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主动汲取而不是被动接受。初中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有必要的。
一、确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只有定好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也不例外。以前教师的教学目标普遍都只关注于教师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该如何学。毋容置疑,如果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好,如何卖力,如何精彩,教学水平如何高端,也都是白费功夫。所以,要把学生确定为课堂的主体。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的第一步就应该是确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与学相统一,师生相互配合,教学相长的。第一,课本知识要系统形象化,要明确课本知识是学生获取文化素质的基石;第二,以教学方法和思路为重点,将各种习题、场景化为工具引导学生自行串联知识点,构建属于自己本身的知识框架;第三,明确教学的理想状态不是以成绩为依归,而是学生能从书本上理解吸收内化后的文化素质、精神情操。
例如,当教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冰心诗四首》时,教师一般把教学目标设计为:传递诗中的深刻感情,教会学生诗中的写作技巧。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其实很笼统化,而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不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1. 知识积累目标:学习比喻的写作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诗中各种事物代表的形象。积累诗句,品味语言。
2. 能力培养目标:以朗诵为主要形式的同时加以重点研读,探究读诵,浸透感情美读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教育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领悟诗中的思想内涵,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应该勇于面对挫折,乐于奉献,不畏艰辛。
二、组织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最能表达自己思想、引起共鸣的课堂,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部分语文课堂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的层面上,教师因循守旧,不乐意去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自然死气沉沉,活力不高。初中生思想、智力还不成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要学好语文必须靠教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所以要组织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旁还应做好一个主导者,调动课堂气氛,协调课堂进程。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如由秧田型变成马蹄形、圆桌型等等;将整齐划一的学习活动变为学生个体的读写练、分组讨论或者走出课堂,这些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初中语文课堂应以学生讲为主,练为辅。语言的本质就是理解和交流,如果学生不讲出自己的见解,只会依书直说,那么教师甚或学生自己都无法知道学习语文后他所理解并吸收沉淀下来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讲后学,先讲他们认为什么可称之为正确答案,是否事物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所描述的事例、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否和自己的有出入。当学习完后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演讲,让每个学生都讲述一下自己是否同意作者观点,理由是什么。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会学习的人才,更需要有自己独特观点的人才。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明确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要真正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要求教师凭教导学,因学施教。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单纯教授知识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第二,教学过程应变强行灌输的机械学习为理解为主的有意义学习; 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汲取;第四,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善用启发式、诱导式或循序渐进等方式教学。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凭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构思剧本演一则简短的话剧,然后邀请三五组学生上台表演,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才开始讲课;当教授完课文,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后,教师就可以转变为小记者,访问班上学生是否遇到过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事情。当勾起学生们演讲欲望后话锋一转:是否还有同学愿意充当小记者访问和总结呢?这样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们理解、交流、演讲、归纳总结的自由舞台了。
初中语文课堂理应是充满活力,任由学生思想碰撞翱翔的舞台,教师只要勇于转换课堂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旺盛的生命力和洗涤心灵的美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独特之处。
一、确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只有定好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也不例外。以前教师的教学目标普遍都只关注于教师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该如何学。毋容置疑,如果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好,如何卖力,如何精彩,教学水平如何高端,也都是白费功夫。所以,要把学生确定为课堂的主体。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的第一步就应该是确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与学相统一,师生相互配合,教学相长的。第一,课本知识要系统形象化,要明确课本知识是学生获取文化素质的基石;第二,以教学方法和思路为重点,将各种习题、场景化为工具引导学生自行串联知识点,构建属于自己本身的知识框架;第三,明确教学的理想状态不是以成绩为依归,而是学生能从书本上理解吸收内化后的文化素质、精神情操。
例如,当教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冰心诗四首》时,教师一般把教学目标设计为:传递诗中的深刻感情,教会学生诗中的写作技巧。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其实很笼统化,而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不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1. 知识积累目标:学习比喻的写作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受诗中各种事物代表的形象。积累诗句,品味语言。
2. 能力培养目标:以朗诵为主要形式的同时加以重点研读,探究读诵,浸透感情美读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教育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领悟诗中的思想内涵,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应该勇于面对挫折,乐于奉献,不畏艰辛。
二、组织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最能表达自己思想、引起共鸣的课堂,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原因就在于部分语文课堂还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的层面上,教师因循守旧,不乐意去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而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课堂自然死气沉沉,活力不高。初中生思想、智力还不成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要学好语文必须靠教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所以要组织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旁还应做好一个主导者,调动课堂气氛,协调课堂进程。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如由秧田型变成马蹄形、圆桌型等等;将整齐划一的学习活动变为学生个体的读写练、分组讨论或者走出课堂,这些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初中语文课堂应以学生讲为主,练为辅。语言的本质就是理解和交流,如果学生不讲出自己的见解,只会依书直说,那么教师甚或学生自己都无法知道学习语文后他所理解并吸收沉淀下来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讲后学,先讲他们认为什么可称之为正确答案,是否事物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再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所描述的事例、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否和自己的有出入。当学习完后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举行一个小型演讲,让每个学生都讲述一下自己是否同意作者观点,理由是什么。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会学习的人才,更需要有自己独特观点的人才。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明确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要真正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要求教师凭教导学,因学施教。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单纯教授知识点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第二,教学过程应变强行灌输的机械学习为理解为主的有意义学习; 第三,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汲取;第四,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善用启发式、诱导式或循序渐进等方式教学。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凭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构思剧本演一则简短的话剧,然后邀请三五组学生上台表演,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才开始讲课;当教授完课文,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后,教师就可以转变为小记者,访问班上学生是否遇到过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事情。当勾起学生们演讲欲望后话锋一转:是否还有同学愿意充当小记者访问和总结呢?这样课堂就成为了学生们理解、交流、演讲、归纳总结的自由舞台了。
初中语文课堂理应是充满活力,任由学生思想碰撞翱翔的舞台,教师只要勇于转换课堂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旺盛的生命力和洗涤心灵的美妙。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独特之处。