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二氧化碳的系列对比实验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ei1989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二氧化碳的产生、性质以及与其它物质的相互转化设计了三组对比实验,用于初中化学的复习课教学。
  关键词:二氧化碳;对比实验;创新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0
  二氧化碳可谓是初中化学的“明星”物质,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和《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中,许多课题都有与它相关的实验。但是在复习课的教学中,需要以二氧化碳为线索,把散落在各个单元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时,简单地重复教材中的实验,往往会因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难以系统再现。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有关二氧化碳的系列对比实验,主要用于复习阶段的课堂教学。
  系列实验一 二氧化碳的产生
  一、创意来源
  实验室用简易发生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原料时,教师通常会演示实验:在装有大理石的2只烧杯中,分别倒入足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另一只装有碳酸钠固体粉末的烧杯中,倒入足量的稀盐酸,对比产生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时只在固体表面缓慢产生少量气泡,反应很快停止,现象不明显,学生如果观察不仔细,就会误以为大理石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过于剧烈,反应物的量少,现象消失速度过快;量多,液体易冲出容器口。为此,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
  1. 将酸溶液染色,在酸液上方倒入一定高度的植物油。植物油主要起到的作用有:第一,油层可以使下层液体中反应产生的气体,形成便于观察的气泡。当气泡涌出速度较快时,会将有色液珠拖拽至油层后又落下,放大了实验现象,增加了趣味性。第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剧烈,产生的气泡附着在固体表面,可使固体所受浮力增大,上升至油层,减少与酸的接触,使反应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2. 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防止二氧化碳直接排放至空气中。
  二、实验用品
  仪器: 250mL锥形瓶3只,单孔橡皮塞3只,镊子,烧杯2只,玻璃棒等。
  药品:450mL植物油,块状大理石,块状碳酸钠,200mL稀盐酸,100mL稀硫酸,少许食用色素,气球3只等。
  三、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向瓶1中倒入100mL染色的稀硫酸,瓶2和瓶3中分别倒入100mL染色的稀盐酸。
  2. 在3个锥形瓶中各倒入150mL植物油。
  3. 静置分层后,依次向瓶2、瓶3和瓶1中加入1粒块状大理石,1块碳酸钠固体和1粒块状大理石。加入固体后立即塞紧橡皮塞。
  五、设计特色
  1. 本实验利用一定高度的油层, 延长了气泡存在的时间,可以清晰地对比3个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差异。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2. 植物油可以反复使用。
  系列实验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创意来源
  二氧化碳的性质,在《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第六单元的课题3中,通过若干个演示实验总结得出的。其中一个实验为,在烧杯中固定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点燃后,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1],该实验成功率不高。另一个实验为,取4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其中3朵分别接触稀醋酸、水、二氧化碳,1朵喷水后接触二氧化碳,变色后再用吹风机烘干[2],该实验准备工作量大。这两个实验在同一课时,演示时间较长。为此,对此实验做如下改进:将这两个实验体现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揉合到一个实验中,缩短演示时间,培养学生多方位观察现象、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适合用于单元复习课教学。
  二、实验用品
  仪器:集气瓶(250mL)2只,燃烧匙,水槽等。
  药品:二氧化碳2瓶,空气2瓶,玻璃片4片,喷壶,蜡烛,火柴,蓝色石蕊试纸,水等。
  三、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在收满二氧化碳的2个集气瓶口,分别盖上贴有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蓝色石蕊试纸的玻璃片。
  2. 将装有二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放置,抽出两个集气瓶间的玻璃片,观察试纸颜色。将玻璃片放置在空气中。
  3. 1分钟后取下两只装空气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分别伸入燃着的蜡烛,观察现象。
  4. 再观察玻璃片上的石蕊试纸颜色。
  五、设计特色
  1. 本实验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节约演示时间。
  2. 若把燃着的蜡烛换为带火星的木条,可用相似的方法证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实验现象除了体现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以外,还可运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种分子一般化学性质不同等相关知识来解释,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联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系列实验三 二氧化碳的消失和再现
  一、创意来源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两者确实可以反应,通常教师会准备2套相同的密闭装置,收满二氧化碳后,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使装置内压强减小,比较压强减小的幅度;或者用过量的酸检验二者混合后的溶液中有碳酸盐。本实验合二为一,装置简易,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发散思维能力,可用于酸、碱、盐的复习教学。
  二、实验用品
  仪器: 1.25L软质塑料瓶、60mL注射器1支等。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无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40mL、水300mL、二氧化碳、蚕茧、细线等。
  三、装置图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 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质塑料瓶中,倒入300mL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把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蚕茧,用细线吊在瓶口内,立即旋紧瓶塞,振荡。塑料瓶略有收缩。
  2. 反复倒转瓶身,振荡,溶液变红,塑料瓶进一步变瘪。
  3. 将注射器中的稀硫酸溶液注入瓶中,振荡,溶液褪色,溶液中有许多小气泡,过一会儿,塑料瓶鼓起。
  五、设计特色
  1. 本实验操作方便,装置简单且可以多次反复使用,实验现象明显。
  2. 从不同角度,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对该反应一般要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的产物中有碳酸盐,有了直观的深刻印象。
  3. 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7)
  [2] 王晶、郑长龙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杨剑春主编.初中化学教学建议.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杨剑春主编.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化学·九年级.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6] 蔡亚萍主编.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以合作学习和翻转课堂理论为依据,探讨用合作学习的程序设计和环境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合作精神,优化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翻转化学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翻转课堂;任务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9-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9.02
摘要:标签和说明书是产品的语言,这些语言背后更是蕴涵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基于“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整堂课以苯酚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苯酚软膏说明书,从初识、解读、探究、使用四个主题进行了苯酚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苯酚;产品标签;手持技术;生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摘要:以人教版必修2(化学)中“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为例,深入挖掘化学知识的内涵,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体验,从而确保化学知识的教学始终朝着增进学生理解力的方向推进,促进学生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金属冶炼;氧化还原;化学观念;能力发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3-006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
摘要:逻辑思维的养成,已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研究重点。通过化学探究实验,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改善用脑卫生。文章在综述国内外逻辑思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取数字化探究实验,并运用常规实验法、数字可视化实验对照等研究方法对“可视化”理论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过程阐述养成机理。  关键词:数字化;探究;实验;逻辑思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要想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中考一轮复习阶段的溶液复习课不能仅仅是简单的“旧事重提”,笔者采用概念图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让溶液复习也能“旧”中出彩。  关键词:溶液;中考复习;概念图;“旧”中出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
七月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诞   生日(1921)   7月1日: 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   7月1日: 国际建筑日(1985)   7月1日: 亚洲30亿人口日(1988)   7月2日: 国际体育记者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 国际合作节(国际   合作社日)(1995)  7月7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61-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24  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现代学校教育已经赋予教师新的内涵和意义,但现实的高中教育中,
600 students dress as Harry Potter to celebrat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Sorcerer’s Stone.  600名学生打扮成哈利·波特,庆祝《魔法石》出版20周年。  A group of more than 600 students gathered in one place and dressed as Harry P
摘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目标的三个方面。文章以苯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采用师师对话的模式,说明把方法、价值观教育与知识与技能整合在一起,阐述方法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中的巧妙设计,润物无声。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
摘要: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适应能力的。对于学生敢于放手,给予机会。设置实验情境,也要注意方法和注意事项。身教重于言教,引导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关键词:挫折教育;情境;机会;意志;积极态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3-0031-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