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南方有嘉木,杭州一茶人

来源 :杭州·生活品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王旭烽约好采访的那天,她把饭碗摆在办公桌上,一边谈事一边得空吃几口饭,来往的人群络绎不绝,有谈电视剧本的,谈约稿事项的……几乎忙得来不及喝一口水。我问她,这么多年早已有所成就,何不放慢步子享受生活?她开玩笑说:“要是我放慢了脚步,你就没机会采访我了。”在这样的开场白里,这位原本神秘的“茶人”作家、教授,离我们很近。
  文字是空气、阳光和水
  王旭烽的身份比我们想象要多,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不过起初,她只想当好一名作家。
  王旭烽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按说学历史的人思维严谨,有时还有点枯燥乏味,但和她交谈,很难和这些字眼标签挂上钩。她从小就热爱艺术,倾向于作曲、唱歌、跳舞,毕业后从事过与音乐相关的工作,还在报社当过记者、编辑,在博物馆当过研究员。不过最终,她选择了茶与文学。按她自己的话说,她属于那种生来需要文学艺术的人,这和生来喜欢什么事物还不一样,喜欢大多是因为兴趣,需要则来自艰苦的生命磨合。“文学在我的生命中担当着祈祷、梦想和缓解的作用,是空气、阳光和水。”
  1989年,王旭烽开始从事茶文化研究,不曾想,在“茶”中竟找到了文学创作的灵感,为后续创作输入新鲜血液。起初,王旭烽只想花一到两年时间,写一部二十五万字左右的长篇,不料后来,二十五万变成了一百三十万,过程长达十年,这也才有了后来的《茶人三部曲》。
  得空,去读了《茶人三部曲》, 竟着了迷。故事发生在烟雨朦胧的绿茶之都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塌上;下一代茶人杭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的时代,有抱负却生性优柔寡断,爱的茫然若失,最终走向佛门;杭天醉的三子三女,则走过一个更广阔的时代,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不同命运,见证了华茶的兴衰起落。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成章。
  你所想象的作家是怎样的生活?光鲜可能只是假象,王旭烽的背上有一块突出的地方,她说是常年伏案奋笔疾书留下的。对于王旭烽来说,那时候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有时候整整一个星期不出门,埋头码字,刻画了一个个的人物故事。正如王旭烽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边劳作,一边感受;生命之上,犹有天命。”她鼓励身边的人,工作着是美丽的,她也是在这样的忙碌中寻找美丽。
  十年磨一剑,《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和二部《不夜之侯》获得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也是王旭烽人生最坚实的一歩。
  改行当起了茶教授


  后来,王旭烽又改行当起了茶教授。大概是性情中人,这个决定几乎是刹那间的事。
  只因有一次和浙江农林大学校长、书记聊起茶,当时她讲了一些关于茶的基本常识,半个月后学校打电话希望她能去授课。“然后我就去了,当时觉得当教授和作家差不多,来了以后才发现没那么简单。”
  确实,教书育人不是一件想当然简单的事儿。当时学校的茶文化学院刚组建,一切都在起步阶段。王旭烽还记得两年前,有个学生不看好就业想转系,当时就被她痛骂了一顿。“这么好的专业你还要转系?直到前几天我去看节目排练,这个女生表现得特别出色。她说感谢我,当年骂醒了她。” 采访当天,王旭烽又挖掘了一个自己的学生,成为了茶文化传播的工作者。这些年,她不断教书育人,带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去世界各地演出,看遍名川大山,参与了所有与茶相关的艺术活动。
  2011年,她的越剧作品《藏书之家》和昆曲上下本的《红楼梦》相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通常,作家们都在写电影、电视剧本,她却热衷于舞台剧,初心不改,2012年,原创话剧《六羡歌》在杭州首次公演,不少学生就参与了演出。
  这么多年走过来,这其中的个中酸甜苦辣大概也只有她自己知道。王旭烽总说做一件事就要认真做好,初涉教育圈的王旭烽,当年就像一个刚实习的大学生一般,会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备课工作,曾有同事在她第一节课厚厚的备课笔记上看到:“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以前不当老师的很多年,王旭烽都在给别人过教师节,这些年她也多出了这个意义非凡的节日。职业,它不仅需要神圣,更要因其而享受幸福感,对于王旭烽来说,这样的幸福感,正是教师这个职业带给她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充满着互动,你看着他们从一块铁变成一块钢,看着他们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你能说你没有快感吗?”
  到了收获的季节,王旭烽的学子遍布全国各地,茶企业,茶教育、茶文化研究会,还有一些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也有学生去了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去到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文化的志愿者。这些曾经的小朋友们,竟也成了她心中所希望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使者”了,这般模样,她是深感欣慰的。
  传播优秀茶文化
  向全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是王旭烽今年的目标。虽然以往,她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向外传播与耕耘。


  花茶驿站对王旭烽的茶文化传播工作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家小店坐落在文二西路上,开业还没几天,简单温馨的布置,却有着江南茶香的迷人气质。王旭烽常在这里谈事,也会邀请友人来尝鲜新茶。
  细数王旭烽与茶的三两事,那真是数不过来。比如每年谷雨4月20日,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茶公益活动“全民饮茶日”,这个节日当年正是王旭烽推动的,当时也是经过五年的努力,被杭州市人大正式确立为法定节日。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她还提出“茶为国饮、茶入校园”,推动“青春版茶文化”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这与王旭烽的座右铭“即知即行”倒是挺符合,步履不曾停,生命不止息。
  王旭烽内心也有江南人对茶的一种眷恋,如果用一种植物来关照我们这个民族的话,没有什么比茶来得更为合适了。茶的内敛、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等很多特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相关。可是,如何才能向全世界展示我大中华的优秀茶文化?过去,大多数人只专注于学术研究,这些年,王旭烽承担起了关于茶文化的学术与传播双重责任,开始探索传播中国茶文化的新方式。
  细细回想她近年的一些作品,其实都还是和茶文化教学有关,却不会以单一的教材形式呈现,它们更多地融入了舞台剧、文学作品,小说、戏剧等一切文化艺术活动里,以更大众的方式去普及。
  今年,王旭烽带领学生演出的版图进一步扩大,计划里有俄罗斯、印度、尼泊尔、法国、北美。按王旭烽的话说,传播茶文化并不是卖茶叶,写书、拍电视剧、拍纪录片,都是些文艺的事儿。不久,《茶人三部曲》也要拍成电视剧了。
  对于王旭烽的描绘其实挺难的,仔细寻味了一番,发现她和茶倒是挺像的,高贵而朴实。高贵,是在精神层面,丰富到华丽,在生活上却俭朴为零。很多人说,王旭烽是工作狂,也有人说她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还说:“王旭烽像个母亲,总是要护住身边的人。”这都是比较了解王旭烽的,不了解的或者还觉得像她这样的名教授、名作家,大约都活得风花雪月呢!
  关于王旭烽的故事,能读懂的人总是能懂。
其他文献
我在北方吃过馄饨。北方的馄饨更像饺子,皮厚馅少,清汤寡水,一大把虾皮,一大把香菜,吃起来没有什么滋味。南方的馄饨,尤其是杭州的馄饨,相比之下就小清新了。江南的馄饨,有些
当杭州西湖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其相伴相生的龙井茶文化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一同被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是茶文化发展史上最绚丽的篇章。  杭州,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清茶,喝出的是婉约清丽的江南气韵,更是世所罕见、独特骄人的茶文化。  记 者:您过去一直从事农村工作,很早就接触茶,也接触了许多茶农,对茶很了解,为什么人们都说茶叶是“神奇的东方树叶”?  虞荣仁:俗话说,
余杭梦想小镇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核心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主要锁定互联网创业和科技金融两大产业门类。从2014年9月启动建设,到2015年3月先导区块建成开放,半年时间就
NO.1 卢正浩——杭州茶界的传奇在杭州,"卢正浩"代表了很多含义,他是一位茶人的名字,又是一个响亮的茶叶品牌,不仅有以此命名的茶庄,还在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开具了旗
是时候从世界出发,去隐居几天,生命不该太拥挤,得空点。对于隐居集团的创始人黄严来说,每一个隐居的选址,大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情怀,隐居西湖·杭州,在西子湖畔、山色空蒙中,卸下满身疲惫;隐居繁华·上海,十里洋场,遗忘俗世的纷扰……隐居、小隐、乡宿,从城市走向乡村,还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  做一件小事,一不小心做大了  “我相信性格即命运,心态定悲喜。”隐居集团的创始人黄严,在18岁时就有六个人生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