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41年夏天,德军包围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被困城中的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消防队。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戴着防火头盔的作曲家的照片,让作曲家看上去像一位古典武士。 1941年9月,德军彻底封锁了列宁格勒,苏联诗人吉洪诺夫这样描写被围的列宁格勒:“灯火管制下的座座大楼,犹如预示着不祥的噩梦。列宁格勒铁灰色的夜晚,到处是戒严带来的寂静。但寂静骤然被战斗代替,警报号召人们英勇上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夏天,德军包围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被困城中的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消防队。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戴着防火头盔的作曲家的照片,让作曲家看上去像一位古典武士。
1941年9月,德军彻底封锁了列宁格勒,苏联诗人吉洪诺夫这样描写被围的列宁格勒:“灯火管制下的座座大楼,犹如预示着不祥的噩梦。列宁格勒铁灰色的夜晚,到处是戒严带来的寂静。但寂静骤然被战斗代替,警报号召人们英勇上阵。”
1941年12月,肖斯塔科维奇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完成了《列宁格勒交响曲》这部作品。他后来回忆说:“音乐以不可遏制的速度从我的脑海中迸射出来。”这部作品出生在战火中,但酝酿于作曲家更长的生命历程中,其音乐主题如作曲家死后出版的自传所言,控诉了一切强权对人类的碾压。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接续了俄罗斯艺术对苦难的叙述传统,这部第七交响乐使作曲家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在一场战争中诞生出一部伟大的交响乐,这本身就如同史诗一样激荡人心。
传说,在九百多个被围困的日子将尽、苏联军队发动强大反攻之时,肖斯塔科维奇将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传世之作——《列宁格勒交响曲》。苏联最高当局决定在《列宁格勒交响曲》公演时音乐奏响的那一瞬间发起反攻。于是,人类音乐史与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出现了。当肖斯塔科维奇手中的指挥棒向空中缓缓升起时,整个大剧院、整个城市、整个战场一片死寂。所有的前线指挥官手中,都紧紧握着电话,在等候一个声音的来临。九百多个日夜的最后时刻,似乎格外的漫长,时间好像停顿在这位作曲家举起之后却静止不动的指挥棒尖上了。突然,一道弧光自空而下,那是指挥棒迅速挥下的第一个动作,音乐如惊雷炸响。与此同时,远方战场那巨大空间响起了山崩海啸般的轰鸣声,那是列宁格勒前线所有的苏军炮群在一瞬间发出的怒吼。
其实,上述对这部交响曲公演场景的描述,是作家在想象力的驱动下,将之文学艺术化,使其成为伟大卫国战争中一个象征性的巅峰时刻。
而真实的历史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在1942年3月5日,由撤出列宁格勒的作曲家本人指挥,在古比雪夫完成了首演。而后,另一位指挥家带领列宁格勒广播乐团,于1942年8月9日完成了第七交响曲在列宁格勒的公演。
这场包围圈中的真实演出情景也极为悲壮,乐谱被装入战斗机,飞行员冒着被德军战机击落的风险将它空投入列宁格勒城中。准备公演前,饿殍满城的列宁格勒,已经凑不齐一支完整的乐队,只剩下十五名演奏员,其他的不是饿死、撤离,就是拿起武器参加保卫城市的战斗去了。街道上贴出布告,让城中所有音乐家立即到广播电台报到。人们用尽一切办法,帮助那些还剩一口气的音乐家来到电台,一半的乐手都是被担架抬来的,那位骨瘦如柴的指挥,甚至都挥不动指挥棒了。一位当时的组织者回忆说:“我们从昏黑的公寓中找到他们时,他们瘦得非常可怕!但当得知要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时,他们立即恢复了生机。当他们带着乐器来到空旷的排练厅时,我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指挥部又将在前线作战的演奏家抽调回来补充进乐团。
为了保证公演不被德军干扰,让演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苏军先向德军炮兵阵地发射数千发炮弹,实施了压制性火炮射击。随后,这部伟大的第七交响曲,在它所致敬的城市第一次奏响了。饥饿的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静静倾听这英雄的乐章,第七交响曲响彻列宁格勒的上空。乐团完美地完成了演出,许多乐手在结束的一刹那,晕厥了过去。
很多年以后,如果人们还能想起来,圣彼得堡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另一个名字,那很可能就是因为这部以之命名的交响曲了。
(摘自《历史的隐秘角落》)
更正启事
本刊2020年9月(上)《熊廷弼:一個悲情式英雄之死》一文中出现的人物“朱意蒙”(第80页第1行),应为“朱童蒙”。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字含意丰富,在特定情景下,单个字眼有些看着听到想到就令人不爽,组合起来更令人打颤发怵心有余悸。“玩”“阴”“术”三字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玩。这个字用在休闲娱乐的时候,话一出口立马给人一种喜上眉梢赏心悦目之感,清脆明亮,虽戛然而止而余味绵长:“去玩!”“好玩!”“来玩!”……仿佛看见一个大大的笑脸正挂在那人嘴角。但如果用在“整人”“耍人”的时候,语调骤然下沉,而且拐弯抹角,透出丝丝凉意: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中美苏“战略三角”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止于1991年苏联解体。此间近20年中,虽然强弱不同、实力不等,但中美苏三国却因其对全球政治特别是对亚太地区国际政治的重大影响,构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战略三角”。 1977年第三次复出之后,邓小平立足于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牢牢抓住美苏矛盾这个当时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适时调整了中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美、对苏政策,为新时期中国外
生活在喧嚣社会里,我们的目光常常习惯于专注当下,思绪也时常沉浸于纷繁物事,以致无法跳脱游离,更好审视我们的当下,丰盈我们的心灵。然而,当我们把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加上一个时间轴,多一点“历史情调”,人生就會变得更加开阔与丰润。我们当然无法回到历史,但心灵可以自由抵达,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段徜徉,让人生多一些历史维度。 人生是一种态度,多一点历史文化的滋养,平凡人生亦多风味。生活是一种情致,多
马建标 著 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0月出版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中国近代的权力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讲的是“媒介传播”,其实仍是一种“历史叙事”,也即通过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媒介与权力的变迁,所探讨的媒介主要是指报纸、电报、记者、出版社、大学和通讯社等传播媒介。这种由媒介技术变革而引起的近代中国权力及人们思想观念变迁的图景,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个案。
夏冰有晨练的习惯。健壮的体魄加上他的娃娃脸,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小许多。一早起来,眼看窗外飘着的鹅毛大雪,他坐不住了。 夏冰因才华出众、处事果断、作风过硬,最近被提拔到城建局当一把手。本来,组织部门已跟他约好,明天就送他走马上任。但是,眼前的这场大雪,就如同在他头顶上垒起了一座雪山,随时都会崩塌。真的是悬念迭起呀!道路畅不畅通?自来水管道是否爆裂?种种想到或者没有想到的问题,就像眼前的大雪在他脑
念念不忘别人的好处 讲讲父亲在平常生活中对我们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他有一个新的勤务兵,是一个四川的小战士。我父亲很幽默,很喜欢给工作人员起外号,给他做饭的炊事员甘师傅,剃光头,所以他就叫他“老和尚”;小的勤务兵也是剃光头,所以他就叫他“小和尚”。他们就这么叫开了,平常也不叫正名了。这个“小和尚”,因为年纪很轻,不到20岁,有时也贪玩。有一次,我父亲在家里洗澡,这个“小和
[日]盐野七生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1月出版 《希腊人的故事》是盐野七生的封笔之作。在这部《希臘人的故事》中,作者将我们带回那个人与神共处同一片天地的传奇时代,冷静透彻地将视角集中于多元文明如何共存,场景再现般地讲述在一次次改变世界格局的决策中,性格迥异的英雄们如何引领国家走向。从诞生到崛起,从崩溃到新生,在对诸多问题的层层剖析中,古希腊人面对的困惑成为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资源。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意见提出,降低准入门槛,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放宽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开市场,鼓励境外投资者设立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稳步推进养老金管理公司试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养老金管理相关业务,做好相关受托管理、投资管理和账户管理等服务工作;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采取建立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等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力建设问题,这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近年来,西园街道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保持政治定力的基础上,坚持“内外兼修”,既不断提升内部组织力,也注重发挥外部组织力、动员力和号召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基层组织力建设道路。一、以政治功能为导向,保持“政治定力” 1
“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为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总是难以根除、屡消不灭呢?究其原因,與我们现行的惯性思维、工作方法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切实解放思想和转变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敢于破旧立新。(《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