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路有多远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伙、周沟、小漫坡、大山根……直到汽车穿过那座叫娘娘洞的短隧道,从那束通透的亮光里,再也看不到远处松柏丛里的缕缕纸烟,我才回过头来,任泪水夺眶而出。
  母亲就这样安眠在我的身后,此去,只会离她越来越远。母亲目光里的女儿,从此将永远用目光尋找母亲。
  我是3岁进的寄宿幼儿园,接着进的寄宿学校,也许那时年少,也许幼儿园与学校毗邻,而妈妈就在学校工作,意识里没有与母亲分别的感觉,直到中学毕业上山下乡,背起行李离开家门,才发现孩子离开家庭,对于母亲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提前几天的各种用品打理自不必说,每一件都要看过理好,再找理由添加,塞进大包小箱,直到合不住箱盖、拉不住拉链。而最不理解的是影子似的相伴相随,从提起行李那一刻,无论我在干什么,妈妈都会跑过来跟在身边,把那些整理过的物品、交代过的事情,一件件一桩桩重复个遍。出家门了,出院门了,没话了,就那么走着跟着,无论你怎样一次次说走吧走吧,妈妈都始终不肯离开,直跟到车站的那道无法通过的闸门才站住,还要挥挥手,记住妈交代的话呀……我怕同学熟人笑话,赶快大步走开,到长途汽车边上了,回头一眼,却见妈妈还在那里,看见你转过身,她脸上竟然浮出孩子般满足的笑容……
  如果那一刻我没有回头,妈妈她会怎样?多少次送别之后,我才有了答案。
  那次进车站不久,天上就下起了大雨,我们那趟班车一直没有进站,记得是一个多小时后,车站一个工作人员跑到候车区域,大声叫我的名字,递过来一把雨伞,一个塑料袋,那袋子热乎乎的,打开来竟是几个白生生的熟鸡蛋。“是周老师(妈妈姓周)给你的,你妈看车没有来,叫我等着,回去拿了这些东西……”
  妈妈怎样在熙熙攘攘的车站找到这个“熟人”,怎样在雨中来回奔波不得而知,从此我确认的是,看女儿离开,看女儿上车,看那辆车开走,或者说,是最后看不见,才是母亲离开的时刻,无论孩子是否回头……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后来,我有了自己的车,每次回家,我都要用尽一个业余司机的技能,七扭八拐把车停在家门口,让妈出门就看我上车。谁知一定是觉得没有了发车时间的限制,妈一如过往把所有事情说个遍还不够,还一次次回转身,把她认为重要的东西塞进车里,无奈之中,只有发动起来开车走,巷道里没有速度,她竟然跟着走到大路边,倒车镜里,依然看到她站在那里,感觉到她眼巴巴的目光。
  再后来,妈老了,我和弟弟把她接进省城,住进我们自己的家里。安顿下来,心想朝夕相处的妈妈,再也不会有分别的纠结了吧。哪知每天上班的时刻又成了她忙碌的时刻。90多岁的老人听力已经严重下降,却能准确分辨女儿的脚步,几乎同步从自己房间出来,伸手摸摸你的衣服厚薄,看着你开门,随着走到单元门口,再三劝阻才不进电梯,还大声问一句什么时候回来。弟弟家在一楼,妈妈在那里的时候更是麻烦,每次去探望离开时,她都要甩开小阿姨的搀扶,执意走下门口的台阶,送你到停车的地方,看你上车离开。
  弟弟住在小区最后面角落的那栋楼,送别成了一件事情,是参加一次必须踩点到达的活动,还是一次需要抓紧发走的稿子?总之那一次的焦急中,我想出一个主意,从弟弟家出来,就快步转过墙角躲了起来。只见妈妈步履蹒跚地走出门洞,看到小区通道上没有我的身影,就疑惑地向后张望,我暗自庆幸母亲会转身回家时,却见她只是犹豫了半分钟,就坚定地开始向前寻找,最后,我还是现身赶快打电话让小阿姨出来。耽误了更多时间的我,那次真的生气训斥了老妈:“都多大了,还把我当小孩!”我气急败坏的样子肯定吓住了妈,她孩子似地辩解:“妈还没有问你上哪儿呢?
  到哪里去?做什么?何时回来?对于孩子,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母亲那里,却永远是新的出发。当年年轻的妈妈面对年少的我,这样的道别这样的提问尚能理解,而如今,90高龄的母亲仍要在每一次离开时,追问已经做了母亲的女儿。我的白发老妈,你是糊涂了,每一次的追问却那么清晰又认真;你已经成为习惯,岁月漫漫,你为何就是保留了这个习惯?
  直到没有了你的这个年关,我才在一个刹那明白,虽然明白得太晚太晚。
  这个春节,我们全家决定在海南度假,假期结束时,儿子被通知到工作单位以外的地方开会,机票临时改签,汽车重新预约。所有行程自然是儿子自个儿在手机上搞定的,几点走,到哪里,自然是我问出来的,最后一个提问儿子终于不耐烦了:“能不能不再问约车号码了,是我乘车好不好!”没有得到答案的我,把闹钟定到凌晨出发的时间,决定随儿子到楼下,就可以看到约车牌号了。哪承想得知我的目的后,儿子竟然毫不客气地电话指挥约车停到另一个门道前,在模糊的晨曦中扬长而去!
  “我就是要让妈妈明白,我不是孩子了,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得到尊重。”事后,儿子的朋友在电话里这样告诉我。
  同样的送别,同样的不耐烦,儿子归结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我当年则认为母亲耽误了我的时间,相同的是,我们都没有想到那个心心念念牵挂你的母亲的感受!
  多想飞奔到母亲身边,告诉她我错了,多想再牵着妈妈的手,走出家门,在道路的尽头,转身看见彼此的笑容……
  如今,刻骨铭心的顿悟,只能面对黄土,说给沉睡的亲人,只能化作青烟,寻找天堂里那颗与你相守相望的灵魂!
  这就是人生,拥有时不懂珍惜。这就是亲情,只有岁月告诉你,她无怨无悔。
  找个时间吧,与儿子像朋友那样谈谈心,等下一次出门吧,告诉儿子,只要妈妈在,你永远都是孩子……不!亲情不需要解释,有一种永远无法探寻无法表达的人类情感密码,只能在血脉里跳动感知,流淌传承。
  今生,再也没有人会送我直到看不见;今生,我的目光注定会追随一个身影,直到他看不见……
  (摘自《光明日报》)(责编 拾谷雨)
其他文献
住在纽约曼哈顿区的琳达,即将被所供职的生化企业调往旧金山,担任分公司的财务总监。她动身前,要把住处租下。旧金山管租房的物业经纪人罗萨琳把5个选择发给琳达,5分钟以后获得回复,10分钟以后琳达把定金发来。罗萨琳很是惊讶,想不透为何琳达选得“有点蠢”。不是吗?那是最旧、租金也不便宜的“林肯大道2901号公寓507”。罗萨琳为表示替客户着想,提醒琳达,另外的两处比它好得多。琳达在脸书回复:“你有所不知,
关于爱,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表达  敬一丹和先生的情感表白带有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特点。1981年,哈尔滨的小伙儿问:“我妈问咱俩啥时结婚?”姑娘看了看日历说:“那就9月20日吧。”  敬一丹的先生是学经济学的。有一次,两个人在松花江边散步,夕阳西下,本可吟诗作对,不料他说的却是:“你看,这些沙子在这儿不是商品,如果运出去,附加了运输过程中的劳动就变成商品了。”敬一丹心说:这话怎么这么耳熟?这不是
陈薇是谁?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8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逆行者”。在29年与病毒共舞的日子里,来自江南水乡的陈薇,成为国家级抗病毒女战神。“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2020年春天,陈薇临危受命,投身武汉。面对病毒的肆虐,陈薇带着团队果断出手,上演与病毒共舞的高光一笔。放弃高薪白领从戎 
2020年12月31日,全国妇联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和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电视电话会议,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玉河路社区林惠莲家庭荣获“2020年第二批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林惠莲是河西堡镇玉河路社区金铁家属院的一位残疾老人,现年77岁,她曾从事居委会工作十多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她把“助人为乐”当作一种信念、一种心态,她是辖区居民口中
发育出叛逆之心  写《大树小虫》,池莉花了10年。  10年前,她开始反思过去那种喷发式的写作:“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星期,我自己都感到了惊吓,太快了,以至后来写长篇,都是不假思索地顺手写下去。我突然觉得,如此熟练地炮制小说,可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她开始构思一种新的长篇形式,订了很多科技类的杂志,突然对量子力学产生了兴趣,读着读着,就从物理“歪曲”到了人文。她说:“其实人类社会,就像量子叠加
江南的城市,歷史悠久,底蕴厚重,若问我最留恋的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惟愿居绍兴,沉浸旧时光。乌船荡绿影,岁月浸酒香。”  “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本漂在水上的古旧书。水道纵横,水巷深长,古屋如画,古桥似虹,五步一登,十步一跨……据1993年底统计,绍兴市有桥10610座,是名副其实的“万桥之市”,现存古桥604座,其中宋朝以前13座、明朝41座、清朝
不必舟车劳顿去远方欣赏田园风光和森林景致,在寸金寸土的城市中心即可以品尝到自己栽培的果蔬,下楼就是一片宜人的小型森林,清新怡人,又可漫步嬉戏。这样诗情画意的都市田园,曾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美梦,而同济大学博士刘悦来在短短的3年时间中,和他的“四叶草堂”团队一起建立了20多个类似的都市田园,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世界也变得更加生动、和谐而有趣。花草的种子,自然教育学堂  “原来这就是‘应怜屐齿
周末大家聚会,只见翠姗姗来迟,让大家跌破眼球的是:她手里还抱着刚过1岁的娃。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追问:“怎么不扔给老公呢?”“怎么不扔给奶奶呢?”“怎么不扔给保姆呢?”翠一脸委屈地说:“老公挣钱辛苦,周末还不让他休息啊!奶奶在弟媳妇家带孙子呢!我已经全职在家带孩子,压根儿就没请保姆。”  翠是我们宿舍最小的姐妹,一米六的个子,瓜子脸,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任谁都觉得这姑娘可爱。爱读书,爱写作,唯一的缺点
《鼠疫》  阿尔贝·加缪 著 刘方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4.00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时期,以文学为精神资源的人,一定会联想起文学史上关于瘟疫的作品。《鼠疫》直接地展现了一段疫情的始末,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中国,甚至提到了广州,让人五味杂陈。没有经历过瘟疫的人无法真正读懂《鼠疫》。《鼠疫》有着极强的隐喻性,但它的现实层面也建构得非常牢靠。从发现案例到确认,再到上报、怀疑、争执,直至封城,堪比严谨
前一段时间,我接到一张邀请函,打开一看,乐了:素颜派对。派对要求所有参加活动的来宾必须不化妆。我很犹豫,也很好奇,甚至心里还有点小期盼。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素颜与化妆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每个细节都与选择的风格相匹配。比如素颜之后,再去穿“恨天高”和闪亮的衣服显然不合适,既然素,就得素到底,搭配自然风格的棉或者麻类舒适的服装,整个人情不自禁地松下来,没有了往日风风火火、来去匆匆的快节奏。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