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产业初具规模,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牛的养殖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肉牛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近十年发展相对较快。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肉牛存栏量达1.06亿头,牛肉总产量791万吨。紧随美国和巴西,成为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量中占比提高至9.3%。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的现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事实上,近年我国牛肉消费总量和牛肉价格也都逐年递增,表明我国已进入牛肉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2000年以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饲养方向发展。在相关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探寻出了“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专家 协会 基地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2007年底,全国省级以上肉牛相关龙头企业90余家,肉牛规模化养殖量为34.6%,意味着我国肉牛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近五年,我国牛肉平均产量以每年2.8%左右的速度递增。肉牛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新兴支柱产业。但比发达国家,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一方面由于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慢。导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不如发达国家。
高档牛肉占牛肉总产量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肉牛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档牛肉更有助于提高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我国的高档牛肉主要依靠进口。目前国内肉牛的主导品种仍然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18%。来自奶牛的牛肉尚不足3%。分户饲养、集中育肥仍然是当前我国肉牛生产的主要方式。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虽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黄牛品种,如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晋南牛、夏南牛、延黄牛等,但仍然缺乏专门化的优质肉牛品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先后引进了一些国外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短角红、丹麦红、利木赞、德国黄、皮埃蒙特等。以此来改良我国地方黄牛,但限于规模、饲养条件和选育水平,其后代生产水平相比国外差距仍较大。
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2)缺乏有效保护基础母牛群的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全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有些地方接近60%。(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4)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质优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5)肉牛企业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肉牛产业虽然取得初步发展,但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化组织体系尚不完善,集约化程度不高,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升级支持,社会认知度较低,产业影响市场的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均制约着我国肉牛业的发展,解决相关问题,就意味着把握住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二、多方支持,顺应肉牛产业发展大趋势
1 加大投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据人均牛肉占有量、国际市场价格、品改潜力以及饲草资源等指标预测,肉牛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为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支持和技术投入。并制定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保护基础母牛的政策措施。以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实行肉牛产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2 加强地方牛品种保护与开发,加速地方黄牛品种改良。主产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有效实施。研究出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以保为主,保育结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和提高,并挖掘潜在的商业优势。
必要时可采用导人杂交和联合育种模式,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杂交模式,推进优质肉牛专门化品种的培育进程。处理好有关地方品种的保护与改良的问题,避免出现“杂交污染”。同时也要研究解决提高外来遗传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重点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优秀种公牛引进与培育工作的力度,加强种公牛站和品种改良中心(站、点)建设,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此外,加强母牛基地建设是提高肉牛存栏量的根本措施,尤其要加强对杂交一代母牛的选留和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改良效果。
3 向奶牛要牛肉,以奶公犊育肥扩大牛源。国外荷斯坦奶牛公牛犊除种用外,绝大多数进行小白牛肉的生产。美国30%的牛肉来源于奶牛,犊牛肉和小牛肉中,约73%是由奶公犊育肥,英国牛肉的80%也源于奶公犊,欧洲牛肉中45%来自奶牛。利用奶公犊育肥生产小白牛肉,已成为国际市场牛肉的重要来源。
综合看待奶牛业和肉牛业的发展,两者应为互补关系。我国在奶牛生产过程中,奶公犊除极少数用作培育种公牛外。大多数被直接宰杀,进入牛肉市场。由于刚出生的犊牛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的部分尚未发育,只能以普通牛肉价格售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相当不划算。而另一方面。我国肉牛市场却面临牛源短缺、优质牛肉供应不足的问题。采用向奶牛要牛肉的模式,一方面节约了奶牛资源,同时也能有效增加我国牛肉产量,尤其是高档牛肉的产量,实现奶牛业和肉牛业协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
4 开发利用饲料饲草资源,全面朝规模养殖方式转化。用本地的饲草饲料资源,养殖架子牛及空怀母牛。降低养殖成本,促进节粮型肉牛产业的发展。北方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在饲草资源丰富的地区扶持肉牛养殖场(小区)建设饲料氨化、青贮相关设施,推广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技术,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
通过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小农场、育肥场、屠宰厂与消费市场连接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建议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积极鼓励农民转变肉牛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将其作为推动肉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引导建立“公司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提高肉牛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
5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逐步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生产水平,技术支撑单位可针对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并将相应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由此才能逐步实现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牛的养殖一直以役用为主、肉用为辅。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肉牛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近十年发展相对较快。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肉牛存栏量达1.06亿头,牛肉总产量791万吨。紧随美国和巴西,成为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量中占比提高至9.3%。研究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的现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事实上,近年我国牛肉消费总量和牛肉价格也都逐年递增,表明我国已进入牛肉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2000年以来,我国肉牛的饲养方式正由放牧向全舍饲或舍牧结合的规模化饲养方向发展。在相关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探寻出了“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专家 协会 基地 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2007年底,全国省级以上肉牛相关龙头企业90余家,肉牛规模化养殖量为34.6%,意味着我国肉牛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近五年,我国牛肉平均产量以每年2.8%左右的速度递增。肉牛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新兴支柱产业。但比发达国家,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出口量不足国际牛肉贸易量的1%。一方面由于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慢。导致肉牛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明显不如发达国家。
高档牛肉占牛肉总产量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肉牛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档牛肉更有助于提高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我国的高档牛肉主要依靠进口。目前国内肉牛的主导品种仍然是肉用性能欠佳的地方黄牛品种。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18%。来自奶牛的牛肉尚不足3%。分户饲养、集中育肥仍然是当前我国肉牛生产的主要方式。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虽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黄牛品种,如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晋南牛、夏南牛、延黄牛等,但仍然缺乏专门化的优质肉牛品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地方先后引进了一些国外肉牛品种,如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短角红、丹麦红、利木赞、德国黄、皮埃蒙特等。以此来改良我国地方黄牛,但限于规模、饲养条件和选育水平,其后代生产水平相比国外差距仍较大。
制约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几点:(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2)缺乏有效保护基础母牛群的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全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有些地方接近60%。(3)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肉牛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偏低。(4)牛肉品质、分级标准、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不足,质优优价的市场基础尚未形成。(5)肉牛企业起点不高。产业与金融资本缺乏结合点,市场拉动作用还没有上升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肉牛产业虽然取得初步发展,但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化组织体系尚不完善,集约化程度不高,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升级支持,社会认知度较低,产业影响市场的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均制约着我国肉牛业的发展,解决相关问题,就意味着把握住了肉牛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二、多方支持,顺应肉牛产业发展大趋势
1 加大投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据人均牛肉占有量、国际市场价格、品改潜力以及饲草资源等指标预测,肉牛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为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肉牛养殖业的资金、物质支持和技术投入。并制定肉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保护基础母牛的政策措施。以扶持和促进肉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实行肉牛产业归口管理。以增强政府对肉牛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2 加强地方牛品种保护与开发,加速地方黄牛品种改良。主产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种选育方案并加以有效实施。研究出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综合技术,以保为主,保育结合,以育促保。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根据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和提高,并挖掘潜在的商业优势。
必要时可采用导人杂交和联合育种模式,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杂交模式,推进优质肉牛专门化品种的培育进程。处理好有关地方品种的保护与改良的问题,避免出现“杂交污染”。同时也要研究解决提高外来遗传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重点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优秀种公牛引进与培育工作的力度,加强种公牛站和品种改良中心(站、点)建设,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此外,加强母牛基地建设是提高肉牛存栏量的根本措施,尤其要加强对杂交一代母牛的选留和保护力度。不断巩固改良效果。
3 向奶牛要牛肉,以奶公犊育肥扩大牛源。国外荷斯坦奶牛公牛犊除种用外,绝大多数进行小白牛肉的生产。美国30%的牛肉来源于奶牛,犊牛肉和小牛肉中,约73%是由奶公犊育肥,英国牛肉的80%也源于奶公犊,欧洲牛肉中45%来自奶牛。利用奶公犊育肥生产小白牛肉,已成为国际市场牛肉的重要来源。
综合看待奶牛业和肉牛业的发展,两者应为互补关系。我国在奶牛生产过程中,奶公犊除极少数用作培育种公牛外。大多数被直接宰杀,进入牛肉市场。由于刚出生的犊牛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的部分尚未发育,只能以普通牛肉价格售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相当不划算。而另一方面。我国肉牛市场却面临牛源短缺、优质牛肉供应不足的问题。采用向奶牛要牛肉的模式,一方面节约了奶牛资源,同时也能有效增加我国牛肉产量,尤其是高档牛肉的产量,实现奶牛业和肉牛业协同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
4 开发利用饲料饲草资源,全面朝规模养殖方式转化。用本地的饲草饲料资源,养殖架子牛及空怀母牛。降低养殖成本,促进节粮型肉牛产业的发展。北方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在饲草资源丰富的地区扶持肉牛养殖场(小区)建设饲料氨化、青贮相关设施,推广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技术,因地制宜发展人工种草。
通过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小农场、育肥场、屠宰厂与消费市场连接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建议各级政府和技术部门积极鼓励农民转变肉牛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规模养牛场、养牛小区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将其作为推动肉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引导建立“公司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肉牛生产模式,提高肉牛生产专业化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
5 加大肉牛产业科技创新和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逐步提高肉牛产业的科技生产水平,技术支撑单位可针对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并将相应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由此才能逐步实现我国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