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我走进某园大班观察区域游戏。游戏开始了一会儿,我发现主班老师蹲在一位叫凯凯的小男孩身边。原来老师发现他的桌上随意堆积着三四块乐高积木,他并没有行动,似乎也不知道做什么。于是,老师询问他想做什么,他没有回答;老师又提了建议,他不回应。见互动没有效果,老师说让他再想想,就离开了,给他继续思考和选择的时间。
过了一会儿,对面的东东端来一筐乐高积木玩。放在桌上后,他拿起了玩具筐中的图纸,打开插船的那一页放在桌上,随后又拿起筐中一个底板和小插件开始插船。插的过程中不时地看图,到筐里扒拉扒拉找插件,一步一步完成着他的计划。他很专注,但他每次找插件都要扒拉一会儿,花一定的功夫。
凯凯先是看了一会儿他插的船,又看看图,然后起身也在筐中幫他找。他找得很快,一会儿就给东东找到一块,东东赶紧插到自己的船上。一会儿,东东又看图,凯凯也看,似乎能从东东的目光中发现他找的是哪块。东东又在筐里扒拉插件,找半天还没找到时,凯凯很快找到了并递给他,东东又插到自己的船底板上。
就这样,凯凯帮东东找了三四次,凯凯总能先于东东找到需要的插件。于是,东东开始悄悄地指图上他需要的插件,凯凯找给他。又找了两次,当看见东东并没有很快找到插的地方时,凯凯自然地拿过了船帮他插上。看见凯凯插上以后,东东又拿回来继续插。
后来,依然是凯凯帮东东找,但见他还在寻找插的地方时,凯凯又拿回来帮助他插。插好后,东东又拿回去了。就这样,两三个来回,两人自然地轮流、合作,没有任何矛盾发生。
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来了,他们将其他插件和图纸收好,东东把玩具送回去了,把插了一半的船拿了出来。分享时,老师叫起东东问他是否想分享。东东站起来拿着自己的船介绍,但并没有说太清楚。凯凯自信地站起来说:“今天我们俩插了一条船,我们是照着图插的……”
我惊讶地听着原本是游戏中配角的凯凯侃侃而谈自己和东东共同的作品。游戏开始,他本来没有确定的游戏方向和内容,即使老师介入给他建议他也没有确定,而东东的拼插行为却引起了凯凯的关注。凯凯最初是从帮助东东的角度出发,参与了拼插,但也许正是在不断地帮助东东找、拿材料的动作中,他找到了成就感和游戏方向,最后自信地告诉大家这个作品是自己和东东共同完成的。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几点启示。
第一,在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氛围中,孩子的合作是在需要时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他们自身是有合作能力的。
第二,孩子游戏时的一时无意识、无计划,不等于他不能学习、不能发展。孩子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学习方式和特点,有自己的节奏、智慧,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游戏,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精神的满足。
第三,从他们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弱势真的不一样。东东的计划性强,但观察识图和辨别插件的能力稍弱于凯凯,所以在自然游戏状态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乐于接受凯凯的帮助。凯凯虽然开始时计划性不强,方向也不明确,但东东的行为帮助他确定了游戏方向。凯凯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愿意帮助东东。而且,即使他是与东东从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图纸,也能很快地从众多插件中找到东东需要的插件。可见,他对图纸和插件的观察辨别能力非常强。而东东用上插件并接受凯凯、寻求他的帮助,让凯凯感受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不断和东东合作,完成作品。
凯凯和东东合作插船的案例过程并不复杂,成果也不显赫,但对其过程的深入观察再次让我看到了孩子世界的精彩、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看到了孩子们的智慧,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可爱的孩子们。■
过了一会儿,对面的东东端来一筐乐高积木玩。放在桌上后,他拿起了玩具筐中的图纸,打开插船的那一页放在桌上,随后又拿起筐中一个底板和小插件开始插船。插的过程中不时地看图,到筐里扒拉扒拉找插件,一步一步完成着他的计划。他很专注,但他每次找插件都要扒拉一会儿,花一定的功夫。
凯凯先是看了一会儿他插的船,又看看图,然后起身也在筐中幫他找。他找得很快,一会儿就给东东找到一块,东东赶紧插到自己的船上。一会儿,东东又看图,凯凯也看,似乎能从东东的目光中发现他找的是哪块。东东又在筐里扒拉插件,找半天还没找到时,凯凯很快找到了并递给他,东东又插到自己的船底板上。
就这样,凯凯帮东东找了三四次,凯凯总能先于东东找到需要的插件。于是,东东开始悄悄地指图上他需要的插件,凯凯找给他。又找了两次,当看见东东并没有很快找到插的地方时,凯凯自然地拿过了船帮他插上。看见凯凯插上以后,东东又拿回来继续插。
后来,依然是凯凯帮东东找,但见他还在寻找插的地方时,凯凯又拿回来帮助他插。插好后,东东又拿回去了。就这样,两三个来回,两人自然地轮流、合作,没有任何矛盾发生。
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来了,他们将其他插件和图纸收好,东东把玩具送回去了,把插了一半的船拿了出来。分享时,老师叫起东东问他是否想分享。东东站起来拿着自己的船介绍,但并没有说太清楚。凯凯自信地站起来说:“今天我们俩插了一条船,我们是照着图插的……”
我惊讶地听着原本是游戏中配角的凯凯侃侃而谈自己和东东共同的作品。游戏开始,他本来没有确定的游戏方向和内容,即使老师介入给他建议他也没有确定,而东东的拼插行为却引起了凯凯的关注。凯凯最初是从帮助东东的角度出发,参与了拼插,但也许正是在不断地帮助东东找、拿材料的动作中,他找到了成就感和游戏方向,最后自信地告诉大家这个作品是自己和东东共同完成的。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几点启示。
第一,在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氛围中,孩子的合作是在需要时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他们自身是有合作能力的。
第二,孩子游戏时的一时无意识、无计划,不等于他不能学习、不能发展。孩子有自己的游戏方式、学习方式和特点,有自己的节奏、智慧,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游戏,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精神的满足。
第三,从他们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和弱势真的不一样。东东的计划性强,但观察识图和辨别插件的能力稍弱于凯凯,所以在自然游戏状态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乐于接受凯凯的帮助。凯凯虽然开始时计划性不强,方向也不明确,但东东的行为帮助他确定了游戏方向。凯凯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愿意帮助东东。而且,即使他是与东东从完全相反的方向去观察图纸,也能很快地从众多插件中找到东东需要的插件。可见,他对图纸和插件的观察辨别能力非常强。而东东用上插件并接受凯凯、寻求他的帮助,让凯凯感受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不断和东东合作,完成作品。
凯凯和东东合作插船的案例过程并不复杂,成果也不显赫,但对其过程的深入观察再次让我看到了孩子世界的精彩、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看到了孩子们的智慧,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可爱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