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整合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除了科学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课外科技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可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了课外科技活动的教育作用,科学课堂教学与科技活动各行其是,没有发挥教育的合力。
一、挖掘“同步探究活动”,夯实课外科技活动内容
科学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尤其教材“同步探究”和“拓展活动”两大板块,将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更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并以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考察、种植、养殖、科普宣传等形式为主,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为我校科技活动内容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科技活动的内容。
每一学期开学前,我校科技小组的所有成员,首先对新学期的科学教材进行学习,分析教材中的各项科学活动,哪些能在课堂上完成,哪些需要放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处理。 “同步探究中拓展活动”的内容,一般都要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对于这些内容,再进行分类,以确定适合在全校开展的科技活动,和在兴趣小组内开展的活动。
二、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因为受课堂、课时的限制,很多课本上的探究内容无法拓展,学生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又非常高涨。结合每年我们参与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之科技实践活动,把这一部分课题作了改进,将其移植到校园中。
1.观察、实验活动
观察、实验活动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基础性活动。
(1)观察活动。包括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观察活动,如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水的变化、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借助一定的仪器的观察、观测活动。如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植物器官结构等。
(2)实验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比较、实验,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现象的一种手段。例如在进行“玩具中的科学”科技活动时,用废旧饮料瓶制作各种玩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样品或者半成品,演示制作的过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事物,具体掌握事物的外形特点、结构要求,然后动手自己制作。
(3)科学考察活动。如地形地貌考察、环境考察、动、植物资源考察等。例如我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宛山》进行了地貌探究,让学生了解地层是怎样形成的。
2.小制作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好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步工程。用泡沫塑料进行山水盆景的制作、简易望远镜制作,机器人制作等。组织学生采集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和矿石标本,进行加工、展览,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标本的制作方法,又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
3.创新大赛活动
结合创新大赛活动开展科技教育,例如六年级学生开展了《科技就在我身边》《酸雨的形成》等探究活动,五年级开展了《水调查》的研究,四年级同学开展了《七巧板》《生活中的垃圾处理》活动。
这种活动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有规律可循。我校科技辅导员采用“改进缺点”、“联想创造”、“定向攻关”等一整套办法进行辅导,启发了学生进行革新、发明和创造的欲望,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综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科技竞赛活动
以“科技活动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等大型传统活动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突破口,学校不定期举行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如小制作、科普小报、科学幻想画、航模等专项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在各种比赛活动中学生总会全身心投入,虽然奖励往往就是一句话、一张奖状,但学生却是乐此不疲。通过参与科技比赛,学生们收获了成就,感受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学生们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在成功与收获中茁壮成长。
一、挖掘“同步探究活动”,夯实课外科技活动内容
科学教学目标都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尤其教材“同步探究”和“拓展活动”两大板块,将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更有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并以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考察、种植、养殖、科普宣传等形式为主,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和生活。为我校科技活动内容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科技活动的内容。
每一学期开学前,我校科技小组的所有成员,首先对新学期的科学教材进行学习,分析教材中的各项科学活动,哪些能在课堂上完成,哪些需要放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去处理。 “同步探究中拓展活动”的内容,一般都要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对于这些内容,再进行分类,以确定适合在全校开展的科技活动,和在兴趣小组内开展的活动。
二、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因为受课堂、课时的限制,很多课本上的探究内容无法拓展,学生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兴趣又非常高涨。结合每年我们参与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之科技实践活动,把这一部分课题作了改进,将其移植到校园中。
1.观察、实验活动
观察、实验活动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基础性活动。
(1)观察活动。包括以自然为主要对象的观察活动,如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水的变化、动物的生活习性等。借助一定的仪器的观察、观测活动。如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植物器官结构等。
(2)实验活动。在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比较、实验,研究物理、化学、生物现象的一种手段。例如在进行“玩具中的科学”科技活动时,用废旧饮料瓶制作各种玩具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样品或者半成品,演示制作的过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事物,具体掌握事物的外形特点、结构要求,然后动手自己制作。
(3)科学考察活动。如地形地貌考察、环境考察、动、植物资源考察等。例如我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走近宛山》进行了地貌探究,让学生了解地层是怎样形成的。
2.小制作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好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起步工程。用泡沫塑料进行山水盆景的制作、简易望远镜制作,机器人制作等。组织学生采集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和矿石标本,进行加工、展览,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标本的制作方法,又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
3.创新大赛活动
结合创新大赛活动开展科技教育,例如六年级学生开展了《科技就在我身边》《酸雨的形成》等探究活动,五年级开展了《水调查》的研究,四年级同学开展了《七巧板》《生活中的垃圾处理》活动。
这种活动虽然没有固定模式,但有规律可循。我校科技辅导员采用“改进缺点”、“联想创造”、“定向攻关”等一整套办法进行辅导,启发了学生进行革新、发明和创造的欲望,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综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科技竞赛活动
以“科技活动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青少年科普知识竞赛”等大型传统活动为主线,以特色活动为突破口,学校不定期举行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如小制作、科普小报、科学幻想画、航模等专项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在各种比赛活动中学生总会全身心投入,虽然奖励往往就是一句话、一张奖状,但学生却是乐此不疲。通过参与科技比赛,学生们收获了成就,感受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学生们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在成功与收获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