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掀开了反对“四风”、整顿作风的高潮,如何借助这一活动来查找和整改我们公路行业当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问题,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作风问题的突出表现、产生的根源、解决的对策三个方面做一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公路行业 作风建设 长效机制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一级党的基层组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是最直接的,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能否保持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也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本文将结合当前基层组织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际试从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应采取的对策等三方面进行一个粗浅的探析。
1 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化。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有所淡化,觉得自己无论在职业、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比职工群众高一等,在情感上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存在对群众愿望不上心,对群众生活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动心的现象。
1.2 热情不高,服务发展能力不强。在精神状态上,有的同志满于工作现状,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怕承担责任和过错,不愿意打破局面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些年轻干部贡献不大怨气大,职务不大架子大,年龄不大惰性大;有的则拈轻怕重,遇见矛盾绕道走,能拖则拖,能抹则抹,甚至上推下卸,一推了之;有的则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推动工作乏力。
1.3 学风不浓,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部分党员干部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认识到学习对加强理论素养、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只是停留于空闲时间看看报纸杂志,了解一下时事而已,未能系统地对科学发展观、现代管理理论、专业知识等进行学习。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善于分析、思考,不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本领,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指导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认知、决策能力。
1.4 作风不实,解决问题实效不明显。现阶段不少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中怕吃苦、图享受现象突出;有的遇事关注个人自身利益重于集体利益,事情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就觉得委屈,缺少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则工作漂浮在上面的多,习惯于在机关到时上班、到时下班,而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基层的次数不多,对基层职工的所求所需了解掌握的不够,为群众办实事的主动性不强;有的遇到具体问题,不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强调客观的多,检查主观的少,使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落实,一些工作决策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2 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受生活和思想的多元冲击,宗旨意识有所动摇。一是受落后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意识和家长制作风残留在少数干部的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认为自己高于群众,出现对群众冷淡,高高在上的情况。二是受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越来越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使一些干部沉缅于迎来送往、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之中,忘记了党的优良作风,认为只走好上级路线便万事大吉,不愿意再去深入群众、勤下基层,心中不再将群众放在首要位置。
2.2 未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给我们公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有的仍然在依老思维思考,依老模式发展,依老方法办事,本本主义严重,缺乏创造性,未能对应发展新情况,谋划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影响了工作推进力度,适应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足。
2.3 受认识程度不足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联系脱节。一是受经验主义的影响,对学习更新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身处基层,接触的问题多而繁杂,靠的是实打实的工作经验,做事仅仅凭自己一直以来积累的经验去做,放松了对新政策、新知识的学习和追求。二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识不足。部分干部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主动性,日常学习只仅仅满足于翻翻书、记记笔记,没有进一步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没有用于推进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
2.4 受享乐主义影响,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不少人认为艰苦奋斗只是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从人生观的角度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淡忘了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二是由于一线工作较为复杂、艰苦,矛盾也比较集中,个别干部怕得罪人、怕吃苦,时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干事少挨批评的保守思想和态度,不愿意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诚意地为基层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3 加强作风建设的对策
3.1 强化宗旨意识,筑牢群众基础。一是要善于与职工群众打交道。党员干部要饱含深情地对待群众,要以朋友、兄弟姐妹、儿女身份去同群众相处,做到心与群众贴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职工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怨什么,也只有这样职工群众才会把党的干部视为“贴心人”。二是要乐于为职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保持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除了要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外更要做到从利益上关心群众,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切实解决事关职工群众利益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3.2 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一是要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其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给我们公路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大家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二是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 “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单位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工作中讲奉献、比技能、创佳绩,以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功立业。
3.3 坚持学用结合,提高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一是要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实践,保证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二是要坚持学用结合,认真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可行的学习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专题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
3.4 强化监督考核,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要通过开展谈话教育促进作风建设。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的谈话教育作用,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对那些工作不积极、思想有偏差的,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教育,及时帮助提醒,把作风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二是要通过考核约束促进作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建立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要求,针对干部的工作作风、服务能力、办事效率等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分配和职称、职务晋升紧密挂钩,这样才能将软要求变成硬考核。三是要通过群众监督促进作风建设。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如果群众对干部作风没有评价权,就会助长干部对群众思想感情上的漠视和立场上的偏颇。对此,要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途径、畅通监督渠道、完善干部作风群众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干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任慧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韩振峰,纪淑云.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5).
[3]黄政.试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D].西北大学,2012.
关键词:公路行业 作风建设 长效机制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一级党的基层组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是最直接的,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能否保持密切联系,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也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本文将结合当前基层组织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际试从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应采取的对策等三方面进行一个粗浅的探析。
1 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化。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有所淡化,觉得自己无论在职业、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都比职工群众高一等,在情感上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存在对群众愿望不上心,对群众生活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动心的现象。
1.2 热情不高,服务发展能力不强。在精神状态上,有的同志满于工作现状,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怕承担责任和过错,不愿意打破局面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些年轻干部贡献不大怨气大,职务不大架子大,年龄不大惰性大;有的则拈轻怕重,遇见矛盾绕道走,能拖则拖,能抹则抹,甚至上推下卸,一推了之;有的则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推动工作乏力。
1.3 学风不浓,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部分党员干部对学习不重视,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未能认识到学习对加强理论素养、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只是停留于空闲时间看看报纸杂志,了解一下时事而已,未能系统地对科学发展观、现代管理理论、专业知识等进行学习。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善于分析、思考,不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本领,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指导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认知、决策能力。
1.4 作风不实,解决问题实效不明显。现阶段不少人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中怕吃苦、图享受现象突出;有的遇事关注个人自身利益重于集体利益,事情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就觉得委屈,缺少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则工作漂浮在上面的多,习惯于在机关到时上班、到时下班,而深入到一线、深入到基层的次数不多,对基层职工的所求所需了解掌握的不够,为群众办实事的主动性不强;有的遇到具体问题,不是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强调客观的多,检查主观的少,使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落实,一些工作决策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2 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
2.1 受生活和思想的多元冲击,宗旨意识有所动摇。一是受落后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意识和家长制作风残留在少数干部的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他们的实际工作中,认为自己高于群众,出现对群众冷淡,高高在上的情况。二是受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越来越多彩多姿的生活方式使一些干部沉缅于迎来送往、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之中,忘记了党的优良作风,认为只走好上级路线便万事大吉,不愿意再去深入群众、勤下基层,心中不再将群众放在首要位置。
2.2 未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不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给我们公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但是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有的仍然在依老思维思考,依老模式发展,依老方法办事,本本主义严重,缺乏创造性,未能对应发展新情况,谋划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影响了工作推进力度,适应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足。
2.3 受认识程度不足的影响,理论与实践联系脱节。一是受经验主义的影响,对学习更新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身处基层,接触的问题多而繁杂,靠的是实打实的工作经验,做事仅仅凭自己一直以来积累的经验去做,放松了对新政策、新知识的学习和追求。二是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识不足。部分干部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主动性,日常学习只仅仅满足于翻翻书、记记笔记,没有进一步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没有用于推进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
2.4 受享乐主义影响,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不少人认为艰苦奋斗只是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从人生观的角度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淡忘了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二是由于一线工作较为复杂、艰苦,矛盾也比较集中,个别干部怕得罪人、怕吃苦,时常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干事少挨批评的保守思想和态度,不愿意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诚意地为基层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3 加强作风建设的对策
3.1 强化宗旨意识,筑牢群众基础。一是要善于与职工群众打交道。党员干部要饱含深情地对待群众,要以朋友、兄弟姐妹、儿女身份去同群众相处,做到心与群众贴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职工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怨什么,也只有这样职工群众才会把党的干部视为“贴心人”。二是要乐于为职工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保持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除了要做到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外更要做到从利益上关心群众,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切实解决事关职工群众利益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3.2 树立危机意识,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一是要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其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给我们公路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大家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二是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 “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单位的各项建设和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工作中讲奉献、比技能、创佳绩,以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功立业。
3.3 坚持学用结合,提高理论指导实践能力。一是要加强对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实践,保证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二是要坚持学用结合,认真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可行的学习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专题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
3.4 强化监督考核,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一是要通过开展谈话教育促进作风建设。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的谈话教育作用,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对那些工作不积极、思想有偏差的,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教育,及时帮助提醒,把作风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二是要通过考核约束促进作风建设。加强作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建立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要求,针对干部的工作作风、服务能力、办事效率等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分配和职称、职务晋升紧密挂钩,这样才能将软要求变成硬考核。三是要通过群众监督促进作风建设。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如果群众对干部作风没有评价权,就会助长干部对群众思想感情上的漠视和立场上的偏颇。对此,要进一步拓宽群众监督途径、畅通监督渠道、完善干部作风群众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干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任慧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韩振峰,纪淑云.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价值[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5).
[3]黄政.试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D].西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