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不是课堂教学的延时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延时服务是“双减”目标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各地正在全面展开.眼下,课后延时服务多为整班建制,主要形式和内容仍然是教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填塘补缺”.这样的课后延时服务易于管理,成效显见,也受多数家长的欢迎.但是,这样的课后延时服务容易被简单地等同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时间的延长,笔者认为课后延时不是课堂教学的延时.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能力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的进程.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不同利益治理主体价值共创和行为协同的过程,为实现“共治”“善治”的治理目标,在“放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对治理主体进行“赋能”,促进和发展其治理能力.“赋能”是动态发展的,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突出对高等教育治理主体认知和行为的改善.依据价值共创网络的分析框架,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网络环境的结构赋能、中观层面信息技术的技术赋能和微观层
人工智能以智能算法精准聚焦大学生学情、以“代具”外包大量重复性教学工作并赋能“创新型”思政课教师、助力教学评价以推进“教”与“学”的共生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加上思政课教师对AI存在某种认知偏差,致使大学生学习浅层化加剧、思政课教师“教书”与“育人”角色混乱,人工智能管理的数据风险又影响了数据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创造.因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牢牢抓住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在提升智能素养水平的同时挖掘“人机协同
高品质高中建设从根本上取决于学校对教育发展规律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准确把握.一方面,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广大教育人的使命;另一方面,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品质高中建设必须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