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瓜炭疽病和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来源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文章论述了无公害农产品打瓜炭疽病和细菌性果斑病防治原则、病害症状、侵染循环及防治等技术的要求。
  关键词:打瓜;炭疽病;细菌性果斑病;防治原则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打瓜两种病害及防治
  2.1 炭疽病
  2.1.1 症状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类炭疽菌。主要危害打瓜的茎、叶和果实。瓜苗受害,病苗叶边缘出现半圆形或圆形褐色病斑,幼茎病部黑褐色,并缢缩,瓜苗易死亡。成株期叶片受害,呈黑色或紫黑有同心轮纹圆斑,干燥时易破裂,在潮湿环境下,病斑上溢出粉色粘稠物,严重时果实腐烂。
  2.1.2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拟菌核(未发育成的分生孢子盘)在病残株上或地里越冬,附着在种子表皮粘膜上的菌丝体也能越冬。此外,病菌还能在温室、塑料大棚内的旧木料上营一定时期的腐生生活,保持其生活力。越冬后,病菌在越冬器官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是田间发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潜伏在种子上的菌丝体,可以直接侵入子叶引起幼苗发病。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侵入寄主,并在当年形成的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流水、雨水、甲虫和人畜活动进行传播。摘瓜时瓜果表面常带有大量的分生孢子,在贮藏运输中病菌也能侵入发病。
  2.1.3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y以上轮作;实行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积水,清除田间杂草。
  2.1.4 物理防治
  用55℃温水浸种15min,冷却阴干播种。
  2.1.5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0倍液,有的可加适量的优质叶面肥,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2.2 细菌性果斑病
  2.2.1 症状
  病原为微单胞菌,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斑。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7d~20d即死亡。瓜果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灰绿色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不规则水浸状斑,果实腐烂。
  2.2.2 侵染循环
  病菌可附着在打瓜种子表面,也可能侵入种子内部组织,带菌的种子成为本病主要的初次感染源。病菌于低温下在种子上可存活相当长的时间。种子发芽后病菌可以感染幼苗的子叶和真叶,子叶背面即呈现黑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很快坏死。幼苗感病后借雨水或喷灌而传播感染,病菌可由果实上的伤口或气孔感染果实。幼果受感染后病斑不明显,但到果实成熟前病斑迅速扩大。病菌也可直接感染中、后期果实,在28℃~32℃的适温条件下,3d~5d就可以形成明显的斑块。病斑有时龟裂,并分泌出淡褐色的菌脓,成为该病的二次感染源。病果如果继续留在田间,最终腐烂而释放出带菌种子。带病菌的种子散落田间后,长出的瓜株、残留在田间的染病瓜皮,以及田间可能带菌的葫芦科杂草,都是感染下茬打瓜的重要菌源。
  2.2.3 农业防治
  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种子,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严禁外销。
  2.2.4 化学防治
  2.2.4.1 种子消毒
  用72%农用链霉素200倍液浸种,搅拌均匀后摊开阴干播种或者选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30min后,用清水冲净浸泡6h~8h,再催芽播种。或者选用50%温水浸种20min,再催芽播种。
  2.2.4.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6000倍液,或用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霉抗)1500倍液~2000倍液,加国兴植物营养素(快长)叶面肥100ml/667m2混合后均匀喷雾,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3次。■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