人次,营业总额达 7134亿元,有效地扩大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年伊始,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即在全省范围内扶持100个旅游村和10000户“农家乐”开展乡村旅游,从而为农村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0万个。 此项工程包括“一村一色”的旅游策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线路编制、乡村游导游人才培训、星级“农家乐”创建等。可见,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地理区位。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河南乡村旅游进行了重点研究,将乡村旅游的重点设在山区,如嵩山旅游区、南太行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其次就是各个城市近郊。
(三)河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活动项目单一,淡旺季明显。
一些果园、花木园、茶园等在旅游旺季时适时推出果品、茶叶采摘节、花卉观赏节等活动。游客往往接踵而来,经济效益良好,但是一旦过了节令,大多经营惨淡,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都存在严重的闲置浪费。
2、卫生条件未达标准,服务人员素质急待提高。
在河南开展乡村旅游的一些村落,有些农户在河边、山涧边洗菜、洗衣等,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厕所设施极其简陋。农家旅馆、饭庄等缺乏必要的消毒设施。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的农民为主,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服务技能薄弱,服务意识淡漠、管理较为混乱。
3、旅游产品缺乏新意,缺乏深层次的开发设计。
以重渡沟景区内的农家乐为例,该地农家乐开展的都是棋牌、餐饮、卡拉OK、山野味销售等活动。一些农家乐甚至变成了农家小饭店、农家麻将馆等。可见,农家乐项目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缺乏体验、休闲的创新项目,满足不了游客深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整体缺乏高档次的精品,在服务模式上亦有待创新。
4、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内涵不足。
目前河南乡村旅游产品普遍缺乏文化内涵。乡土特色不明显,传统乡村文化所彰显的文化品位远远没有体现出来,没有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劳作方式、乡村服饰、特色饮食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乡土文艺、乡村节庆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
5、缺乏一体化规划,未形成规模效应。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整体上来看缺乏全面科学的一体化规划,各个旅游区、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动不足,对形成规模效应、带来规模经济不利。
三、河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政府主导,整体优化旅游环境。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应采取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借助政府力量调动更多的产业要素,可以使乡村旅游业获得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型乡村旅游开发就是将乡村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的效率,谋求乡村地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要进一步引进外资和民间投资,优化乡村旅游环境,特别是注意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的提高努力达到城市游客可接受的尺度,把乡村旅游品牌做大做强。
(二)提高乡村旅游活动的游客参与性和教育性。
当前普遍存在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农家游理念应该改变。要让游客参与到真正的农事活动中去,真正地了解甚至掌握一定的农耕知识,把“农家乐”与休假旅游和周末短期旅游相结合,现在很多城市的居民愿意租赁农民的小块土地进行耕种,体验种菜的乐趣和田园生活的享受,同是也可以在耕种的过程中对下一代进行生活知识的教育。这样,可以增加郊区农民的收入。
在项目活动的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特色的挖掘,如:河南有很多地方戏种、表演节目(扭秧歌、踩高跷等)、地方乡村庙会、集市活动等,要让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地方特色。
(三)加强营销力度,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
河南乡村的传统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中蕴藏着许多独特的旅游吸引要素,这是河南乡村旅游最独特、最具发展潜力的内容,如中原古镇、花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等,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推介手段。利用报刊、电台、互联网、广告、旅游宣传片、交易会、旅游大篷车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中介作用,推广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除此之外,要看到乡村节事旅游活动对整个乡村旅游市场的巨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策划和举办一些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大型的旅游节事活动,塑造地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如宝丰书会、浚县古庙会等活动。
(四)发展旅行社—营销公司—农家相结合的创新旅游模式。
具体做法是构建“公司+农民+旅行社”的运营机制。具体地说,营销公司作为联结农户和旅行社的中介机构,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农民负责组织自己社区内的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卫生环保工作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等工作,保证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体现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当然,旅行社组织的游客只是乡村旅游游客的一部分,但是采用这种创新模式,既可以调动旅行社的积极性,也为农家保证了充足的客源,可谓“三方共赢”。
(五)将规模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整体规划中。
2007年开始,河南省旅游发展实行总体构架“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少林寺—龙门石窟”将被打造成国际化旅游精品。其中“一心”是指以郑州为核心的全局性旅游发展思路,“两带”是指以郑、汴、洛为主的沿黄河旅游发展带和京广、京珠沿线旅游发展带,“五区”即嵩山文化旅游区、南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区、伏牛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和豫东平原文化旅游区,而“六板块”指的是豫中板块、豫西板块、豫北板块、豫东板块、豫南板块及豫西南板块六大旅游经济板块。可以借鉴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心、两带、五区、六板块”的总体布局,将沿黄河一带,郑汴洛城市周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嵩山四大山区的山村联动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决策咨询,2009(1).
[2]万青.乡村旅游探论.许昌学院学报.2004,23(6).
[3]王军.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经济生活,2009.
[4]郑琰,刘婷.论我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23(5).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