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德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德育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呈逐步萎缩的趋势,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和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德育课被专业课挤占,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相当严重。凡此种种,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强化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笔者仅从如何加强德育课教学的灵活性作一探讨。
一、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活”起来
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优美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内管理和良好校风,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注重教师在校园内的言谈举止,特别是改变课外对学生撒手不管的态度,消灭校园内的教育盲点,及时发现课堂外学生的优点和不良行为,及时引导和纠正。总之,校园既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又是学生受教育的德育课堂,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渗透校园的每个角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改革德育教学、改变单一填鸭式说教的有效途径。
1.加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活”起来
教师不但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德育课的培养目标,更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心态,使自己从僵死的教材、刻板的理论中走出来,与多样的社会现实、灵活的学生现实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切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大量鲜明生动的社会事例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接受理论知识,感悟出为人之道,实现师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同步。同时,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提炼授课语言,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语言,但应注意语言的精炼、通俗,避免使用低级庸俗的口语。生动的授课语言往往会吸引学生,加深学生理解,使课堂教学情趣化、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填平师生代沟
“言为心声”,教师要从一言一行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慢慢地学生就会领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愿意接近教师,对老师表达他们的所想所爱。同时,改变教师高高在上,过于正统、古板的讲台形像,避免讲台上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听不听,一味照本宣科,或者把自己对一事一物的看法及人生感悟不厌其烦地灌输给学生。这样会使他们产生反感,造成学生“老师水平高,与教师代沟大”的错觉,形成课堂上教师兴致盎然,学生昏昏欲睡,造成课堂教学的沉闷,无从实现教学“育人”目的。
3.创造条件
采取录像、电影、多媒体等直观方式配合教学,变深奥为直观,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还能愉悦了学生身心,让学生懂得许多人生道理。
总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产生共振,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放下架子,摸准学生的心理轨迹,让学生跟上自己的讲课节奏,才能实现德育教学师生同步的目的。
三、多提问,勤发言,让学生“活”起来
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课堂上老师要讲究提问的时机和技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养成勤于用脑思考问题,又能发现和掌握他们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或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不回应和解释,而是采取课堂座谈或让学生书面阐述各自观点。教师仅仅作为参与者,而不能过早发表意见,更不能当指挥家,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既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锻炼,又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注意的是,教师正确的态度是不论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微量的优质元素,大力进行表扬,对学生反映出来的不成熟的看法和缺陷,要循循善诱,不能简单处理,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四、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身、心、脑齐动
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良好世界觀的形成亦不是仅靠德育课堂就能完成,而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参加实践,去感知和探索。只要条件允许,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老区、访贫问苦、义务劳动等,开阔学生视野,补充书本知识。既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迎合学生兴趣,活跃其业余生活,又可以从中磨炼学生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对善恶是非、违法犯罪的判别能力,培养他们迎对困难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师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是首要条件,德育教育只有紧跟社会发展,关注变化无穷的社会百态,不断努力钻研教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德育教育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技工学校)
一、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活”起来
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的优劣对学生影响至关重要,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优美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内管理和良好校风,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注重教师在校园内的言谈举止,特别是改变课外对学生撒手不管的态度,消灭校园内的教育盲点,及时发现课堂外学生的优点和不良行为,及时引导和纠正。总之,校园既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又是学生受教育的德育课堂,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渗透校园的每个角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听课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改革德育教学、改变单一填鸭式说教的有效途径。
1.加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活”起来
教师不但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德育课的培养目标,更要探索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心态,使自己从僵死的教材、刻板的理论中走出来,与多样的社会现实、灵活的学生现实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切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大量鲜明生动的社会事例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接受理论知识,感悟出为人之道,实现师生情感交流和情感同步。同时,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提炼授课语言,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语言,但应注意语言的精炼、通俗,避免使用低级庸俗的口语。生动的授课语言往往会吸引学生,加深学生理解,使课堂教学情趣化、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填平师生代沟
“言为心声”,教师要从一言一行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慢慢地学生就会领会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从而愿意接近教师,对老师表达他们的所想所爱。同时,改变教师高高在上,过于正统、古板的讲台形像,避免讲台上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听不听,一味照本宣科,或者把自己对一事一物的看法及人生感悟不厌其烦地灌输给学生。这样会使他们产生反感,造成学生“老师水平高,与教师代沟大”的错觉,形成课堂上教师兴致盎然,学生昏昏欲睡,造成课堂教学的沉闷,无从实现教学“育人”目的。
3.创造条件
采取录像、电影、多媒体等直观方式配合教学,变深奥为直观,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还能愉悦了学生身心,让学生懂得许多人生道理。
总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产生共振,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放下架子,摸准学生的心理轨迹,让学生跟上自己的讲课节奏,才能实现德育教学师生同步的目的。
三、多提问,勤发言,让学生“活”起来
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课堂上老师要讲究提问的时机和技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注意力,养成勤于用脑思考问题,又能发现和掌握他们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或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不回应和解释,而是采取课堂座谈或让学生书面阐述各自观点。教师仅仅作为参与者,而不能过早发表意见,更不能当指挥家,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既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锻炼,又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注意的是,教师正确的态度是不论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微量的优质元素,大力进行表扬,对学生反映出来的不成熟的看法和缺陷,要循循善诱,不能简单处理,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四、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身、心、脑齐动
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良好世界觀的形成亦不是仅靠德育课堂就能完成,而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参加实践,去感知和探索。只要条件允许,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老区、访贫问苦、义务劳动等,开阔学生视野,补充书本知识。既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迎合学生兴趣,活跃其业余生活,又可以从中磨炼学生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对善恶是非、违法犯罪的判别能力,培养他们迎对困难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师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是首要条件,德育教育只有紧跟社会发展,关注变化无穷的社会百态,不断努力钻研教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创造出新鲜活泼的德育教育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