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插的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我走进某园大班观察区域游戏。游戏开始了一会儿,我发现主班老师蹲在一位叫凯凯的小男孩身边。原来老师发现他的桌上随意堆积着三四块乐高积木,他并没有行动,似乎也不知道做什么。于是,老师询问他想做什么,他没有回答;老师又提了建议,他不回应。见互动没有效果,老师说让他再想想,就离开了,给他继续思考和选择的时间。
  过了一会儿,对面的东东端来一筐乐高积木玩。放在桌上后,他拿起了玩具筐中的图纸,打开插船的那一页放在桌上,随后又拿起筐中一个底板和小插件开始插船。插的过程中不时地看图,到筐里扒拉扒拉找插件,一步一步完成着他的计划。他很专注,但他每次找插件都要扒拉一会儿,花一定的功夫。
  凯凯先是看了一会儿他插的船,又看看图,然后起身也在筐中幫他找。他找得很快,一会儿就给东东找到一块,东东赶紧插到自己的船上。一会儿,东东又看图,凯凯也看,似乎能从东东的目光中发现他找的是哪块。东东又在筐里扒拉插件,找半天还没找到时,凯凯很快找到了并递给他,东东又插到自己的船底板上。
  就这样,凯凯帮东东找了三四次,凯凯总能先于东东找到需要的插件。于是,东东开始悄悄地指图上他需要的插件,凯凯找给他。又找了两次,当看见东东并没有很快找到插的地方时,凯凯自然地拿过了船帮他插上。看见凯凯插上以后,东东又拿回来继续插。
  后来,依然是凯凯帮东东找,但见他还在寻找插的地方时,凯凯又拿回来帮助他插。插好后,东东又拿回去了。就这样,两三个来回,两人自然地轮流、合作,没有任何矛盾发生。
  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来了,他们将其他插件和图纸收好,东东把玩具送回去了,把插了一半的船拿了出来。分享时,老师叫起东东问他是否想分享。东东站起来拿着自己的船介绍,但并没有说太清楚。凯凯自信地站起来说:“今天我们俩插了一条船,我们是照着图插的……”
  我惊讶地听着原本是游戏中配角的凯凯侃侃而谈自己和东东共同的作品。游戏开始,他本来没有确定的游戏方向和内容,即使老师介入给他建议他也没有确定,而东东的拼插行为却引起了凯凯的关注。凯凯最初是从帮助东东的角度出发,参与了拼插,但也许正是在不断地帮助东东找、拿材料的动作中,他找到了成就感和游戏方向,最后自信地告诉大家这个作品是自己和东东共同完成的。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几点启示。
  第一,在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氛围中,孩子的合作是在需要时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他们自身是有合作能力的。
  第二,孩子游戏时的一时无意识、无计划,不等于他不能学习、不能发展。孩子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学习方式和特点,有自己的节奏、智慧,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游戏,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精神的满足。
  第三,从他们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弱势真的不一样。东东的计划性强,但观察识图和辨别插件的能力稍弱于凯凯,所以在自然游戏状态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乐于接受凯凯的帮助。凯凯虽然开始时计划性不强,方向也不明确,但东东的行为帮助他确定了游戏方向。凯凯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愿意帮助东东。而且,即使他是与东东从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图纸,也能很快地从众多插件中找到东东需要的插件。可见,他对图纸和插件的观察辨别能力非常强。而东东用上插件并接受凯凯、寻求他的帮助,让凯凯感受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不断和东东合作,完成作品。
  凯凯和东东合作插船的案例过程并不复杂,成果也不显赫,但对其过程的深入观察再次让我看到了孩子世界的精彩、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看到了孩子们的智慧,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可爱的孩子们。■
其他文献
我班有一位“特殊”的孩子,他就是奇奇——一位攻击性、排他性、自我观念都非常强的孩子。奇奇的爸爸是一位税务工作者,近两年借调外地,通常周末回家;妈妈是一位医生,工作忙还常常有夜班。孩子两岁前的照料主要由保姆负责,两岁后,由外公外婆照料奇奇。  奇奇的到来给班级工作带来了一次次挑战,老师们记录了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况。  小班行为观察  2016.9.1 小一班 晨间入园  今天,奇奇来得较早
升入中班后,我们班的小朋友对新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几名小朋友在美工区的角落发现了一块蓝色的花布,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议论纷纷。户外活动前,孩子们带着这块布,上楼去问了已经升入大班的哥哥姐姐,得知这块看上去旧旧的布是一块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蓝?为什么有花里胡哨的图案?是谁做出来的?说实话,在没有遇见这块布以前,我也不清楚什么是蓝印花布,孩子们的提问一样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
该不该让硕硕转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是,因为转班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该由家园双方共同重视,对硕硕加强规则意识和交往技能的培养,同时切实帮助文文和其他幼儿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二是,倘若同意让硕硕转班,可能会影响教师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影响班级的稳定和幼儿园的管理,甚至给日后的管理带来弊端。  当某个孩子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坚持原则,更需要讲究沟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直强调幼儿学习的整体性。通过《7只小猴去旅行》这本童趣十足又耐人寻味的绘本,谭老师带领孩子们以阅读作为支点,开启了一场童眼看戏剧的主题活动探索之旅,呵护孩子们阅读兴趣的萌芽,支持孩子们积极表达自我,不断追寻孩子兴趣的生长点,提升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共构讲故事、演戏剧的生长之树。  这里的绘本学习不单纯是一个阅读题材的主题活动,老师关注的也不仅仅是《7只小猴去旅行》材料
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去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然而,我们教师往往喜欢热闹的课堂,课堂上如果出現一分钟的安静,教师就觉得有一个世纪那么长了,认为学生的思想都没有集中。其实,安静不等于空白,一味
王老师在话题中没有写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但从幼儿的表现上看,感觉是一次中班的音乐活动。我觉得林林的表现很生动、形象,用滚来滚去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杨絮,很贴近幼儿在生活中的认知。这应该肯定,但是要注意方法。  如果是我,我会请小朋友们都安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请林林上来向大家说一说,“你觉得风来了的时候,杨絮还可以怎么表现呢?”如果他还是躺在地上滚来滚去,这时我就会说:“小朋友是喜歡空中飞舞的
孩子们升入大班后,猛然间出现了对汉字的兴趣。他们会主动辨认生活中出现的常见汉字,发现自己认识的字会很骄傲地大声读出来。有些孩子已经能将故事书中的一些文字认出来,看书时爱问“这是什么字”。孩子还通过涂鸦、绘画、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等进行前书写活动。既然孩子们有了这样的自发兴趣,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对汉字的认识,进行符合大班实际水平的前书写活动呢?  班级中的小朋友提出了一些关于汉字
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规则随处可见。面对话题中提到的“疯玩”孩子,我们既要分析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行为动机意图等内部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游戏内容、班级环境等外部因素。内外兼顾,让规则走进孩子的世界。  多途径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认同规则,而认同的前提是需要。规则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我们不妨通过规则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些游戏的规则隐藏在游戏内容里,幼儿可
“承认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认同教师性格的独特性,鼓励教师表达的多样性,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能行”是我们幼儿园多年来形成的教师观。正是扎根于这样的团队文化,我园提出通过“同伴指导”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并赋予“同伴指导”这一概念新的内涵,不再是大多数文献中所界定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充当指导者,引领和帮助新教师或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优势,鼓励任何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课程实施中的
【前情提要】秉承着太爷爷“洛作智水”的要义,在两代人的智慧与努力下,康家终于扭转颓势,逐渐崛起成为河洛地区有名的大商户,生意遍及全国。不料灾祸接踵而至,先是师傅仓爷客死异乡,之后马爷为康悔文的幼子顶罪而被困狱中,就连悔文妻子念念的身世也遭到了怀疑……一连串的灾祸能否将康家击倒?康悔文又将如何破解困局?请继续阅读长篇小说《河洛图》。  第十六章  一  在康家的历史上,朱念念的来历一直是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